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戏曲家瞿颉生平考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27期
关键词:嘉庆秋水乾隆

刘 敏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瞿颉,大约生于乾隆九年(1744),卒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字孚若、又字菊亭,号琴川居士、琴川苍山子、秋水阁主人、菊亭居士等,本名颙,后避仁宗讳改今名。主要著作有诗文集《仓山诗钞》、《秋水阁古文》等,传奇《鹤归来》、《桐泾月》、《元圭记》、《雁门秋》、《锦衣树》、《紫云回》(后两种已佚)。祖居常熟五渠,为明末抗清名臣瞿式耜祖孙。瞿颉是清朝中后期颇负盛名的戏曲家,然而他的生平家世相关资料流传甚少,所以关于他的研究不是很充分。笔者将针对目前有争论的问题如生卒年、在任时间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尽可能还原瞿颉的真实人生。

一、生卒年新证

(一)生年问题

关于瞿颉的生年问题,学术界并没有定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种说法:一是,邓长风认为瞿颉生于1743年,判断依据之一是孙原湘《天真阁集》卷十八《菊亭谱曲图》,也推断这首诗作于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从“六十四岁老孝廉,三十八年旧科目”两句可知,该年瞿颉六十四岁,故其生年是乾隆八年(1743)。另一判断依据是《天真阁集》卷二十二《赠瞿菊亭丈即书其桐间露落柳下风来看子》(以下简称《赠瞿菊亭丈》,作于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对瞿颉生年判定起重要作用的几句诗是:二十为孝廉,六十作县令。七十归来头未白,清风萧萧吹四壁。由此来验证瞿颉生于1743年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二是,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认为,瞿颉生于乾隆七年(1742),依据也是《菊序谱曲图》。这两个说法的争执的关键就是该诗的创作时间,张慧剑认为此诗作于集中所标的“旃蒙赤奋若”,即嘉庆十年乙丑(1805),其生年为1742年。

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瞿颉于乾隆十四年(1749)出生。程华平编《明清传奇编年史稿》有所著录,依据是《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嘉庆朝》有瞿颉作于嘉庆十年(1805)六月的履历云:“臣瞿颉,江苏苏州府昭文县人,年五十七岁。由乾隆三十三年举人候选知县”。[1]嘉庆十年(1805)瞿颉五十七岁,可知其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

回顾目前学术界存在的三种观点,仍存在质疑之处。邓长风的观点理由充分,但仍然值得推敲。他以《天真阁集》所标注的岁星纪年为依据,认为卷十七首页到卷十八第七页漏署“柔兆摄提格”,而《菊亭谱曲图》恰恰就在这一范围内,这只是他的一种推测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依据,存在一些问题令人费解:1、也许该处顺承前面所标注的“旃蒙赤奋若”即乙丑(1805),并不是漏署“柔兆摄提格”即丙寅(1806)。而且诗中所云“三十八年旧科目”,三十八也许为虚数,就如同年龄一般。瞿颉乾隆三十二年戊子(1768)中举,三十八年后应为嘉庆十年乙丑(1805),这样的话该诗就作于1805年。2、邓长风认为这首诗作于丙寅(1806)春,但是在诗中并没有表现出春的意象,在诗的末尾还提到“老眼摩娑对黄菊”。而张慧剑的观点,由于《菊亭谱曲图》的创作时间的不确定,瞿颉的生年也就无从谈起。第三种观点也不可信:《赠瞿菊亭丈》作于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这与诗中“七十归来头未白”不相符。

在对这三种观点存在疑虑的同时,笔者通过查阅瞿颉友人的诗文集发现一则能推算瞿颉生年的重要材料。李书吉《寒翠轩诗钞》卷首有瞿颉为其所作序,序的落款记有:嘉庆二十有三年,在著雍摄提格之次皋月下浣年。愚弟瞿颉首拜撰时年七十有五。由此可知,嘉庆二十三(1818)五月时,瞿颉七十五岁,由此推算出他大约生于乾隆九年甲子(1744)。

在瞿颉《秋水阁古文》中也有相关记载,《皇清敕赠文林郎四川酆都县知县禀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先君承哉公暨敕赠孺人先妣冯太孺人行状》中记,“自先君殁后十一年,颉始与先兄豈頁同游于庠,又八年颉举于乡”。由此而知,瞿颉在其父殁后十九年中举。又知颉在清乾隆三十三(1768)中式举人,故其父卒年大约为乾隆十四年(1749)。颉六岁其父殁,所以瞿颉生于乾隆九年(1744)。

笔者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得出,瞿颉大约生于乾隆九年甲子(1744)。由于没有直接资料记录瞿颉的生年,以上皆是通过侧面材料推测而出,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谬误。

(二)卒年问题

目前对瞿颉卒年尚未得出确切结论,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根据《壬子秋试行记》所载:嘉庆二十三年丁丑(1817),常熟瞿颉在苏州平江书院掌教,年七十六。[2]。

根据瞿颉在《寒翠轩诗钞序》落款可知,他在“嘉庆二十有三年在著雍摄提格之次皋月下浣年”,即嘉庆二十三年(1818)五月还在人世。对于瞿颉卒年的推断,笔者发现的有效材料是李书吉为瞿颉所作的悼亡诗《挽菊亭》收在《寒翠轩诗续钞·羸适后集》中,根据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推测出瞿颉去世的大约时间。

因为此诗并未表明创作时间,只能通过前后诗的写作时间推算。该诗前面有《元旦》、《新春》、《秋夜》等篇后有《旅馆冬夜》,《元旦》作于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由此可见此诗大约作于二十三年秋冬季节,但是公历不确定是1818年还是1819年。李书吉卒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因此,这首诗最晚作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故瞿颉卒年约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

由于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尚少,对于生年为乾隆九年(1744)这一论证还相对薄弱,也尚未推断瞿颉去世的确切时间,希望后继者发现有力资料加以补充。

二、生平考述

瞿颉的大半生都耗费在科举场上,多舛的人生造就了他坚韧的心志,同时也成就了他众多佳作。目前对于瞿颉人生经历比较完整的介绍,尚无人涉及,但是瞿颉经历对其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因此论及瞿颉生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以瞿颉中式举人和上任酆都知县为分界点,将其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作简单述明:

(一)中举求仕时期(约1744—1768)

瞿颉出生在官缨之家,家族中名贤辈出,浓郁的家族文化氛围,给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成才的环境。四岁入私塾,受到正统的封建儒家教育。再加上他自身悟性较高,勤奋苦练,备受长辈器重。在《秋水吟》自序中,瞿氏云“憶自庚辰夏五,将应省试,始学为试贴。先辈见之以为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异日当有造也。”由此可知,瞿颉在乾隆二十五年庚寅(1760)时已是秀才,于是开始学习试帖写作,为参加省试考取功名作准备,一举中第,在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瞿颉中式举人,同治《苏州府志》卷一O三记载:瞿颉“乾隆三十三年举人,官酆都知县,撰《酆都县志》”。

(二)未仕谒选时期(1768—1806)

瞿颉中举后,参加了十一次会试考试,但是屡次落第。单学傅《海虞诗话》中记:少年乡举十一试,礼部不售。已酉春试出院,云:那堪后进推前辈,渐觉同来少故人。又云:身随九陌春俱老,心遂三条烛并灰烬。盖感慨深矣。解组后,予犹及见之语,及春明仍郁郁云。在瞿颉诗文集中有明确记录会试落第情况的有以下几处: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

在瞿颉《秋水阁古文》中收《哭同年王澹园文》:己丑公车北上至津门,策蹇入都……既而下第南归。

乾隆三十三年壬辰(1772)

《秋水阁古文》中《哭同年王澹园文》:壬辰复下第。

乾隆四十八年辛丑(1781)

在为李书吉《寒翠轩诗钞》所作的序言中提到“乙亥六月余至岭南,小云大兄同年以诗集见示中有昇城界首,道中呈二首,盖辛丑下第,南旋时作也”。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

《秋水吟》自序中记载:“丁未下第,再度居庸,经上谷,涉云中,入雁门,驰骋与飞狐紫霞之间。”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

《秋水吟》中收有《己酉礼闱试毕出院偶成》参加会试落第后所作。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

《宣南坊草》中《庚申夏谒选入都蒋励堂夫子以诗扇见赐次韵奉酬》提及“癸丑礼闱出,先生门下荐而不售”。

嘉庆十年乙丑(1805)

《鞅掌吟》中《过灵谷哭何兰士太守》:余乙丑试作君许以比元,及下第为余惋惜累日。

瞿颉虽屡受会试落第的打击,“踏遍长安十丈尘,功名依旧一闲身”,但仍心怀仕途,积极探求为官之路,谒选求职,也曾拜谒于蒋励堂门下。这段时期里,瞿颉郁结丛生,羁旅无所依,内心充满辛酸。在瞿颉的《自题菊亭谱曲图》中刻画了他当时的心境:【混江龙】……走天涯,卖文字,饥驱到燕赵诸邦,经过的居庸关、紫荆关、雁门关、平型关,拦尽了九边形胜。居停的刺史署、观察署、廉访署,历遍了几处星霜。到如今齿豁头童。免不得呵!腰屈膝,那知道,囊空裘敝,盼不来墨绶铜章回头想,休怪俺新愁脉脉,旧恨茫茫。穷而后工,经过科场的屡屡挫败,心志更加坚强,达到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在诗文方面,他游历雁门等地后,创作了《题孙忠靖公潼关殉节图》、《谒孙忠靖公祠》等以诗写史的诗篇。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他的诗歌风格也经历了三次变化:“辛卯仲秋,出居庸客游涿鹿,边塞凄凉穷愁羁旅,而诗乃一变;壬辰渡钱塘,历富春桐庐,由栝苍以达东瓯,饱览浙东山川之秀,而诗又一变;丁未下第,再度居庸,经上谷涉云中入雁门。驰驱于飞狐紫荆之间,残月晓风严霜积雪,无不备尝,而诗又一变。”[3]在词曲方面,在游历祖国大好江山,一路沐浴圣贤忠德,瞿颉创作了《鹤归来》、《雁门秋》、《桐泾月》等传奇。

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瞿颉谒选为令。蒋励堂《菊亭以诗文词见示因成二律奉赠即送其谒选为令》[3]将瞿氏的这一段人生经历进行了客观总结:

天设名场困此人,文章磊落性情真。游经关塞诗兼史(诗多雁门作),曲谱忠嶶妙入神(谓所著鹤归来传奇)。一片宫商含铁石,半生琴酒维风尘。词坛久擅扶轮手,富贵何须早致身。铜章忽现宰官身,老骥知途定绝尘。绣陇雉来春有脚,讼堂花落听如神。饱谙草泽烟霞癖,留得诗书面目真。自古亲民先善俗,絃歌不乏采风人。

(三)为官退隐时期(1806—约1818)

瞿颉在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赴任酆都知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瞿颉在《酆都县志·序》中提到“丙寅八月,余治酆都”。另在王培笥《听雨楼随笔》卷八记瞿颉以孝廉谒选宰酆都及仁寿,但是因无其他资料记载,故不知其是否担任过四川仁寿知县。

瞿颉为官上任后,便巡视整个酆都县,相关的治理政策也在酝酿中,曾作《初至酆都即事述怀》以纪之,收入在瞿颉《琴馀草》中。在视察完酆都县的基本情况后,瞿颉便根据当地实际,采取相关措施:由于酆都县“剩有蚩氓□芋菽,更无学士论文章”,故准备修学。又由于“甫经兵燹田庐毁,未返流亡陇亩荒”,导致大量田地荒芜,故购之大量的院田。《酆都县志·学校志·院田》中有相关记载。瞿颉在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到嘉庆十五年庚午(1815)间曾修县志,将忠杰义士的光荣事迹发扬广大。此外,瞿颉还兴建龙神庙,以供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在《酆都县志》卷三记载:龙神庙,治东山王庙后,清嘉庆丁卯岁知县瞿颉建。

瞿颉在任期间颇有政绩,力主做好百姓的父母官。但是关于瞿颉的任期问题,尚未明确记载。邓长风根据《酆都县志》瞿颉自序,认为他在任至少五年(1806—1811)。《酆都县志》卷一官师志中有县丞姓名及上任时间的记载,根据前后任酆都县知县的上任时间,可以推算出瞿颉的任期大约为嘉庆十一年(1806)至嘉庆十八年(1813),在任七年。《酆都县志》的相关记载如下:

陈作琴,湖北天门人,嘉庆辛酉拔贡,十一年署任。

瞿颉,江苏昭文人,乾隆戊子举人,嘉庆十一年任,修学修志。

李应元,云南晋宓州人,壬子举人,嘉庆十四年署任。

李自超,直隶遵化州举人,嘉庆十七年署任。

方宗敬,湖南巴陵人,嘉庆戊午举人,十八年任,修署修学。

署任,即临时任职。因此瞿颉的任期的结束时间应为下一任正式上任时,即方宗敬嘉庆十八年(1813)上任时。

瞿颉从官任退下以后,继续追寻他的游历之路。清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有粤东之游,孙原湘《赠瞿菊亭丈》记录了在该年瞿颉有粤东之行:先生出蒋砺堂太老夫子门下,今岁往谒粤东,节署蒙询,及湘出山之期。

瞿颉从粤东游历归来后,便执教于苏州平江书院,教书育人,颐养天年。韩崶在《还读斋诗稿》卷十四有《题瞿菊亭颉山长柳风桐露图二首》,作于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其中记颉主讲平江书院。瞿颉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到平江书院掌教,一直持续到二十二年,或者更久。

自从瞿颉还乡后,身体欠佳,不久后长辞人世。在《一班录》卷五记载:

我虞菊亭瞿君,嘉庆时曾任酆都县。回籍一日,晨起手携烟筒欲吃我余火,于地而不能蹲下。方自虑筋骨有故,不日疽发于背,延医无效殁。

瞿颉自从身体抱恙到疽发于背只是几日之久,但是最终由于延期就医而去世。瞿颉晚年还背井离乡,奔波劳累,也许这也是他因疾而终的原因之一吧!

纵观瞿颉一生,意气风发之时奔波于科闱,但是时运不济,屡屡下第,他便游历各地。在他“三十八年旧科目”这段时间里,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在耳顺之年,他终于摘得官位,荣任酆都知县。从任上退下后,告老还乡,安享晚年。

[1]程华平.明清传奇编年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8:410.

[2]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平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82.

[3]见于瞿颉.秋水吟自序.清刻本.

[4]见于瞿颉.秋水吟宣南坊草.清刻本.

猜你喜欢

嘉庆秋水乾隆
秋水无声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英国发现清代嘉庆朝南海县衙告示考释
再也不怕了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来尬诗吗
《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的探讨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