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道德教育中的榜样示范

2012-08-15顾惠琴

文教资料 2012年6期
关键词:观察学习班杜拉道德教育

顾惠琴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道德教育不同于道德认知教育,这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然而,道德教育总是局限于道德认知教育层面,亦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缺憾是由多种因素造成,也有多种方法解决,榜样示范法便是其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德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以道德榜样为载体,以情境为依托,以人格化的形象来引导、激励现实个体,自外入内、由内而外创造性地完善个体的教育过程。它包括两个层面:一为树榜立样、宣传榜样、进行示范;二为提升学习榜样的能力和技巧,即班杜拉所言的“观察学习”能力。

一、理论视界:从“榜样”话起

树榜立样,还需从“榜样”谈起。 《辞海》(2009)将“榜样”解释为:(1)模样、样子;(2)情形、状况;(3)作为仿效的例子。“其不私亲,以为天下榜样,亦大昭揭明白矣。”榜样是优秀模范,是先进典型。其(3)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道德领域中的释解。班杜拉认为:“榜样的效能一部分是从他或她的行为结果这样的实在证据中推断出来的,部分是从表明胜任力和过去成功的符号中推论出来的。”[1]鉴于此,我认为榜样有以下特点:其一,“榜样不限于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体人类”[2],榜样是现实的人、充满人性的事、充满人性的拟想的人或事。不可否认,孙悟空的耿直、勇敢等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是虚幻杜撰且非人貌而为猴样,但他充满人性,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对于示范作用发生的途径与方式,既可以是人性的,又可以是非人性的。其二,在道德理念中,榜样本身被价值判断为一个褒义词,是先进代表。但在实际生活中,人受多样性的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榜样也有正、负面之分,有少不更事的孩童大呼“我的理想是当贪官”即可见一斑。其三,榜样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吸引力,还与周遭环境、制度、学习者本身的因素等密切相关。

语及榜样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述。孔子说:“见贤思齐”,“其身正,不令而行”。《颜氏家训》讲:“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4]然而,论述犹如零星散落于种种著作之内,光芒甚微。班杜拉则从心理学出发,创研了观察学习理论,详阐了榜样示范,自成体系。

班杜拉经过研究,将榜样示范大致归结为以下类型:一是“真实生活和图像的示范”[5]。还不具有言语能力的幼儿就需要这种示范,需要榜样形象真实出现在他们眼前,从视觉上进行诱导。二是象征性示范。包括“电视、电影和其他可视媒介提供的大量且不同的象征性示范”[6],这样的示范画面感强烈,随着社会新兴媒体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与日俱增。三是符号性示范。它拓展了示范的空间,将榜样的经典形象等拟化为符号进行示范。它无需榜样真实地出现在眼前。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寓言故事、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等都能发挥作用。四是自我示范。“最佳行为的电脑化的自我示范也正越来越被用于完善技能”,“学习者一遍又一遍观看自己熟练的演练以掌握这一活动的最佳观念”[7]。此外,有目的的自我反思也能达到自我示范。五是动觉示范。“在学习说话时,那些又聋又瞎的人依靠动觉示范,通过触摸榜样说话时嘴和喉部肌肉的反应作出匹配”[8]。六是多样性示范。“当人们在他们周围看到大量不同的事物时,新的模式最有可能出现”[9]。学习者要在观察学习中生成个性道德人格、创新行为方式,应该“将不同榜样的各个方面结合成新的合成物”[10]。

二、教育释解:问题与启示

我国道德教育向来注重树榜立样。精忠报国有岳飞,清廉为民有包拯,勤奋好学有悬梁刺股的苏秦,等等。上善若水,这些中华儿女的高尚形象和鲜明事迹涌动着宝贵精神,滋润着代代人的成长。新中国成立初期树立的道德榜样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影响仍余音未消。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道德教育中的榜样示范效果不佳,这其中有环境、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首先应从榜样示范法本身进行考察。

(一)树榜立样,宣传示范。

榜样要卸去“榜样”的枷锁,赢得大众对“你”的尊重,而不是对“榜样”这个称谓的凝视。能够容许质疑、宽容质疑、乐于让人质疑、用事实消除质疑的榜样才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韩寒是“80后”的榜样,近日因与方舟子的代笔论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榜样也被质疑了!”暂且不管论战的具体内容与结果,就这件事情本身而言,正如《新闻当事人》的主持人所讲,诸神的黄昏时刻是公众的黎明之时,一个被质疑的时代,起码不是最坏的时代。人们能够用质疑的眼光看待榜样,这是时代的进步。质疑的过程也是一种体验。狄尔泰认为:“只有通过体验,人才能从客观世界的局限中摆脱出来,进入一种更广阔的精神世界,深刻洞察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本质。”[11]经过质疑的体验后,被示范者能更有效地、创造性地汲取示范者传递的信息。当然,被示范者不能以质疑本身为目的而对榜样求全责备。

以往道德教育在树榜立样上存在单层次现象。全国有名的道德模范郭明义,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他的深远境界、宽广胸怀是众人不断学习的榜样。但在我进行小范围的谈话调查中,大家虽对他的精神大加赞赏,却坦言在实际行动中难以望其项背。有人说榜样要牺牲太多,自己只想做个平凡人。榜样示范起到了抑制作用,不能发挥激励作用反而阻滞了走向高尚的路。应将榜样层次化,将高一点的榜样示范与低一点的榜样示范相结合。“最美妈妈”吴菊萍坦言将20万奖金留作自用,人之常情,毫不影响她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郭明义让我们有追求和希望,吴菊萍让我们有沐享道德的勇气与力量。

榜样宣传是道德教育主动性的体现。“真”是宣传的灵魂和生命,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支撑。客观事实决定榜样宣传的内容和性质,宣传的艺术性要以真实为基础。因此,“真实生活和图像的示范”往往让人们乐于相习。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大众传媒的繁荣,符号性示范和象征性示范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善于运用传媒载体进行榜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示范手段可以科技化、虚拟化、数字化,但示范内容必须保真保实。诚然,真实不是单纯的物的组合,它是孕育情感的源泉,寄托情感的载物。“所谓德性只不过是由一种较高层次的欲望调节的情感,这些情感亦即相互联系着的一组组气质和性格”[12]。榜样宣传不会扼杀真实情感的种子,而是倾情洒向四方,让爱发芽。

(二)唤醒、提升被示范者的观察学习自觉与技能。

道德教育进行榜样示范,往往重视树立榜样、大力宣传、注重示范技巧,却忽视了唤醒、提升被示范者的观察学习的自觉与技能。“三人行,必有我师”内隐着若谷虚怀,更流露着自定榜样、观察学习的自觉。古人倡“自省”、“慎独”,这种内修习惯的养成是榜样示范法的本体目标,也是须臾不可离的强化。唤醒示范者观察学习的自觉关键在于让他们真切体验道德赐予的精神生活的幸福。

道德教育是人生艺术的教育。人们要掌握它,“就必须像我们想学习任何其他艺术——例如音乐、绘画、雕刻、医学或工程技术——时一样地着手”[13]。学习榜样并不排斥模仿,朱子言:“学之为言效也。”但绝不止滞于此,恰如班杜拉所言,简单的反应模仿掩盖了广泛的心理效应,“示范观察学习更像是规则学习而非反应模仿”[14]。

经过研究,班杜拉总结了几条被示范者观察学习的策略:(一)选择性观察学习。综合自身条件及周围状况决定“从丰富的示范影响中选择观察什么,以及从正在发生的范例中提取哪些信息”[15]。以大化小、有重点地观察学习。将复杂活动分为几部分,强调各自成分技能、抓住关键点。(二)反复接触。这种接触可以是面对面的接触,也可以是拟设的接触,它存在于被示范者自我的所思所行中。反复接触、反复操练习惯化,脱离示范自觉流露。(三)比较性观察学习。“对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示范作用加以比较”[16],然后将榜样与自己比较,见贤思齐、查漏补缺。再将新的道德信息与熟悉的和有意义的行为进行比较,寻其相似处助于观察学习。(四)立体性观察学习。将榜样置于情境之中,视觉、听觉上双重刺激,有语言、有表象,简明逼真。(五)抽象性观察学习。被示范者从被示范活动中抽取相关特征,整合或复合规则,并不断对建构的复合规则进行检测,指导行为。抽象性观察学习并不排斥参照具体的参照物。(六)创新性观察学习。一方面,“通过抽象的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者抽象出支配特殊行为的规则,从而生成超越他们所见所闻的行为”[17]。另一方面,广泛学习榜样,在多样性的经验习得中融入自身的个性生成创新,达到自主自为之状态。

“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18],榜样示范进行道德教育是过程的集合体。榜样示范不仅宣传榜样的操行、事迹,传递、输送学习榜样、观察学习之法也是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种传递不是“满筐”的输送,应具有“空筐”[19]的性质:“1”可以是扶助一位老人,可以是一句感谢的话,也可以是一抹微笑……“有着一千条无人走过的路、一千种健康和一千座隐蔽的生命之岛”[20],被示范者的思维一旦开启,通向道德之路会越走越宽。

[1][5][6][7][8][9][10][14][15][16][17]A.班杜拉著.林颖,王小明,胡谊,庞维国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97、94、95、95、143、143、64、69、72、136.

[2]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2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张霭堂.颜之推全集译注[M].临沂:齐鲁出版社,2001:68.

[11]朱立元.西方美学名著提要[M].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51.

[12]罗尔斯著.何怀宏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90.

[13]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8:234.

[18]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5(9).

[19]杨明森.教师美学[M].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216.

[20]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3.

猜你喜欢

观察学习班杜拉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和孩子相处最没用的三件事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不同观察学习和身体练习比例对不同年龄者追踪任务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