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少年历史小说题材创作
2012-08-15祝贺
祝 贺
历史小说是美国少年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反映少年生活的历史小说在美国不断问世,并于60、70年代进入繁荣阶段。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发展脉络,探讨其潮流及特点,如发展阶段、文化内涵、审美价值观等,说明其文学成就与影响,同时加深我国对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了解和研究。
少年历史小说;美国;发展;文化
对大多数青少年读者来说,历史是枯燥乏味的,那些遥远年代发生的人和事,陌生的历史名词和难以理清的复杂历史生活的描写读来令人困窘甚至沮丧。在2001年美国全国教育进步评价(NAEP)历史考试中,大多数(57%)高三学生得分不达标[1]。无独有偶,在中国三加二高考模式时期,有学者统计文科高考各科成绩中历史最低[2]。这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增强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爱好的问题。在这方面,少年历史小说通过将历史与虚构相结合的形式,从少年主人公的视角展开叙事,强烈地吸引着青少年读者的关注和审美趣味。
美国少年历史小说在长期的发展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这些作品引导少年读者跨越时间与文化的阻隔,让他们与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以往发生的事件,在间接经验中认知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及不同种族的文化,并感受少年主人公们的成长和悲欢,其历史生活审美和传授历史知识的作用是其他读物无法企及的。本文在梳理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作品的分析,力图阐明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艺术成就及诸多特点,目的是使读者感受这一传统的魅力,认知其价值所在,并得到有益的借鉴。
一、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历史小说大多以成年人为读者对象,在那之后,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的少年历史小说才不断出现,形成新的创作源流。
早期的少年历史小说大多选材于遥远的历史事件,特别是美国大陆开拓及建国时期的事件,因而使作品带上了浓郁的怀旧气氛。在作品中,作家往往以丰富的细节描写真实地还原美国早期社会生活的场景与事件,并且顾及到少年读者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教化的缘故,总是尽量避免敏感、黑暗的题材,如丑恶的蓄奴制、残酷的战争等。
在伊丽莎白·乔治·斯皮尔的小说《黑鸟水塘的女巫》(The Witch of Blackbird Pond,1935)中,作者在1687年清教主义盛行的新英格兰康涅狄克地区的背景上,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孩戴吉蒂的故事。戴吉蒂与被称为女巫的汉娜是莫逆之交,因此她也被指控为女巫。小说生动地描绘了美国独立前移民们辛苦垦殖的情形,揭示了移民们渴求政治自由的心情,把17世纪美国清教徒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表现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艾瑟·福比斯则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创作了历史小说《约翰尼·特瑞美》(Johnny Tremain,1944)。作品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773年隶属英国殖民地的波士顿,约翰尼原本是一位银匠学徒,但是一次意外之后,他的手严重受伤,也粉碎了他一心想当银匠的美梦。在失去工作的同时他偏又遭人陷害入狱,幸好得到了一群朋友的帮助,终获平反。由此,约翰尼与这些争取殖民地自由的朋友走到了一起,参与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在描写西进运动的少年小说中,比较有影响的当属罗兰·英格斯·怀德的“小木屋”系列小说。书中讲述的19世纪美国西进过程开拓者们的故事,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家族史和亲身经历创作而成的。《大森林里的小木屋》(The Little House in the Big Woods)出版于1932年,是丛书中最早的一部。随后罗兰又陆续发表了《农场少年》(Farmer Boy,1933)、《草原上的小木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1935)等作品。迄至1949年,即她因丈夫阿曼佐去世而停笔时,她一共创作了9部“小木屋”系列小说,这些作品真实反映了美国西进开拓者们的日常生活细节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奋斗的情形。作者的笔法细腻而诚挚,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生动感人,更将亲子手足间的亲情、拓荒人的勤奋勇敢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虔敬,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木屋”系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记录了美国拓荒时代的历史,还记录了一个普通人的成长。
此外,有些早期美国少年历史小说还取材于异域少年的成长经历,将异国文化与历史呈现给少年读者,如1929年埃里克·P·凯利创作的讲述波兰历史轶事的《波兰吹号手》(The Trumpeter of Krakow),1943年伊丽莎白·珍妮特·格蕾关于乔叟时期英格兰的生动故事《路上的亚当》(Adam of the Road)以及以耶稣时代的以色列男孩丹尼尔为主人公的《青铜弓》(The Bronze Bow,1962)等,这些作品不仅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而且显示了作者们广阔的民族视野。
20世纪60、70年代被称为美国少年历史小说黄金时期,不仅专门的少年小说家不断推出新作,其他作家也纷纷介入这一领域。随着美国社会的变化,美国少年历史小说也出现了新的元素,作家们的选材更靠近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包括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历史事件,这体现出作家们对历史更深层、更广泛的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越来越多地成为少年历史小说的背景,很多小说还以欧洲作为故事的背景,如在小说家阿诺德·艾略特1969年出版的《一种秘密武器》(A Kind of Secret Weapon)中,丹麦男孩面对侵入家园的德国士兵,不顾危险协助父母经营地下报纸,体现了反抗暴政的主旨。纳撒尼尔·本奇利同样以德国占领下的丹麦为背景的小说《明亮的蜡烛》(Bright Candles,1974)则讲述了16岁男孩詹恩斯勇敢参加抵抗运动的经历。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黑人的历史往往成为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题材。1974年获纽伯瑞奖的葆拉·福克斯的《月光之号》(The Slave Dancer)便是典型的例子,这部小说以19世纪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贩运黑奴的罪恶勾当为背景,以一个被拐上贩奴船的白人少年杰西的眼光真实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那最丑恶的一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女权运动为题材的少年历史小说,玛乔里·达科创作的《勇气问题》(A Question of Courage,1975)描写的是出身于工人家庭的女孩艾米丽的生活。由于加入了争取妇女投票权的妇女参政运动,她对生活、政治、友谊和勇气有了更多了解,故事的叙述极富感染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少年历史小说题材的一个显著转变是从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关注转为关注普通人的家庭,关注重大事件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尽管少年历史小说数量有所减少,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其创作成就却不可小觑。此期比较重要的作品有帕姆·康拉德的《草原之歌》(Prairie Songs,1985),该书与《草原上的小木屋》一样,以怀旧基调描述了早期开拓者们的生活的艰难和大地之美。此外还有凯瑟琳·培德森的《逆风飞扬》(Lyddie,1991),它使读者回到了19世纪工业化进程中的马萨诸塞,重温了13岁女孩莉笛失去父母和家园后努力奋斗的励志故事。
在21世纪初叶,美国少年历史小说实现了新的突破,如克莱尔·范德普获得2011年美国少年文学纽伯瑞金奖的小说《曼尼费斯特上空的月亮》(Moon Over Manifest),其题材的选择便不再是单一的历史年代中发生的故事,而是以交叉叙述的两个历史时空为背景,从而显示出历史的传承与人性的永恒。小说以作者外祖母所生活的小镇为原型创作而成,巧妙地运用两条故事线索讲述了12岁的艾贝琳在曼尼费斯特这个“移民之镇”上的一系列“寻根”冒险经历,频繁转换于美国大萧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两个时空之中,融入了许多真实的历史情景。这一趋势表明,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作者们业已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下,了解历史对于当今的青少年尤为重要。少年读者唯有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知自身,认知各民族文化传统,从而找到自己的历史根源所在。
二、美国少年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与虚构
真实与虚构、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是所有历史小说创作都会遇到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也反映着文学传统自身的发展水平。
英国文艺学家卡顿(J.A.Cuddon)曾提出,历史小说是一种通过艺术的虚构,重塑和再现历史的小说形式[3]。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Abrams)也认为,“历史小说不仅以历史为背景,以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及事件为素材,而且使历史事件和问题对主要人物和叙述具有重大意义。”[4]文学史上的大量事例证明,尽管属于艺术创作,但优秀的历史小说家大多都要对选定的历史时期进行透彻的研究,力求逼真地还原历史场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历史背景及事件的描写,使读者了解当时真实的历史生活,并通过主人公的行动来解释在作者看来是推动历史进程的深层力量。
然而,就人物塑造来讲,美国的少年历史小说在发展中却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即采用真实历史人物的历史小说和采用虚构人物的历史小说。在早期,较常见的创作方法是通过一个虚构的少年主人公来讲述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小说中的人物、事件、背景等要素基本合乎历史事实。但随着历史小说创作关注的焦点从政治转向社会,虚构的普通人物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历史小说中[5]。
这种从真实人物向虚构人物的转变,对于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明这一历史小说传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自在走向自由,从纪实走向审美的艺术转变过程。众所周知,一般来说,文学本身越是发展到高级阶段,越容易呈现出超越生活、升华现实的特征,越能够在更高级的象征层面上表现生活的真实。这种高度艺术化的方式,正是高于现实、高于简单朴素的艺术表现的成熟艺术的标志,也是艺术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的标志。
以同是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创作的少年历史小说《约翰尼·特瑞美》和《我兄弟山姆死了》(My Brother Sam Is Dead,1977)为例,1944年出版的《约翰尼·特瑞美》中约翰尼的成长故事与美国由殖民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历程交织在一起,呈现了1773~1775年间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莱克星顿枪声等系列历史事件,书中十位以上人物为真实历史人物,如反英领袖塞缪尔·亚当斯、约瑟夫·沃伦医生、为打响莱克星顿战斗通风报信的银匠保尔·瑞维尔等。而《我兄弟山姆死了》的主人公是12岁少年提姆,他的父亲和兄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选择了不同的立场,哥哥山姆支持独立,跑去参加大陆军,父亲却是亲英分子,提姆感到两难,然而山姆最后却被自己的军队冤枉并处死。小说中除大陆军普特曼将军外,其他人物均是虚构,其叙述重点则在于独立战争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困惑、选择与成长。
三、少年历史小说的美国特色
综观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到,这一文学传统既有世界各民族少年历史小说的共同特征,又有鲜明的美国特色。美国是一个建国历史相对较短的国家,美国人的眼光通常是投向未来的,但是自20世纪始,美国人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更加自信,并开始了以文学方式自觉回顾历史生活的进程。
在少年小说领域,一些美国少年小说作家自觉地以历史小说的方式向美国青少年读者展现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美国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的生活,并在创作上呈现出以下美国特色:
首先,全面覆盖各个历史阶段的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在这方面,美国少年历史小说展现了自由广阔的艺术表现视野。从前面提到的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少年历史小说中既有描述公元一世纪耶稣时代以色列少年复仇故事的《青铜弓》,也有中世纪故事《路上的亚当》,题材范围并不局限于美国本土。同时,美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也几乎都在少年小说中得到了艺术反映,从反映美国历史的从殖民地时期《黑鸟水塘的女巫》,到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的小说《约翰尼·特瑞美》,以及记述西进开拓者人生命运的“小木屋”系列。这类作品也包括表现工业化进程的残酷性的《逆风飞扬》,呈现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的《远离芝加哥的地方》(A Long Way from Chicago,1998),反映二战内幕的《一种秘密武器》等等。历史生活的画面在历史小说中连绵展开,勾勒出美国社会的成长历程。
随着创作传统的逐渐成熟,作家们越来越自由而大胆地直面历史,甚至使历史上比较黑暗甚至残酷的事件也逐渐得到了表现。作家们并没有因为读者是青少年,就忽略历史上丑恶残酷的部分,如贩卖黑奴的罪恶勾当(《月光之号》),二战中针对犹太人的迫害与大屠杀(《数星星》)等。
当然,有些少年历史小说因为内容过于黑暗而备受非议,如反映越南战争的《堕落天使》(Fallen Angels,1988),主人公黑人男孩派瑞想通过入伍实现大学梦,却在越南战场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而暴力和死亡并不是唯一的问题,派瑞开始怀疑战争的意义、越南战争中黑人战士的地位和自己的价值,此书因用语粗俗、种族歧视、渲染暴力,被许多读者看作不适合少年接受的读物,并向美国图书馆协会申请要求禁止在学校和图书馆上架[6]。但是它对战争与种族问题的反思,对青少年成长困惑的另类表达却受到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并被评为1988年《校园图书馆》“最佳书籍”。
其次,努力表达多元化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移民国家,随着美国社会的进步,各种肤色、各种民族来源的美国人越来越重视追溯本民族在美国发展过程中的历程。移民们来到美国的目的往往是要摆脱原有的处境和命运,他们定居下来不久,就出现了“第一代移民努力地保持自己的历史;第二代移民则努力地忘却自己的历史;第三代移民却努力地寻回自己的历史”的现象[6]。一些少年文学作家试图通过少年历史小说填补美国历史课本上缺失的各民族移民在美国社会经历过的独立发展史。如非裔美国作家密尔德瑞·泰勒对历史书中没有关于黑人勇敢反抗压迫及为争取尊严而战的记载感到十分诧异,于是她以自己家族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少年历史小说三部曲:《黑色棉花田》(Roll of Thunder,Hear My Cry,1976),《让圈绵延不绝》(Let the Circle Be Unbroken,1981),《通往孟菲斯之路》(The Road to Memphis,1990)。这三部曲以20世纪上半叶种族歧视严重的密西西比为背景,讲述了洛根一家面对白人的歧视和经济压迫努力维持生存和尊严的故事。
在美华裔作家劳伦斯·于的《龙翼》(Dragonwings)自1975年出版后获得了包括纽伯瑞奖在内的很多奖项。作为华人移民后代,劳伦斯·于深切感受到第三代华人移民对自己的祖国和先辈的历史的了解是多么贫乏,尤其是对第一代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奋斗过程几乎一无所知,由此他决意创作反映先辈在美国艰苦创业的作品,为自己也为其他华人移民后代寻回自己的历史。他着手搜集有关资料,资料中关于1909年华人移民冯求阶试飞飞机的两则报道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以此为基础,通过艺术虚构,他创作了后来大获好评的历史小说《龙翼》[7]。
关于其他族裔移民史的少年历史小说还包括犹太人普莱茨一家逃离纳粹德国并移民到美国的曲折故事《美国旅程》(Journey to America,1970),记录日裔美国人在二战期间在加州的日裔安置营里所经历的恐惧与沮丧的《离家历险记》(The Moved-Outers,1946)等等。这些小说帮助少数族裔的年轻一代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历史,也为少年读者了解美国文化大熔炉中不同族裔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统一视角。
再次,美国少年历史小说具有突出的教育意义。少年历史小说的主人公有着与少年读者相似的需要和兴趣,因此阅读美国少年历史小说如同观察一面镜子,今天的年轻读者能够认同少年小说中那些少年人物,并逐渐了解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而且,少年历史小说家通过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对过去的生活、语言、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再现,从而成功地使少年历史小说成了少年读者了解历史的一个窗口、历史学习的一个补充。同时,这一方式还促成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就是结合优秀少年历史文学作品进行历史学习,如结合阅读《黑色棉花田》讨论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和民权运动等,这一模式被应用于美国中学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教育意义的另一方面在于,美国少年小说家格外注重传递美国历史构成过程中形成的理念和价值观,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平等、正义、尊严等。如克里斯托弗·克莱尔在谈到他和哥哥创作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系列小说的初衷时坦承:“我和哥哥写那几本书时是有说教目的的,即传达美国历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理想和信念。这并不意味着忽略历史小说中戏剧性和文学因素的重要性。不然如果没有人读这些书,那么什么也教不了,当然读者也就什么也了解不到。”[8]32在《我兄弟山姆死了》中,克莱尔兄弟就试图向年轻读者阐明导致独立战争时期各种事件发生的一些思想和信念,如爱国主义、独立、忠诚、荣誉等,同时也质疑战争是否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
最后,美国少年历史小说也颇具艺术特色,如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细节描写、人物刻画接近青少年读者心理、历史与现实结合等多样化手法。对于少年历史小说作者而言,仅仅了解过去某一阶段的史实是不够的,难点在于将史实结合到情节当中,从而使得历史背景清晰而艺术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还要使一些对当下的少年读者显得陌生的概念能够得到诠释。
在这方面,很多作家通过少年主人公的视角,成功地用浅显但可信的语言将少年读者带到过去。如琼·W·布洛斯的《几许时光——个新英格兰女孩日记,1830-32》(A Gathering of Days-A New England Girl's Journal,1830-32,1979)用日记体的方式,以13岁女孩凯瑟琳的口吻将小说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交代清楚,语言简练质朴,其间还夹杂着她的拼读书或学校课本的片段,显得真实可信。
细节的充分描摹也是营造和还原历史氛围的重要手段,在小说《我兄弟山姆死了》中,作者在正文前附上了提姆家所在小镇的地图和美国内战双方交战路线图,以助读者建立空间感,其作者克里斯托弗·克莱尔宣称要“通过细节描写和氛围营造赋予历史以生气,这要求对那个时期的事物相当熟悉,并需要用现在的读者能够明白的方式诠释这些材料。”[8]33一些美国少年历史小说还通过信件、时空旅行、梦境、多线索交叉叙述等方式将现实与过去相衔接,使史实与小说情节巧妙相容,从而避免了历史教科书式的陈述所造成的情节上的呆板与生硬。
四、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以少年为读者对象的历史小说种类,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是以国家的发展、国家历史意识和民族历史意识的传承为基础的。经过战争的动荡、历史的巨变、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达,美国对文化传承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而少年历史小说作为介于文学与社会、人格与文化之间的一道桥梁,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达到了使青少年读者读史明志、自觉继承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作用。此外,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繁荣还源自于作家对少年一代的培养意识,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其1961年就职演讲中说过,“火炬已经传给新一代美国人”,众多美国少年历史小说作者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提醒少年读者,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体,决不能忽视历史,应当继续传承进步的民主、自由的火炬。
美国少年历史小说既有一般历史小说的性质,又具有少年读物的特点。“它应包含对历史上著名事件、人物和其他线索的引用,使读者能够找到小说中历史事件在正确历史框架中的位置,使人读后能够对那段历史有更深的认识,仿佛曾置身其中。”[9]当然,在历史小说的艺术创作中,作家往往要把单纯的历史真实提升为具有普遍性的,具有高度感染力、涵盖力的艺术真实,使读者能够从中体验到跨越时光的人类共有的情感。
同时由于美国少年历史小说作家清楚意识到他们的作品主要面向青少年读者,这一年龄段的读者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而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因而作家们在创作少年历史小说时用词较浅显易懂,他们还常用翔实可信的细节、曲折的情节营造充满悬念的历史氛围,力图使小说真实而又生动有趣。同时,美国少年历史小说还力求贴近少年生活,塑造少年读者能够认同的可信人物,因而其主人公通常为少年。作者以少年视角叙述故事,更能引起与小说人物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少年读者的共鸣。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少年历史小说尽管通常具有较突出的教育意义,却并不是通过某种外在的甚至强加的意志来达到这一功效的。
目前一些优秀的美国少年历史小说已被译介到中国,如“小木屋”系列、荣获纽伯瑞奖的多部少年历史小说,如《数星星》、《伍德龙一家》、《月光之号》等,并获得中国少年读者喜爱。美国少年历史小说引领中外少年读者经历发生在遥远过去的历史事件,通过少年主人公的双眼观察久远年代的习俗风貌,体验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人们的悲欢离合,以阅读小说的形式了解历史积淀的过程,在广泛的读者中引发出了对历史的兴趣,加深了读者对历史的了解,它们在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1]Bauerleinm,M.The Dumbest Generation:How the Digital Age Stupefies Young Americans and Jeopardizes Our Future[M].New York:Tarcher,2008:21.
[2]李五洲.浅议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EB/OL].全国继续教育网.http://xkg2010.teacher.com.cn/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669558.2010.
[3]Cuddon,J.A.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London:Andre Deutsch ltd,1979:308.
[4][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89.
[5]Hunt,P,Ray,S.ed.International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Children's Litera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eledge,1996:368.
[6]陈柏安.美图书馆协会公布过去6年最受非议的书[N].联合报,2006-10-08.
[7]张颖,李盛.缺失历史的艺术再现 [J].东北师大学报,2003(1):85.
[8]Collier C.Criteria for Historical Novels[J].School Library Journal,1982(29):32-34.
[9]Nilsen,A.P,Donelson,K.L.Literature for Today's Young Adults(4th edition)[M].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