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课鉴赏近百幅经典中国名画的教学构思
2012-08-15计明礼
计明礼
(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教育使人性发展和完善的活动,普高在1995年才制定完成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1997年大纲颁布,高中才有美术欣赏课。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标建立在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基础之上,实施模块设置,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和教师的一些需求。但是,社会对普高的教育质量评价向来都以升学率作为准绳,学生的审美教育被搁置一边,学生几乎变成美盲,素质教育往往被沦为空谈。我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觉得:高中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鉴赏近百幅经典中国名画教学活动。其具体构思如下:
一、教学构思的起因
1.普高教学以升学率为主,学校课程设置不足,对美术教育不太重视。
2.单一的美术欣赏课,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教科书中的章节或模块的设置存在重复或表述不够完整的现象。
4.仅局限于教材,不能更好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5.缺乏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系统性。
6.当前美术学校没有更好地挖掘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资源,没有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把鉴赏艺术作品当做自己的必备技能,以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构思的目标
1.以高中一二年级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百幅经典名作的学习,初步了解我国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教育学生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热爱本民族的文化。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寓审美教育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保护意识。
3.赏析不同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让学生具有多元文化的视野,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和创新本民族优秀文化。
4.通过对名作的鉴赏,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学习我国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时事、为人生而艺术、为社会而艺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5.通过欣赏理解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审美意蕴,并提高珍爱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意识。
三、教学课时设置
课堂上课为约5课时、每节欣赏20幅左右,利用课余时间约10课时(利用节假日或更有效的时间)。若有需要则可以延长至假期作调查或撰写探索性学习自评报告。
四、作品的选择原则
1.时间先后的原则。第一,每个画种的产生、发展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了解历史的先后,了解其演变过程,对于学生从横向把握作品,欣赏作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能体会社会历史的变迁对绘画发展的影响。第二,按照绘画发展的先后顺序选择作品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发展规律,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反映中的社会本质。第三,按照作品先后顺序选择作品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发展规律和方向。比如:中国画在习惯上是指唐宋以来的绢轴画,还包括古代的帛画,壁画、屏风画,等等,如果只选择唐代的绘画就使学生产生一个错觉,都以为只有唐代才有国画,如果老师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选择就合理多了,如《人面鱼纹盆》、古代岩画的代表《放牧图》、战国《龙凤人物图》,等等。
2.代表(典型)性的原则。比如:中国古代花鸟画是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泛指各种动植物。按传统的分法,可分成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畜兽等。它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这就是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为目的的传统。所谓写生,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客观的花鸟,而是要求在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的同时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及其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强调要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予含蓄的表现,如元代画梅名家王冕,他画的梅花充满生气,清新可爱,而且具有鲜明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他的《墨梅图》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明了他在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年代里,不甘心受民族压迫、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政治态度和他自己的抱负。所以在选择上必须具备典型性。
3.比例及分类合理的原则。中国画简单地来讲就是两大类:工笔和写意。严格来说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突出地域文化的原则。那么我们在选材的比例上就必须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分配比例合适。
4.地域性原则。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吴门派崛起之前的明代初期,江南苏州、无锡地区已经有一批画家,如杜琼、刘珏、陈汝言、徐贲、陈暹等人,他们大都擅长诗文,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绘画上主要继承元代黄公望、王蒙传统,创作以笔情墨趣为主的文人画。他们的艺术给吴门派的开宗人沈周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故可称为这一画派的前驱。宣德(1426—1435)年间,苏州诞生了吴门派开宗大师沈周,继起者有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并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开创一代新风,取代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和继承人,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应尽义务和职责。
作品目录(略)
五、课程的实施过程及方法
1.教学设施的硬件保障。教学设施是学校保障教学的必要条件,我校作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教室里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大大地便利了教学的实施。教师多方收集教育教学的有关素材(现成的计算机CD-ROM素材、电视视频素材、相关的动画及声音和文字素材等),另外学校网络教室有助于学生搜集、查看和整理作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扩大自己的欣赏范围,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2.教师课件制作及选择作品。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因为与美术的直观性的兼容而得以普遍运用,多媒体对图像、影音文件、文字语言的整合作用,特别适用于以视觉语言为主的美术教育,因此广大美术教师不约而同地把多媒体作为日常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教学单元内既要遵循作品的选择原则,又要使课件本身容量大,简单直观,突出重点。
3.以课堂教学为主,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欣赏一幅名画,犹如聆听一首名曲,学生能感受到它的艺术美,从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鉴赏仅凭直觉难以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需要有些艺术史知识。只有把握了艺术品产生的时代、作品内容的思想倾向及其由民族传统所决定的表现形式等,才能产生审美感情。艺术手段的基本规律及其艺术语言,也是欣赏一件艺术品必须明白的知识。真正了解一件作品,不仅要着重对作品本身加以分析,对其创作时期、作者简历、风格流派,以及一些与作品本身有关的事情,还应有所熟悉,这样才能便于分析和领会它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特点。艺术审美能力还需要从长期的艺术实践或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提高淬炼。只有教会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在美术作品鉴赏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获得艺术的美感,获得身心的愉悦。
4.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学,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学生为中心,不论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都是认知的主体,教师起组织、促进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重智慧启迪、重思维方法训练。因为美术作品内容丰富,脉络错综复杂,加上又是精神文化的产物,所以在把握作品情感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教会学生体悟作品,与之产生共鸣,达到道德教化,提高自身修养。
5.积极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如展览,广播电视节目,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网络信息等。
六、教学的评价
作为面向全体学生,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开展学生审美教育的鉴赏近百幅中国名画教学活动,总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以机械、简单的方式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不能以分数论高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等多种评议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可通过成长记录、表象性评价,也可通过学生心得、等第或评语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