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2012-08-15夏志英
柳 燕,夏志英
(烟台职业学院图书馆,山东烟台264670)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柳 燕,夏志英
(烟台职业学院图书馆,山东烟台264670)
我国高职院校对图书馆文献的建设,普遍出现经费紧张的现象。在社会大环境的推动下职业教育受到了重视,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的递增。为确保建立一个有预期目的健康有序的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在建设文献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使有限的经费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是今天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面对和亟需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在社会对职业人才的不断需求下我国职业教育被国家教育部门作为重点评估项目,列入了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中。为达到对社会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是培养人才的支柱之一,各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对策,大力加强自身文献资源建设,其中最主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大对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以提高文献拥有量和整体馆藏文献规模。为此,笔者认为,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需要,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文献建设,使有限的经费投入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效益,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文献资源意义
文献是一种物化了的精神产品,被图书馆科学化的组织起来并提供读者利用的文献群,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源。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经过选择并被有序组织起来的文献,既是图书馆开展工作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又是本校教学科研不可缺少的办学资源。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图书馆读者工作的效益与效果。
既然文献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一种依靠经费投入人为收集组织起来的信息和知识资源,那么,在建设过程中,由相关的专业人员,按照必要的采选程序,运用一定的采选方式与方法去实施建设。尤其是要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进行合理的分配,对文献的学科、类型、品种、复本等进行适当的选择与取舍,使每一种文献都有着现实的或潜在的读者,使每一位读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自己满意的文献,从而提高馆藏文献的利用效益。
由此可见,用有限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按教学与读者需要,合理配置文献资源,使之形成最优化馆藏结构和特色,进而发挥和产生最大的效益与效果。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要性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仅仅从文献资源建设的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起步晚、原有的基础馆藏相对薄弱、文献内容陈旧,知识老化、教学与读者适应性差,难以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和读者教学中对文献的需求,经费相对紧张。近年来,由于招生规划逐年扩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不断递增,文献的需求数量亦随之增长。此外,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少院校对原有的专业进行了调整,新增设了不少地域性特色专业,以致读者的文献需求更趋多样化,供求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同时,为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全面启动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此外,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如果办学条件达不到标准,就有可能被亮“黄牌”或“红牌”因而,各院校纷纷加大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目的是馆藏文献拥有量尽快达到或接近评估规定的办学标准并进而提高自己的馆藏文献总量,其最终目的是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形象以及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重点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要按设定的目标、标准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和衡量,同时不断的纠正偏差,完善图书馆文献建设中的质量评价,使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朝着预定的方向进行。
(一)文献资源建设应选择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来源于计划,计划是决策的结果,它规定了未来一定时间的努力方向、任务目标、原则方法等。最终目的是为达到规划的馆藏规模、馆藏体系、馆藏特色。因此,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是合理而又可行的目标。
(二)文献资源建设的核心是充实馆藏文献。其过程既涉及到数量,在涉及到量的同时,首先,要选择适于用户使用的文献。高职院校图书馆虽然也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但其主要职能是面向校内读者提供文献利用,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和文献保障。其馆藏文献若得不到读者的利用,就毫无效益效果可言。因此,要根据文献类型,读者群体中年龄专业的差异进行文献的选择。
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其主要作用在于对一定时段内完成的藏书目标进行检验,目的是保证:1、用最少的投入,合理配置不同学科、不同载体、不同文种、不同类型的文献,建设结构最优化的文献资源;2、以文献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阅读习惯的读者需求,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科研;3、使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地得到读者利用,使每一名读者都能获得自己满意的文献,同时,节约读者检索与利用文献的时间;4、防止文献的重复建设与资金浪费,缩短文献的老化周期,提高其使用寿命。
文献资源建设内容重点包括;1、不同载体、不同类型文献对本院校所设置专业的覆盖率、互补性与重复率;2、不同载体、不同类型文献的单位空间存贮率、价格比以及配套设施、管理维护与加工利用成本;3、不同专业师生专业文献占有量以及不同载体、类型专业文献的配置与投入比例;4、不同专业之间,各种载体、类型文献按师生配置与投入比例;5、不同专业师生对各种载体、类型专业文献的利用率、满足率与满意度。
文献资源建设评价的方式方法:1、按照评价的主体划分,评价可分为馆员评价、读者评价、上级评价和专家评价。
所谓馆员评价,是指由本馆管理人员对自身馆藏所作的衡量与鉴定。馆员评价由本馆自己主持,“评价时的主体与客体都是图书馆本身,即靠本馆内部实施和完成对自身馆藏的评价”因而是一种主观的评价。馆员是联系读者与文献的桥梁与中介,担负着“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职责。工作中,馆员既是文献资源建设的实施者,又是文献资源的组织、管理者,同时还是文献资源的开发者和传播者,他们对各种载体、各种类型、各个专业文献的流通和读者利用情况,相对比较了解。这是因为,除了他们在工作中留有文献外借、拒借、预约借等记录外,还出于一种职业化的责任与习惯,熟悉不同群体、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研究专业、研究方向等,掌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文献的读者利用率、满足率与满意度。因此,通过馆员对本馆文献资源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和改进文献资源建设的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谓读者评价,是指本馆读者对馆藏文献资源所作的衡量与鉴定,是一种客观评价。读者是文献的利用者,他们能否按照自己的需求意向在图书馆获得需要的文献,查得、查准、查全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信息资料,文献的知识内容是否适用,阅读后能否获得满意的答案,从而真正解决学习、教学或科研中的问题。读者的评价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利用文献过程中的问题,较少从宏观上考虑文献的专业结构、藏书知识体系等。但从适用性的角度出发,其需求状况对文献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影响作用。
所谓上级评价,是指由图书馆的上级领导管理机构,如学校、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办学需要、专业建设、文献保障以及图书馆建设方向、目标等对馆藏文献资源所作的衡量与鉴定,同样是一种客观评价。上级是图书馆的主管者、投资者,其评价重在检验图书馆对其制定的规划、做出的决定、下达的任务、提出的要求、确立的意向、投入的经费等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贯彻落实情况。上级评价,特别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价,可以将相同类型学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情况纳入横向比较的行列,从而确定优劣,划分层次,促进竞争。
所谓专家评价,是指由有关方面的专家对馆藏文献资源所作的衡量与鉴定,因而也是一种客观评价。专家评价是利用专家的集体智慧,借助其学识、经验和创造力,对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已出现的结果进行诊断,并给出一定的参考性意见。专家的评判适合于解决难以量化的非规范性问题,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在系统控制中的综合应用。专家评价可以对关系长远利益的宏观政策或行为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作用,从而避免出现不良的远期后果。
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有多种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行为系统,其实施过程涉及输入、中间转换、输出、信息反馈等四个环节。其中,输入包括:1、信息输入(含决策、计划、规章制度等);2、物质输入(含经费、设备、物资、人员等)。中间转换是指各种信息、物质等输入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运动过程。输出包括完成的文献类型、数量、品种、文种、专业结构、特色等任务数量指标。信息反馈是指将各种政策信息(包括经过调整的专业增置撤并计划、招生计划、教学计划、科研计划、重大任务与活动计划)和评价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查清造成的原因,加以及时调整和解决。
综上所述,文献是高职院校履行办学教育职能、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资源,其建设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才能保证满足本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1][美]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012-02-08
柳燕(1971-),女,山东青岛人,中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