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思考*

2012-08-15金绍兵魏应乐曲恒绪满广生

外语与翻译 2012年1期
关键词:工学顶岗实训

金绍兵,魏应乐,曲恒绪,满广生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160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思考*

金绍兵,魏应乐,曲恒绪,满广生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1603)

介绍了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的主要做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方向,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学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一种在实践工作中进行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还原了专业技术知识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原过程,把经过高度学科化、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认真设计的实践项目进行还原,使学生结合工作任务的完成,逐步体会到知识的形成,经过自己的提炼,形成具有个人体验的专业技术知识,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对于今后成长发展极为重要的、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的能力。理念是先导,关键在落实。然而,由于高职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不同于校内课堂教学,学生非常分散,现场各种情况十分复杂,时间不易统一等,加大了实施和管理难度。同时,由于许多合作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加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呈现的职业分类的复杂性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多变性,目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难点。高职院校如何构建有效的“工学结合”机制,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教育合作的活力,政府如何发挥宏观指导作用等,真正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我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依托行业、贴近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工学结合为取向,改革专业课程教学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即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此种课程类型有很多,较具代表性的有三种:项目导向型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和学习领域型课程。我院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了“项目导向型课程”。所谓项目导向型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导向型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于,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整个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项目导向型课程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

自2009年至以来,我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2次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在对高职课程模式建设进行充分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建筑工程的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首先按一般建筑工程的建设规律进行项目分解,将建筑工程分解为建筑工程招投标、土建施工、设备安装、项目管理与监理、竣工验收等5个项目,最后构建出基础知识学习领域、土建工程施工学习领域、工程投标学习领域、设备安装学习领域、工程管理与监理学习领域、竣工验收和决算学习领域、顶岗实习学习领域7个学习领域。

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认真分析其典型的工作任务,按照具体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学习情境的学习,将掌握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一学期主要在学校课堂上完成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二至五学期采用“课堂+施工或实训现场,专任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完成所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其中第二、三学期主要学习土建施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四学期主要学习工程招投标和设备安装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第五学期主要学习管理、监理和竣工验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取得工作经历,提高职业道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这样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系统化课程三位一体、互不割裂,工作任务贯彻始终、随课实施,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工学结合系统化培养中提高。

项目导向型课程的实施,受到了学生欢迎。原因在于: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的知识和技能是完全职业化的,与工作任务高度相关,其功能在于将学生引入工作体系,这与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强调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无论要解决问题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如何,都要完成“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反馈”这一完整过程,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让学生获得具有世界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二、突出“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坚持“项目导向”型课程,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实践模式,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校企共建”的改革思路,有效解决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学校一头热”、“工学两层皮”、“政企学三分离”现象,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在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等政府部门指导下,我校先后加入江淮职教集团、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委员会(简称“A联盟”),密切配合好教育部、财政部和省教育厅、财政厅实施的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坚持“交流、合作、开放、引领”的理念,实现开放办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主动适应和服务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连接政府、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作用。

2.学生实习职场化,师生身份双重化。针对近几年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尤其是学校所在的合肥市,更是大建设、大发展,建筑市场火爆,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紧缺的实际,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三年级实施学生可自愿申请到企业“顶岗实习”,成为企业准员工。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评定学生实训成绩并发放工作报酬。另外,为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验区建设,学院通过明确优惠条件,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了“校中厂”、“厂中校”、“科技服务中心”、“生产工厂+实习基地”等多种模式。在校内建有建筑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下设10多个实习实训站(场),并且该中心又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级高职高专学生土建工程实训基地”、“建筑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安徽省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建筑工程培训基地”;校外与上海浦东建筑业协会、安徽金碧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建筑分院等企业共建了一批实训基地。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转变角色,建立职场氛围,教师兼“师傅”身份,学生兼“徒弟”身份。良好的实训条件和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思考

1.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实施“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中,应实行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双元管理”。目前,高职学生实习实训一般由学校单方面管理较多,期间虽然也强调校企合作,加强管理,但实际上许多企业往往既不重视也不热心。这种传统的管理机制存在着很多问题,实训效果不理想。在实施“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教学改革时,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确保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双元管理”模式。在校外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企业在教学管理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应同企业在职职工一样,由企业统一安排、管理和考核。企业可以根据专业、岗位、技术等方面实际需要,提出不同的实训要求和考核标准。

2.实施“工学结合”要让企业与学校乃至学生“共赢”,改变目前企业无偿参与或学生顶岗实习没有报酬(或报酬很低)的实训教学做法。合理分摊实训教学成本,如政府减免相关税费或给予专项补贴,学校主动把实习学生所交学费与合作企业分享等。同时,学校应主动在培训员工、开拓市场、信息咨询、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为企业服务,力争与企业结成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如果在与学校“工学结合”中既有政策优惠又有经济效益,就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另外,企业也要根据学生承担的工作量以及创造的效益给顶岗实习学生发放报酬,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顶岗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实习效果。因为,哲学上讲,内因起决定作用。

3.改革传统的实习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在高职“工学结合”过程中,尤其是顶岗实习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传统的课堂力量教学那种刚性管理体制和机制。由于“工学结合”校外实训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复杂性,学校和企业在制定有关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时应留有充分的余地,让合作企业、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有创新和发展的余地和空间,从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出发,进行“柔性管理”或“弹性管理”。

实习、实训教学的分散性和多样性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校企双方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实训指导教师要善于利用电话、手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实训动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帮助。

4.“工学结合”要注重学业与就业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学校在和企业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实训和“顶岗实习”之始,就应把就业问题加以重点考虑,要从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为出发点,精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工作全程督导体系,把学生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只要是有利于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形式,都值得探索和创新。如上文所述,近年来建筑市场火爆,人才需求旺盛,有的学生职业技能比较强,深受企业赏识,尚未毕业就被企业试用或正式录用,学校完全可以灵活机动,把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时间与“工学结合”有机统一起来,而不必拘泥于学校有关常规管理制度,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四、结语

2009年以来,随着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该专业教学水平、人才质量、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目前,该专业已被评为省级精品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在合肥、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许多大型建筑企业树立了人才品牌优势,用人企事业单位对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近年的毕业生工作表现满意率达96%,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担当[J].职业技术教育,2008,(18).

[3]刘丛.产教四合创新办学机制,工学四化培养高职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4]陈锡宝,李静.建立校企合作利益机制,推动房地产类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

2012-03-12

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皖教高〔2009〕9号)

金绍兵(1963-),男,安徽庐江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工学顶岗实训
盐工学人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工学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