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与科研能力
2012-08-15张立荣
张立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江西 南昌 330027)
学报担负着传播最新科研成果的责任,是学术出版刊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及时发现并刊登最新学术成果、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及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学报的质量。鉴于此,学报编辑不仅要重视自己的职业素养,也即做好组稿、审稿、编辑、校对等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使编辑的职业素养与科研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报的编辑质量及学术质量,从而提升整个学报的学术档次。
一、职业素质的训练
信息与科学的发展对编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编辑仅仅守成,已不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要加强自己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一)编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学术眼光的培养与训练
学报首要任务是承担科研成果的传播,因此,学术质量是学报赖以生存的前提。只有刊载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才能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而学报编辑是学报学术质量的第一把关人,如何能从众多的稿件中迅速发现高水平高质量的稿件,对编辑来说是一大考验。这就要求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术眼光。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术眼光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多读多看。学报编辑一般都会按专业分类,每个编辑负责的就是相关的几个专业。编辑必须了解自己所负责的学科专业的研究动向。我们不可能要求编辑在每个专业都成为专家,但至少在自己所负责的专业范围内,能够了解其研究的热点及前沿动态,看到一篇稿子,能够迅速判断出其有无学术价值,初步遴选后送给相关专家审阅。难以想象,一个编辑如果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对来稿一无所知,所有稿件都送审,会是什么情况。
编辑的学术眼光还涉及到组稿及栏目编排问题。组什么样的稿件,安排什么样的栏目才能凸显本学报的特色,也是编辑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了解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学术眼光的培养与训练对于编辑而言,是首要任务。
2.文字功底的培养与训练
文字功底是编辑的基本功。作为一个编辑,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字修养。要能够识别错别字、生僻字、繁体字,熟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基本语法,正确运用标点符号。审阅校对稿件时,能够发现并改正作者文章中的错字、病句及逻辑不清的地方。我们在编审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文章观点比较新颖,表达却含混不清,这就要求编辑既要疏通其语言,又要符合作者原意,字斟句酌,其难度有时甚于原创。如果没有过硬的文字功底,不可能做到。因此,编辑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字功夫。在平常阅读中,多留心,多观察,尤其对于自己的薄弱环节,更要多注意。要善于利用各种工具书,尤其是各类字典。
3.编辑实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学报编辑一定要熟悉收稿、审稿、加工、排版、校对的整个过程。对于一篇稿件来说,如何把好初审关,如何送审,送审后如何处理,每一关都须认真对待。对于一本杂志而言,如何进行栏目编排,如何排版,如何选择字体、设计版式,如何控制出刊时间,“三校一点”,哪一个环节该做什么,各个工序之间如何协调,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不仅如此,这几道工序分别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要做到非常熟练。只有拥有了解完整工序的能力,才能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科学、有序、高效地完成编辑工作。
4.沟通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学报出刊前期的组稿、约稿、与作者的联系沟通,出刊后的发行等皆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报编辑更要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不同性格的作者打交道,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要以谦和的态度,对待作者的来电、来访,准确地回答作者的各种疑问。及时与作者沟通,解决稿件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居高临下,用命令的口气说话。
(二)编辑心态的调整
目前,很多高校开始注重学报工作,将其作为科研单位进行考核,但还有很多高校仅将其当作教辅单位,待遇也比一般教师低,造成很多编辑得过且过,工作态度低靡,效率低下。一般来什么稿看什么稿,按部就班,不思变革。其实,编辑工作中存在着很多挑战和创新机会。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学报作为传媒的一种,更有发挥的空间。这就要求编辑必须调整心态,积极投入到变革的大环境中,积极思考,顺应潮流,而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是等米下锅。
如何组稿约稿,如何策划栏目、策划版式,如何让学报在印刷装帧上吸引人,在众多学报中凸显自己的特色,都是学报编辑应积极考虑的问题。“态度决定一切”,当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时,会发现学报工作很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
(三)编辑政治的敏感与道德的规范
高校学报作为一种宣传媒体,直接代表着本单位的形象与科研导向,因此,其政治倾向性就比较敏感。高校学报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一定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刊发影响政体国格,危害国家利益的文章。这就要求编辑必须以充实的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将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和谐放在第一位,在编辑工作中保持一定的政治敏感性,不能认为学术观点在于自由争鸣,而刊发一些不当言论。
每一个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操守与要求。目前,很多单位将论文发表数量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造成许多作者为发表而作文,文章东抄西拼,观点陈陈相因,毫无学术价值,为了能够刊发,不得不拖人情、走关系。作为编辑,既有人情压力,又想要刊发高质量稿件,就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首先,要公正对待来稿,将稿件的学术质量放在首位,在可能的情况下再关照到人情。其次,对于学术腐败行为,要坚决予以抵制。学术腐败行为最明显的表现阵地就是期刊,学报编辑应成为防范学术腐败行为的第一道关口。现在的职称评审大多与论文发表数量挂钩,为了追求数量而抄袭、剽窃的稿件不在少数。作为编辑,发现这种情况时,无论作者是谁,无论面对怎样的利益诱惑,都应坚决抵制。
二、科研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报编辑来说,培养科研能力实际上比其他教师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学术贵在交流。要想在某一领域做出成就,必须进行学术交流,古代学者尚且以游学的方式,寻求学术的精进,更别提在现代学科分类日益细化、信息交流更为发达的今天。
就学术交流方式而言,目前主要是学术会议交流及网络通讯交流。在这两方面,编辑人员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一般的学术会议为了加强宣传,并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都乐意邀请一些学报的编辑参加,而这些学术会议往往并不限制编辑人员的专业。比如一个专业方向为古代文学的编辑,因为平常工作中会涉及到语言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也往往会被邀请参加这些本专业外的学术会议。这样,就扩展了学术视野。而且,理有相通,其他专业一些独到的思考方式及研究方法也会被借鉴到本专业的研究,为本专业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至于网络通讯,交流则更为方便。编辑工作,有很多内容都必须依靠网络来完成,如查阅稿件、联系作者等,这就为通讯交流提供了工具及时间上的保证。通过网络通讯交流,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还可以扩展人脉。这些都是进行学术研究潜在的资源。
就交流人员而言,分与前辈学者的交流和与同辈学者的交流。无论是参加会议、编辑约稿还是作者来稿,都会有一些前辈学者的稿件。前辈学者在某一领域皆有一定的建树,编辑可以在第一时间阅读到他们的最新科研成果,并与之进行交流。这是普通教师所难以企及的。另外,自由来稿中大多数都是中青年学者,这批人中不乏佼佼者,编辑可以凭借敏锐的眼光和自己的学术功底,及时发现其中的人才,并与之交流、共同进步。
其次,学术贵在博览。来稿的种类繁多,且层次不等、良莠不齐,要想从众多稿件中迅速挑出高质量稿件来,就要求编辑必须博览,了解自己所编发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每一篇稿件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领域,编辑只有广泛学习,才能很好地完成稿件初审,保证编发稿件的质量。现在的学报大多都会和同类期刊进行交流,这就使编辑极为方便地接触到其他刊物,了解其编发特色及内容。几个比较大的网络出版物也和各个学报有一定的联系,这样就更方便编辑阅览查询。总之,编辑较其他人员在学术资料的使用上更方便快捷,为博览提供了前提条件。要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阅读与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资料收集的快捷与方便无疑为科研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最后,学术在于思考与创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有人员的交流、眼界的开阔,又有资料的积累,如果能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将有利于编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编辑应将专业的积累与思考形成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再利用自己对学术刊物的了解,选择适合刊物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及时掌握其反馈信息,以利于自己的学术发展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就以上几点而言,皆是编辑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方便之处。因此,作为高校的学报编辑,应该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使编辑与科研同步进行,同时具备编辑与作者的双重身份,这样在审稿时,更能了解稿件的学术价值,也更能了解作者的苦心。
如果一个学报编辑在编辑工作中能面面俱到、游刃有余;在本专业的科研方面还能做出一定的成果,那么不难想象,整个学报的编辑质量及学术质量自然也会有所保证,学报的整体水平也会上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