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民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民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2012-08-15李永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民政技能人才

李永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民政技能人才是民政领域掌握特殊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从事生产和服务性工作的一线从业人员。主要分布于福利、假肢、救灾、殡葬等领域,他们构成了基层民政服务队伍的主体,直接面向群众提供服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民生基础。现在民政职业教育中,培养民政综合人才的传统专业——民政管理专业细分出如殡仪技术与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假肢技术等专业,适应了社会对民政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但是,笔者认为,从公共事业管理的角度而言,传统的民政管理专业依然具有许多优势,培养的毕业生如果既具备一线职业技能,又具备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无疑将深受社会欢迎。这就要求我们在民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创新。

一、新时期民政技能人才的发展

(一)民政人才队伍的现状

据《2011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显示,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各项民政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而民政人才队伍的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增加。据《2007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和《2011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从2006年底到2010年底,全国民政行政机关人员由82670人增加到88942人,民政助理员由4.5万人增加到5万人,民政事业单位(不含社区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由41万人增加到48.5万人,村居委会成员由287万人减少到277万人。可以看出,“十一五”时期从业人员并没有显著增加,其能力也不可能突然提高,倍增的工作只有靠加班加点完成了,虽然其质量如何没有评估,但就工作强度而言,可以说民政人才队伍的潜力已经发挥到极限。

“十二五”及以后又好又快发展民政事业必将对民政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钱,各级财政可以增加支出,要设施,只要是民生建设需要,各级发改委、财政部门均可增加投入,但是,没有数量足够、专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民政人才,必然拖民政事业的后腿。其原因:一是民政社会服务机构和基层民政从业人员长期非专业的身份和待遇已经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二是大量非专业化、非职业化、不稳定的人员从事民政工作,必然影响民政社会服务提供规范化、标准化、高质量、切合需求的服务,从而影响民政工作整体效果。

(二)民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

《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能合格的民政技能人才队伍。

早在2005年,民政部就从建立民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入手,开展推进民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但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日益深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政社会服务体系的要求不断强化,民政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民政技能人才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看,民政技能人才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民政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养老护理、孤残儿童护理、灾害信息、假肢矫形器制作等领域,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民政事业持续发展的“瓶颈”。目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民政技能人才,是建设民政社会服务体系、提升民政服务社会水平、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民政技能人才需求预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会服务登记管理单位126.9万个,其中:各类社会工作机构13.8万个,社会组织44.6万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68.2万个,各级民政行政机关3482个。据测算,目前仅地市级和县级民政机关就需补充专(高职)、本科学历公务员2万人,乡镇、街道(除西部省份)须补充专(高职)、本科学历民政助理员4.4万人。大量人才缺口和就业岗位使民政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民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民政系统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90万人,培养社会工作人员50万、养老护理员600万、灾害信息员75万,孤残儿童护理员2万。新培养3500名技师,500名高级技师,使民政行业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5000人,使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民政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民政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7%左右,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组织新修订《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在民政行业拟新增13个职业,其中的彩票销售员、社会救助事务员、社区综合办理员、社会组织工作师等职业与我们民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创新思路相吻合。

二、现阶段民政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与困境

(一)民政职业教育的成就

新中国的民政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成立的内务部干部学校的办学。20世纪80年代初期,民政部先后开办了几所部属中专,一些省份陆续成立省级民政干部学校,民政教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经过多年发展,全国民政职业教育现有四所大专院校和十多所省民政中专学校,在学历教育、培训教育、职业鉴定、成人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民政行业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福利、殡葬、救灾、假肢等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民政职业教育的困境

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局限、教育社会政策调整以及民政职业教育特殊性的影响,民政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与同类院校相比较慢,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是面临生源竞争的压力。生源逐年下滑,高校录取率却逐年攀升,招生供求关系失衡直接导致了激烈的“生源争夺战”。民政职业教育领域主要是公益行业和特殊行业,行业本身具有封闭性、发育不完全,薪酬竞争力不强的特点,对生源的吸引力不足。同时,民政职业教育办学层次较低,目前国内只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等几所院校为高职层次,其他均为中专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学生报考意愿不强。二是面临着自身改革的压力。多数民政院校办学体制不顺,办学经费紧张;传统民政类专业没有顺应民政行业改革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关联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民政院校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跟不上新时期国家社会对民政行业人才的高要求,专业发展水平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三、民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要求,加强民政职业教育和民政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积极引导和推进民政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具体到民政管理专业的发展中,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在民政行业的深入调研,在2012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上,以依托民政、紧跟市场、服务社会为宗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专业定位创新

1.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该专业原来主要培养民政行政管理与基层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在调研论证后,现在将民政管理专业细分为基层民政管理、社会救助、福利彩票三个专业方向,培养能够从事基层政权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救助、基层减灾防灾救灾、婚姻登记、社会工作、彩票管理与销售、彩票设备运用与维护等工作,能适应社会发展与民政事业发展变化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基层民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等方面专门人才。

2.服务面向创新

基层民政管理方向:面向各地民政机关民政行政管理工作;各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如城市社区居委会、农村村民委员会;街道、乡镇民政管理工作;国内各类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的管理与服务及技术部门。

社会救助方向:面向国内各个社会救助局从事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市流浪乞讨救助、专项救助;各个基层社会救助站;各个社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

福利彩票方向:面向国内各级福利彩票销售中心以及福彩和体彩投注站;国内各级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发行管理部门;社会各类公益事业管理部门;社会各类彩票设备维修养护服务部门。

(二)职业技能培养创新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对民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培养进一步厘清,从专业综合能力、专业方向能力、就业岗位群三个方面予以改革,对职业技能资格证与课程融合、职业技能培养载体与评价方式进行了创新。

1.专业综合能力突出

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社会调查、社会统计、组织管理能力;民政政策法律、法规实务操作能力;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开展服务的能力;灾害信息的收集、信息评估、信息传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使用基础的统计分析,做出彩票发展趋势图,从而能够对彩票发展趋势向彩民做出讲解;能够通过彩票无纸化投注流程的熟练掌握,总结出彩票无纸化投注的基本要素和一般规律,应对不同无纸化彩票投注的应用;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能进行财务分析。

2.专业方向能力更加具体

基层民政管理方向:民政社会事务管理能力;社会福利政策服务能力;优抚安置实务能力;村民自治指导能力;社区活动组织、管理能力;社工方法能力。

社会救助方向:救助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能力;救助法律法规政策应用能力;救助实务操作能力。

福利彩票方向:彩票营销能力;彩票投注站点和销售大厅的服务管理能力;彩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力;财务管理与统计基础能力;对目标彩民沟通与行为辅导能力。

3.就业岗位群更加明晰

民政管理专业就业的岗位群主要有九类:县级民政行政管理及服务人员,乡镇、街道民政助理员,村(社区)民政专干,灾害信息员,手语翻译员,社会救助专干,福利彩票市场管理员,福利彩票销售员(彩票门店),福利彩票培训师(培训员)。

4.职业技能资格证与课程融合创新

灾害信息员:依据《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标准》,开设灾害管理与实务、灾害管理原理与实务、社会统计学、社区管理与服务实务等课程。

社会工作师:依据《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开设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方法课程。

家政服务员:依据《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开设现代家政课程。

手语翻译员:依据《手语翻译员国家职业标准》,开设中国手语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师: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开设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2012年底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正式出版后,民政行业将新增彩票销售员、社会救助事务员、社区综合办理员、社会组织工作师等13个职业,我们已预先将相关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届时学生也可以参加这些职业资格鉴定。

5.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创新

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教学评价不能只偏重于某一方面,而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所学进行整体和综合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日常表现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教学结束时对学生整体技能情况的评价。

重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理论知识的考核是必要的,但更重视民政实务素养与能力的评价,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小组协作方面的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多结合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在学生日常民政管理实务活动中进行,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行为为主。在教师评价的同时,加强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间的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王秀江.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民政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J].中国民政,2011,(11).

[2]冷泉.民政职业教育发展任务分析[J].商情,2012,(6).

猜你喜欢

民政技能人才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人才云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