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翻译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35期
关键词:奈达流行语原文

卫 佳

(红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一、网络流行语简介

1.定义

网络流行语是指人们在网络这个特殊的交际媒介上交流和传递信息时逐渐形成的、有别于现实言语的特殊语言运用体系,它是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象形字词等。

2.来源

网络流行语通常来源于影视、微博、聊天工具中的热门用语,现在更多的是因为某一社会现象而产生了一些被大家都接受的说法。由于每年年末都会进行网络新词的评选,再加上媒体的关注,使得网络流行语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并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3.特点

基于网络交流的实时性、交互性及广泛性等特性,网络流行语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首先,网络流行语具有创新性。网络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自由空间,这使网络新词构思巧妙,语出惊人,最大限度地反映出网民在语言上的创造力。其次,网络流行语构词灵活。构成网络流行语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但通过利用仿拟、谐音、拟人等手法随意组合使网络流行语焕发出更大的魅力。再次,网络流行语具有经济性。网络环境下交际时间的紧迫性及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决定网络语言必须具有经济性,使网民用最少的词汇表达出最多的含义。最后,网络流行语经常巧用隐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网络流行语的上述构词特点给其英译留下了无限的可能性及发挥空间。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学家、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在二十世纪中期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动态对等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再次定义说:“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也就是他把动态对等的目标定义为追求 “保持与原语讯息之间最自然的对等”。在谈到翻译的实质时,奈达认为:“翻译是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用目的语再现源语信息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对应信息。在这个概念中,奈达强调是“最接近”,而不是完全一致,这里所谓的“最接近”是使翻译出来的东西尽量接近读者的文化中贴近的表达,以至于让读者看不出来这是翻译出来的东西,读完后能够跟原文读者了解的信息和得到的反应相一致。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是奈达理论的中心思想。

三、功能对等理论与网络流行语的翻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旅游、居住或工作。在日常交际中,外国人对于汉语中的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感兴趣。所以,能否把网络流行语翻译得准确到位并易于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人与外国人的日常交际与文化交流。

笔者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用于揭示和指导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由于两种文化间存在巨大差异,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中文对等的词语或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这种方式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同样适用。即只要译文能达到功能对等,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对等。

下面,就以几个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来揭示功能对等理论对于网络流行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例1:“囧”

随着电影《泰囧》的热播,网络流行语“囧”又被推到风口浪尖。在古汉语中,“囧”字义为“光明、明亮”。但由于这个字的字形酷似一张哭丧的小脸,其古义逐渐被人们淡忘,从2008年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网络表情符号,在各大论坛、微博、聊天室中成为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被网友赋予了“窘困、郁闷、悲伤、无奈”之意。所以在翻译这个字时,我们基本是抛弃了它的古义,而是将其意译为“depressed”或者“awkward”。有时候也可根据具体语境意译为“dumbness”、“dumbfounded”、“sunken”。

上述译词在英语国家中常用以解释情绪低落、被某件事搞得心情很糟,与中文“囧”字所表达的郁闷、无奈之意相符,达到了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虽然在形式上失去的中文中象形字的惟妙惟肖,但易于让外国人接受并理解,达到了功能上的对等,故成了现在最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翻译。

例2:山寨

山寨本义为地处深山的小村寨,而如今的“山寨”是指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的大众文化现象,有“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如今,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山寨版,如山寨版明星、山寨版手机、山寨版电影等,这些现象都让“山寨”一词越来越火。

在翻译时,由于山寨一词的丰富内涵,所以不能把它直译为 “a mountain fortress”、“a bandit stronghold in the mountain”。这两种译文虽然与原文形式对等,但极易产生歧义,也不利于目标读者的理解。在翻译时应选择意译成“rip-off product”,才能达到语言交际中的功能对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山寨”的流行有其产生的原因:一些小工厂通过小作坊起步,仿制名牌产品,快速制造出低价、平民的电子产品进行销售,来谋求发展和盈利。山寨产品反映了存在于我国制造业的普遍现象。根据这样的解释,网络上也给出了一个更加贴切的翻译:“copycat-ting”。这种翻译虽然字面上与原文相去甚远,但达到了功能对等的目的,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翻译。

例3:雷

“雷”本义指天空中带不同电的云在相互接近时,产生的一种大规模放电,表现为伴随闪电现象发生的隆隆响声。近年来,“雷”字在网络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迅速蹿红,变成了常用的形容词和动词。在网络语言中,“雷”就是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意中看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引发不舒服的感觉。“雷人”、“雷倒”等一些词汇,表示“让人吃惊的”,“被吓到了”和“很荒唐”等意思。根据这层含义,网络流行语“雷”用作动词时可意译为“shocking”。虽然网络上很多译者把“雷”译成“surprising”或“astonishing”,但基于“雷”字在中文中果断、迅速的表达风格,“surprising”或“astonishing”这两个词都不如“shocking”响亮和果断。而当“雷”用作形容词时,可以意译成“absurd”,才能够表达出“雷”字在中文中的那种“荒诞”之义。

译文“shocking”和“absurd”在词性和本义上与原文“雷”形式并不对等,但从交际功能的角度上讲,两种译文分别充分地表达出“雷”字在中文中动词及形容词的两层含义,达到了功能上的对等。

例4:给力

“给力”的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深层含义为“很带劲”、“很棒”、“很精彩”、“很有意思”等等。 “给力”在网络语言中用法相当于感叹词,主要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惊讶之情,并期望引发读者的共鸣。这个词出自网友配音的日本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片中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发现那里只有一面写着“天竺”的小旗,孙悟空抱怨道:“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该动画受到网友追捧,“给力”一词也由此流行,受到网民的追捧和各大媒体的报道。

有译者将“给力”一词翻译成了“gelivable”,将“不给力”翻译成“ungelivable”。 从语音语义方面考虑,“gelivable”在英语当中不是一个词,而是根据中文语音和英语形容词后缀“able”生造出来的一个词,所以“gelivable”不是一个正确的表达,也不符合交际功能,因为大多数外国人在读到“gelivable”时不能直接理解它的含义,甚至会认为这是一个错误拼写。这也就是译文与原文功能不对等。

当用作形容词时,“fierce、cool、awesome” 才最接近 “给力”的意思,也更能达到与原文功能上的对等。例如,那种酒很给力可译为:That liquor was fierce;这三个小伙子很给力可译为:These three boys are cool;这部电影很给力可译为:This movie is awesome.如果将三个句子中的“给力”都译为“gelivable”,则会令人摸不着头脑。

例5:打酱油

打酱油这句流行语是广州电视台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市民对于一则新闻的看法时出现的。面对记者的提问,有位受访者从容回答道:“关我什么事情?我是来打酱油的。”由于这句话表达出一种置身事外的冷幽默,因而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对于这句话有以下几种翻译:

1.It’s none of my business,I’m going to buy some soy sauce.

2.It’s none of my business,I am just passing by.

“打酱油”一词曾是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个词语在网络上成为一种幽默的托辞,表示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等含义。“打酱油”这一网络流行语直译起来就是“to buy soy sauce”,但很明显不能充分体现其网络含义。所以,在直译的同时可以加上注释,解释这个短语出现与流行的社会背景。“Once a person in Guangzhou was asked to give his opinion of a certainness scandal,the man answered,‘It is none of my business.I am just out to get some soy sauce.’”或者直接意译成“It’s none of my business;I am only a passer-by!”

总的说来,第一种翻译只表达了句子字面的含义,陈述了一种事实,深层次的意思没有表达出来。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在语用方面第二种翻译抓住了该句子真正要表达的含义,“我什么都不知道,这跟我没关系”。“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表达最贴近目标语的话语。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网络流行语之外,还有很多网络上频繁出现的词,例如“菜鸟”“秒杀”“犀利哥”“驴友”“裸游”“哄客”等等。对于这些词如何才能更准确更形象地翻译也很值得讨论。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看,要达到同样的表达和理解的效果,翻译时必须准确把握它的内涵,笔者认为上述流行语分别这样翻译比较合适:“green hand”“stunning”“seckill” “sharp brother” “travel fans” “naked travel” “hoo-ha maker”。这些词跟汉语中这几个流行词的意思和内涵最为接近,更能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四、结语

在当今信息时代中,幽默诙谐、方便快捷、时尚个性的网络流行语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们承载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真实而又新颖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汉语。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对这些网络流行语进行翻译,在语义、语用、内涵和风格上忠实于原文,才能使更多的外国友人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促进国家间的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论口语还是正式文体,流行语的翻译已经成为一种必需。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要十分传神地翻译出这些流行语还是极具难度,甚至是不可能的。只要译文能达到功能对等,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对等。只有充分了解流行语的特点,大胆尝试,方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的翻译实践成果,为不同文化、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顺利交流作出一定的贡献。

[1]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2]Nida,E.A.and C.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3]郭凤军.旧词新用说“给力”[J].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2011,(1):67.

[4]刘杨蒂.网络流行语英文释义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138-139.

[5]王晓艳.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J].语文学刊,2010(18):8-10.[6]杨文全.流行语的界定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2002(2):125.

[7]卢薪宇,等.网络语言中的认知隐喻解读[J].现代语文,2011,(1):157-158.

[8]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00.

猜你喜欢

奈达流行语原文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巧借 流行语
比较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尼妥珠单抗联合奈达铂和三维适形同步放化疗对鼻咽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TGF-β1、S100A8和S100A9的影响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