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研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作用——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08-15梁幸平
梁幸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江苏 无锡 214153)
科研实力、科研水平、科研成果,服务教育教学与社会能力等,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多年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不仅充分认识到科研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重要性,并且积极探索与实践,提升教科研能力和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水平,使学院的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转变观念,准确把握教科研工作的作用
“高职院校需要不需要科研,需要什么样的科研”,经过多年实践探讨,学院不仅认识到高职院校需要科研,而且认为科研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院建设与发展需要
学院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创新教育等,都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不断研究。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整体办学水平,才能使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办学经费筹措等问题,不是请几个专家、做几场报告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用科学的高职教育理论来指导,因此学院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教科研工作。
(二)深化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
企业欢迎高职毕业生,是因为其“上手快,动手强”,能成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能工巧匠。科研是缩短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岗位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校本教材或活页讲义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掌握最新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需要
学院要以学生为本,办好高职教育需要大量的能进行理实一体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而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形成自我发展的内动力。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校企深度融合的需要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四大功能,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需要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放性办学来实现。通过教科研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为地方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经营管理咨询、技术工人培训等服务,实现校企双向支持、相互合作,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特点。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生产、建设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了社会也服务了学生。
二、改革创新,深化教科研工作
学院的教科研工作,本着 “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而展开,围绕“厚、广、高、深、强”五个字,既“厚(科研功底要厚)、广(科研服务面要广)、高(科研管理水平要高)、深(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科研)、强(做强学院科研品牌)”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
(一)明确战略,在特色上做文章
办好高职教育必须要做好相应的教育科研工作,围绕高职院校办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院提出了立足无锡惠山区、滨湖区,服务无锡市,面向江苏省、辐射长三角的“本地化”战略;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及现有科研能力,明确了在 “专 (专门化)、精(出精品)、新(思路新)、特(有特色)”等方面做文章的“差别化”战略。
(二)理清思路,建立一个体制三个机制
科研与服务社会应主动适应学院办学中立足的行业,依托的企业的需求,建立“政行企校”四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互惠、多方参与的教科研及服务社会的“四方联动”多元体制;建立“产学研用”互利多赢,纵向课题研究与“四技”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相结合,注重应用性研究与成果转化,形成校企共同立项、共同研发、共享成果、共同发展的“四维推进”的长效机制;建立精心设计、整合资源,推进以人才培养、服务教育教学为核心的教科研工作,对学院师生在教科研与服务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者及时给予奖励的“做加法”的激励机制;学院的教科研与服务社会工作由科技处归口管理,科技处做好协调与服务,突出各二级学院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教科研与服务社会工作,实行项目无界化合作,形成学院品牌的集聚效应,使学院的教科研与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两级管理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科研能力
学院的教科研工作,不仅有专职的研究人员,还有兼职的科研队伍。在全院范围内,涵盖教科、工科、社科三个领域的兼职研究人员达70多人。学院立足现代职业教育,围绕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换代、经营方式转变等,组织动员学院各专业及研发团队与企业结对合作,各个二级学院至少与企业结成1个“校企联盟”对子,全院共建立了15个“校企联盟”。通过一个专业对多个企业,多个专业对一个企业、多个专业对多个企业等形式,实施科技服务,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提升教职工的教科研能力。
三、建章立制,实行“精细化”管理
充分发挥教授治学作用,以教科研体制与机制创新为保证,以教科研团队建设为中心,发挥教科研在产学研结合办学中的先导和纽带作用。
(一)建章立制,实行“精细化”管理
学院的教科研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程序化、无界化的“精细化”管理。先后制订(修订)了《科研管理办法》、《教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教科研专项奖励办法》、《教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教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暂行办法》、《学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等九份文件,使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增强了教职工的科研意识,激发了全院教职工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日益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二)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及专利
围绕学院内涵建设与发展、省示范院校建设、创新商贸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服务社会等主题积极开展研究,近五年共评审立项了136项院级课题;进一步加强了省(部)、市(厅)级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力度。做好规范选题、申报指导和遴选把关工作,近五年共获得省部级立项课题22项;市厅级立项课题36项;省厅教改立项课题9项;积极开展专利申报工作,共获授权专利15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三)加强教科研课题的日常管理
对立项课题加强在研过程管理,实行中期普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强化对在研项目的指导、协调、检查和结题工作,务求课题研究出质量、出成效。及时做好院级立项课题、市厅级及以上各级各类课题的按期结题工作,按时结题率达到93%以上,市厅级以上课题结题通过率达100%。
(四)强化教科研考核与激励
认真做好全院教职工的科研工作量统计,完成了全院专任教师及双肩挑人员2005年9月至2010年12月的科研档案建档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科研专项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全院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除完成上述的课题、专利申报以外,教师共发表论文2 36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492篇,权威期刊203篇;出版专著4部;获市(厅)级科研成果奖2项。
(五)积极开展对外联系,做好学术、科技交流
加强与省、市科技厅(局)、教育厅(局)、科协以及相关高校、企业和研究所的沟通联络,支持各二级学院参加各类学术团体活动,学院与地方开展学术、科技交流共178余次。
四、围绕人才培养、服务教育教学开展教科研工作
教科研水平是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服务。
(一)加强教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为学院人才培养服务
教科研反哺教育教学是实现高职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科研成果充实和改革了教学内容,科研活动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环境的改善。一是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缩短了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和企业所需的差距,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创新思维。二是吸引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与科研组织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际制作、检验等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建立教授科研讲座制度,每学期每位教授要为学生做一场学术讲座,介绍所研究领域最近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四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专利发明与申报。仅2010年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就成功申报了2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项。五是重视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吸引他们进入各个研究组织,分配他们参与各项课题的研究,支持青年教师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使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又提高了教师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
(二)举办各种学术讲座,丰富校园学术氛围
进一步落实专业、科技知识讲座制度,积极聘请院内外教授、专家、企业家,以及530企业人员为学院师生举办专业知识、企业经营管理与就创业事迹讲座(学术报告)共102场。
(三)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先后建立了5个研究所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机电研究所、江苏国达线路成套有限公司无锡商院研究所、嘉州包装机材(常熟)有限公司无锡商院研究所、装饰艺术研究所)。建立了5个研发中心 (无线传感系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自动控制研究设计研发中心、飞思卡尔合作研究中心、中国童装中心、艺术设计研发中心)。建立了3个产学研联合体 (南京金埔园林设计研究院、PSOC联合实验室、同创会计有限责任公司)。各类科研机构的建立为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技术(服务)及财会(服务)等提供了一体化、多层次、综合型的服务,同时为教学做一体化搭建了平台。
(四)坚持“长期、定点、有效”的原则,积极推进“二三四一 一”服务社会方式
充分调动各专业及广大教师参与科技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密切联系,立足无锡市惠山区,滨湖区两区,采取“三个结合”(专业+行业+企业)形式;运用“四个一”(一个专业、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和一个项目)方式;开展“一师一企”活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到企业设立的教师工作站工作,了解企业需求,开展相应的科技服务。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生产技术改造、工艺流程革新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活动,先后开发了服务社会项目55个,为59家企业开展了科技服务,共承担了64项横向课题的研究,协议金额411.19万元,到账金额328.95万元。
五、校政合作人才共育、服务社会双丰收
2010年度,学院与滨湖区人民政府开展校政合作,坚持“政校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共进”的原则,以滨湖区政府与学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基础,采取“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产学研用”四维推进,以项目为抓手的运作方式,通过区科技局校政合作办公室沟通与协调,全年与有关区局开展了近二十次的合作,为企业开展 “四技”服务近30项。有效提升了学院的校政合作工作效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学院服务社会工作逐步展开
学院细化梳理了能为滨湖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服务的优质资源,充分了解滨湖区有关局、行业与企业的需求,成功地实现了资源对接。
1.做好社会培训工作
滨湖区财政局牵头,签订了会计从业人员培训协议,2010年度学院培训会计从业人员4 000余人次;根据区教育局的安排,为滨湖区中小学、幼儿园60名厨师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全部顺利结业;学院利用江苏广电举办“数字及互动网络维护”培训班为滨湖区各维修网点培训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同时开展ITAT培训、考证服务,为旅游行业、企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3项,合计培训1 300余人次。
2.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滨湖区财政局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优先推荐我院会计金融学院下属 “无锡同创会计服务有限公司”为滨湖区530企业及广大中小企业进行代理记账、会计培训和管理咨询等会计服务工作。学院与滨湖区科技局成功地举行了“530”企业的校企合作恳谈会,为学院与滨湖区“530”企业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秋学院与14家530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区内近20家企业提供了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及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服务。
3.开展文化传承活动
与滨湖区文体局合作开展“欢乐周末、幸福滨湖”、“纳凉晚会”等社区活动,学院学生在区文体局和江苏影视频道搭建的走向社会、走出学校、走进群众文艺的舞台上进行了专场演出;在2010年环太湖(中国无锡)国际自行车公路赛中开展志愿者服务,共提供志愿者100多名,志愿者按照组委会的要求,协助做好赛事服务工作,得到组委会的肯定。
(二)校政合作共育高职人才
1.与科技局联合开展的专利申请百日竞赛活动取得成效
为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及“双师”素质,在师生中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的良好风尚,2010年滨湖区科技局与学院联合开展了“专利申请百日竞赛”活动。学院聘请了专利事务所领导及业务骨干为机电工程学院等四个二级学院的教职工及学生做申请国家专利的专题讲座,以及申请专利的指导工作,充分调动了教职工与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全年获专利受理通知204项,其中,发明专利40项,学生申请专利20项,获专利授权通知135项,获专利授权证书99项。
2.与文体局合作,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实现校企双赢
学院在滨湖区文体局的帮助下,组织了艺术设计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代表与科教产业园企业进行对接,双方就动漫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到滨湖区科教产业园实习进行了深度沟通,双方就实习安排与组织、实习时间等达成共识,为产业园企业解决人手短缺问题,也为学院学生实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岗位。目前,两个学院的学生已在科教产业园进行实习。在科技局的安排下,学院有200名学生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暨第七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开幕式,并参观了工业设计与专利名牌产品两个展区。
3.与教育局合作,院校协同,共育技能型人才
为提高滨湖区中职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学院在滨湖区教育局安排下与立信职教中心学校开展了联谊活动。由学院领导带队一行十几人与立信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及教研室负责人等进行了深度沟通,就双方合作达成了多项共识,学院对立信职教中心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指导,有关二级院还做了对口支援交流工作。目前,协作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六、扎实有效推进教科研工作
(一)以科技服务为宗旨,以提高教科研团队能力为目标,建立教科研管理体制
加强对教科研工作计划、组织、管理和协调,积极探索适应学院发展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多方参与的多元体制,制定配套政策,整合资源,更好地为学院双主体办学、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以学院内涵建设为重点,建立产学研用“四维推进”互利双羸的长效机制
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和工学结合,拓展教科研与服务社会的空间,实行教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两级管理,加大教科研与服务社会的投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三)以政校合作为突破,积极推进与滨湖区、惠山区科技局的全面合作
依据校政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专利推广与转化,深化“四技”服务,开展各种类型社会培训。围绕企业技术进步开展“校企联盟”行动,动员组织各二级学院与企业结对合作,建立“校企联盟”,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学院将与外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或整合资源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建研究机构,争取更多横向课题,着力进行科技咨询、应用开发与成果转化。积极开展全院性的无界化科技服务活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四)按照“学院推动、全员参与、提升能力、服务社会”的要求,全面推进全员教科研素质建设
各二级学院明确要求,分解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逐步建立起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综合集成的教科研团队。组织动员各专业及研发团队与教职工深入企业,在企业中找课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在服务中求发展,通过教科研,进一步反哺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五)加强教科研信息网站建设,开辟网上信息交流新途径
发挥网站为学院师生、地方企业、行业的信息服务功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善网络信息平台,调整版面,充实内容,适时更新,做好教科研信息、企业信息、行业信息、地方政府等信息的及时发布,为行业、企业界人士和学院的师生员工在互通信息、交流经验、更新理念等方面提供服务。
七、结语
学院在开展教科研工作时,应进一步加强体制与机制建设,主动适应学院办学中立足的行业,依托的企业的需求,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多元体制;建立“产学研用”“四维推进”的长效机的机制;建立对学院师生在教科研与服务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者及时给予奖励的 “做加法”的激励机制;建立学院与各二级学院教科研与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两级管理的运行机制。同时,坚持“长期、定点、有效”的原则,积极推进“二三四一一”服务社会方式。立足两区(无锡市惠山区、滨湖区),采取“三个结合”(专业+行业+企业)形式;运用“四个一”(一个专业、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和一个项目)方式;开展“一师一企”活动,充分调动各专业及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加强与政行企的密切联系,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1]牟惠萍.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2):19-21.
[2]何金灿.科研发展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的作用浅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4):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