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课程如何设计参与观察的教学
2012-08-15连煦
连煦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9)
美国大学课程如何设计参与观察的教学
连煦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9)
参与观察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探讨了美国大学的课程如何设计参与观察的教学环节,其特点是突出经验体会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技能。
参与观察教学 美国大学 课程设计
参与观察是自然状态下的一种定性研究。研究者在相对集中和较长的时间内与研究对象互动,深入参与相关的日常活动,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参与观察获得的资料通常是基于直接观察、访谈和个人经验的叙事性描述,有时也能得到量化的和更为正式的结构性资料。
参与观察在很多人文社科类的研究中都是一项重要的手段和方法。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的参与观察方法教学已积累了多年经验,它的一些课程设计多有值得借鉴之处。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参与观察方法教学的对象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是跨学科性质的课程教学。任教的四位教师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另外两位是人类学家。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包括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精神病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城市规划、物理学和美术学。课程持续十周时间,一周两次课,一次课两小时。课程没有考试和学期论文的要求,但每隔7—10天,学生需要上交一篇2—4页的短文,教师则每周为学生提供作业反馈。
课程初始,教师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参与观察适当的场所。选择场所的标准包括:1)是否能够引发兴趣;2)是否具有特殊性,如不同寻常的文化、结构或生活经历;3)是否能够持续整个学期,是否能够重访;4)是否能够使用多种方法观察和收集资料。开课三周之后,所有学生都要选定场所,写出简要的设计方案,并得到教师的批准。
此后,学生一共要完成七次课外作业:第一次是“震荡”练习(“sudden shock”exercise);第二次是描述性写作(narrative-writing);第三次是角色管理(role management);第四次是编码、分类和标引 (coding,classifying and indexing)练习;第五次以访谈(interviewing)为主;第六次撰写参与观察的研究报告(participant-observation research report);第七次是课程日记(class diary)。
“震荡”练习是指每周第二次课的第一个小时,学生被要求到周边社区记录他们所观察到的内容,第二个小时返回课堂进行讨论,课后上交所做的笔记。这项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融入田野环境,学会独立做出关于田野工作的决定。描述性写作练习是让学生选择研究对象的某些行为,用整体论的(holistic)和激进经验主义的(radical empiricist)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进行记录。角色管理练习要求学生描述他们在选定场所中预期达到的或实际的参与程度、进入时所遇到的问题和与报道人之间的关系。编码、分类和标引练习中,田野笔记将被规范化,使其符合格式要求,并形成实验数据的标引系统。在访谈练习中,学生必须在田野场所使用多种访谈方法与一个或多个报道人进行对话。访谈可以是让报道人自由阐述的非结构性访谈,也可以是系统性的结构性访谈,或者是既包括封闭式问题又包括开放式问题的半结构性访谈。然后,学生聚焦某个特定题目或研究假设,通过集中观察收集资料,在三周内写出参与观察的研究报告。最后,学生还要在每次课后和每次调查之后做简单的课程日记,并记录他们的情感投入、对调查对象及场所的反应。这有助于学生对他们自己作为参与观察者角色的认识和评价。
大部分课堂时间被用来帮助学生熟悉参与观察的技巧。教师一般采用讲座的形式,或以自己的参与观察经验为例,分析多种方法的优点和缺陷。为了模仿直接观察的场景,由教师在课上播放影音资料,学生们分组各记录一段观察场景,并核对观察的可靠性。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再进入参与观察的场景时就具备了独立工作的基本技能。
课上教授给学生的参与观察的五种基本技能包括:角色管理和伦理问题、观察、记录、访谈和资料分析。角色管理主要强调学生在陌生的场所和陌生的人当中要有意识地运用互动技能,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出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挖掘潜力。伦理方面,教师会讲解美国心理学协会、人类学协会和儿童发展研究学会的伦理声明(the Statements of Ethics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中的各项规定。训练观察能力方面,特纳 (Turner,1973)提出了 “see more to see”的方法——好的观察者在看到相同事物的时候能够产生更多的问题。具体的观察涉及自我修养(self-discipline)、心理准备(psyching technique)、自我启动(priming technique)、灵活记忆(flexible mnemonics)和生成问题(question-generating)的技能等。记录方面主要是参与观察笔记的规范化,它需要创建一个标引系统,使资料归档,并便于检索。此外,交叉参照的体系(cross-referencing system)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多视角(multiple perspectives)的优势,保证资料的可靠性。访谈中对提问和回答有不同程度的限制,一个极端是闲谈(“jawboning”),看似没有任何限制,但访谈人对问题实际上是有隐藏性设计(hidden agendas)的;另一个极端的典型是单一选择性问题的调查问卷。任何一种方法都可能是有效的,但各有优缺点,所以究竟使用哪一种方法要取决于研究的策略和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告诉学生最终呈现出来的书面成果应该是什么样的,否则学生就无法懂得怎样利用好收集到的资料。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明白所得到的资料最终将被用于某种解释,而这个解释可能是对假设的验证(hypothesis-testing)、可能会导出理论(theory generation)或者发展新的研究范式(development of new paradigms)等。
总体来看,这门参与观察课程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经验体会式的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即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体会而不是全部依赖教师的讲座来获得技能。第二是模拟实地研究工作(simulation of fieldwork),课程通过设计短期的小项目使学生有机会面对参与观察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性问题。第三是学生的反思(student reflexivity),学生能够在课程中锻炼独立做出决定和进行自我评价的技能。第四是教师的反思(instructor reflexivity),教师团队在定期的讨论和反思中不断交流教学经验,并改进教学方法。
美国的另一所大学——密苏里大学克伦比亚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也开设参与观察的课程。它的课程每周有三小时的教学时间,学生同样被要求选定一个适合进行参与观察的场所,课堂时间被用来交流和讨论学生各自在参与观察中获得的经验,而教师则利用学生所提供的经验来阐明如何成功地完成一项研究。课程内容围绕参与观察所展开的不同阶段而组织,与学生的实践同步。因此,“选定场所”、“进入场所”、“建立关系”、“他者角色”、“关键报道人”、“参与观察的技巧”、“参与观察的笔记”、“形成研究主题”等教学板块就被有序地建立起来。此外,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被要求至少完成八次参与观察,每一次都要有参与观察的笔记,最后还要上交一份总结报告。不难看出,学生是在参与观察的实践过程中学会这一方法的。
由于参与观察工作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这种方法能够为各式各样的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国内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多设有方法论课程,对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专业来说,参与观察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由于美国大学在这些学科领域内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相对而言他们的参与观察教学强度更大、内容更细,并且更注重培养学生作为个体研究者的行动能力。以上提到的两所美国大学的课程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参与观察实践为中心的,而这一点也正是国内同类教学很少能够做到的。
当然,一个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固定教学模式并不存在,完全照搬美国大学的经验也会有问题。比如,国内大学很可能在课时设置、师生比例、研究经费、教学设备、校区周边环境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需要采取适合自身条件的课程设计。从原则上讲,一个好的参与观察者,除了应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技能素养以外,还应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互动的能力、思辨分析的能力、写作阐释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都可以通过丰富的课程设计得以实现。
[1]Bogdan,Robert.Participant Observation.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1973.50,(4):302-308.
[2]Bogdan,Robert.Teaching Fieldwork to Educational Researchers.Anthropology&Education Quarterly,1983.14,(3):171-178.
[3]Levine,H,Gallimore,R.,Weisner,T.,&Turner,J.Teaching Participant-Observation Research Methods:A Skills-Building Approach.Anthropology&Education Quarterly,1980. 11,(1):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