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视角中的“以人为本”

2012-08-15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独立性创新性

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教育视角中的“以人为本”

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文章首先从“以人为本’的哲学含义谈起,进而论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含义,重点阐述了“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要求。

以人为本;哲学;教育学;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那么,“以人为本”在哲学上,尤其是在教育学上意味着什么呢?明确此问题对我们在教育上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意义重大。

一、“以人为本”的哲学含义

“以人为本”是一个哲学命题,其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完整内容。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1]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学含义

从西方来看,历来有重视“人本主义”的传统(the Tradition of Humanism),而人本主义(Humanism)本意就是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与训练。

“以人为本”即指确立教育主体特别是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围绕受教育者的发展特别是主体性的发展而设计、开展全部的教育活动。它是教育的目标性原则,它要求把教育主体中的中心——受教育者的发展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出发点与归宿,要求通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于教育的要素构成有不同认识,从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看,教育中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2]。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对基本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教育者与教育影响。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是主要的、决定其他关系的主导关系,其他关系是因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之间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

第一,在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关系问题上,要以教育主体特别是受教育者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受教育者的发展为“中轴”而设计适合于受教育者身心特征的教育,以此打破教育客体中心(如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考试中心等),使教育中心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特别是受教育者方面转移。

第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创新型主体,即通过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的品质与能力。主体性是指主体的品质与能力的反映与概括,作为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等方面。其中,主动性是创新主体主体性发展的基础,独立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创新性是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的最高、最佳形式。三者统一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之中。

第三,“以人为本”的目标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等主体品质,形成、提高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素质。其中人的主体性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作为受教育者的主要活动——学习活动,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它是主体认识活动过程的建构活动,要通过同化、顺应、平衡,不断地打破已有的认知图式,建立关于客体的知识。客体的教育影响正是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的活动才被认识的,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正是在此认识中不断获得发展的。

三、贯彻“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要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一)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是牧师,受教育者不是羔羊。受教育者作为人,首先具有人所特有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新性;其次是受教育者作为人,具有人类特有的思想、情感;再次,受教育者作为人,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具有独立与依赖的双重性。后现代主义者吉鲁就极力反对教育者权威,主张基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建立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各种关系,培养批判力。

1.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让教育适应受教育者,以此确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中心观,确定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抛弃过去以教育客体(以及教育者)为中心,让人适应于教育的客体教育中心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指导思想,开展教育活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既是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客体,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育者的指导与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由此决定的师生关系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显然这也并不否定教育者的指导作用。

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中心观,能有助于正确认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围绕受教育者的发展而设计教育过程。这有别于传统教育理论中的“教育者中心论”与“受教育者中心论”的顾此失彼的论争。

(二)正确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作用

正确认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地位,有助于正确发挥教育者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与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1.发挥教育者的指导作用。首先,教育者具备发挥指导作用的资格。因为教育者接受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有专业指导的基础;教育者接受过教育专业训练,有教育指导的能力;教育者作为社会职业,教育者有承担指导受教育者的义务。其次,要正确发挥教育者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欲望;指导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给受教育者以激疑解疑;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给予评价和激励。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育者作用的意见,“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2.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首先,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接受教育影响的基础,教育中没有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的发挥,教育影响是不会有效地成为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内容的。失去受教育者主体性,再好的教育也无济于事。其次,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有发挥主体作用的必须性,因为作为一个存在的人,须发挥主体性去习得为人之道;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有习得社会基本准则的必须;作为未来的社会职业者,有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必须。如上所述,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居于教育要素众关系的主导地位,而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也只有受教育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达到统一。

3.正确处理教育者作用与受教育者作用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二者在教育中各自独特的作用与地位。显然,二者的作用与地位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互动中存在而得以表现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要求正确处理教育者作用与受教育者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正确发挥教育者的指导作用,教育者的作用既不是控制支配、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另一方面,正确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受教育者既不是消极等待、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是生而知之、不教而会的能人,而是具有主体作用的学习者。正确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作用,使受教育者从被动学习发展到自主学习。这正如《学会生存》中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3]。

(三)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但要求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更要求通过教育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1.培养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即指参与活动不是被动、勉强的,而是自觉、积极的。激发受教育者学习主体性的动因主要有兴趣、爱好、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动机等。为此,通过培养稳定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主动选择学习对象与学习方法,以及读书生疑、交流讨论、课后复习、课外学习等活动。

2.培养受教育者学习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指主体具有参与活动的能力与方法。受教育者学习的独立性表现为自发完成学习任务,能独立学习新知识,会自觉选择学习对象与方法,擅长于存疑与思考,有主见而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看法,自动完成作业与设计课后活动。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培养受教育者学习的独立性:一是通过知识分类培养受教育者学习的独立性。把知识分为旧知识及其衍生知识和新知识,前者要求自学,后者在教育者引导下自学。二是通过教育者的分层分类指导,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独立性。依据独立学习能力强弱把受教育者分为较强、较弱两类,分别提出独立自学、指导自学要求。[4]

3.培养受教育者学习的创新性。创新性是指主体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受教育者的创新性表现为学习目标明确并能主动的规划、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讲究学习策略,进行学习调控,能从多角度认识事物,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和结果,对自己今后的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的想象力,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5]。可以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

总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教育原则要求教育从过去的教育者单向活动转变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受教育者”转变为“带着受教育者走向知识”,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由过去“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育者”。

[1]庄强.以人为本[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8.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5]周志伟.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People-oriented under Education Perspective

LI Chun-y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people-oriented",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edagogical meaning"people-oriented",focuses on the requirements of"people-oriented"educational principle.

people-oriented;philosophy;pedagogy;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G40-02

A

1008—7974(2012)03—0080—03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发展研究”2008年度重点专项规划课题子课题、吉林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师范学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08CX07082;通化师范学院08年教研课题“高师教育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2012—01—01

李春玉(1963-),吉林通化人,现任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教授,教育学硕士。

滢桥)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独立性创新性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做最好的自己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独立性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