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伏牛山文化圈馆藏建设思考

2012-08-15张庆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文化圈平顶山馆藏

张庆玉

(平顶山学院图书馆,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一、伏牛山文化圈概念的界定

平顶山学院为整合校内人文社科研究力量,采用以文献整理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伏牛山文化圈的历史变迁、语言文学、文化生态、民间艺术等展开全面的研究,并于2009年上半年成立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对于伏牛山文化圈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平顶山学院党委副书记、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主任张清廉教授认为,伏牛山文化圈是指由伏牛山及其源出水系之流域地区所产生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其范围包括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南阳、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及黄河以北的济源和焦作、新乡的部分县市,湖北的襄樊、十堰的部分县区。伏牛山文化圈概念是近年来对伏牛山区域考古发现、古籍整理、旅游开发、墨学研究、尧文化、夏文化、应文化、姓氏文化、观音文化、佛文化、瓷文化、酒文化、曲艺文化、魔术文化认识的概括,是源于对伏牛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气候(光、热、水)等诸要素对人类影响的综合分析。

二、伏牛山文化圈馆藏建设

依据伏牛山文化圈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其馆藏建设,促进伏牛山文化圈的深入研究,完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有助于科研队伍建设,有效地扩大伏牛山文化圈的影响,更好地吸引社会人士积极投身文化圈的建设。

(一)伏牛山文化圈馆藏建设遵循的原则

1.突出特色

一是地域特色。伏牛山文化圈是以其地域为依据而建设的,应有其地域特色。地域是特定的,它有其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历史的传承、文化的积淀等等地域性特色,突出强调地域文化的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即这种文化首先必须隶属于伏牛山区,而且这种文化必须是精华、具有持久的影响力等。二是具有时代特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如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滋润着中华民族思想,所以应抓住文化的现实性,坚持与时俱进。现代文化在宏观上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坚持科学民主大众的文化。文化的载体具有多样化,历史发展到今天,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姿多态。而文化是时代的感应器,与时代同呼吸、共患难,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今彰显其时代特色的和谐文化、生态文化等先进文化,也应在伏牛山文化圈中体现。

2.符合实际

一是馆藏建设要避免“高、大、全”。“高”是指“口号高”,如“争创一流”、“国际领先,国内独创”等,不是“起点高、规格高、标准高”;“大”是指“规模大、开销大、工程量浩大、建筑物宏大”;“全”是指凡所应有,无所不有,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追求“高、大、全”只能制造轰动效应,导致劳民伤财。二是涉及的人、事、物必须具有真实性。如墨子研究,墨子的籍贯或流传事迹在鹰城有据可查;如《歧路灯》作者李绿园籍贯在鹰城,应千真万确。避免拉虎皮扯大旗,随意借助历史人物来提高伏牛山文化圈的知名度。三是目前馆藏建设项目具有适应性。馆藏建设要适应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既具有经济效益,更应具有文化效益、文化价值。如:为了旅游开发的需要,近年来在尧山脚下新建一尊佛像,号称“中原第一大佛”。这大佛姓啥名谁,是否适应尧山景区的需要?尧山,原名石人山,因顶峰最突出的一块巨石,状似人形,故名石人山,后来专家认为石人山名字较俗,才取名尧山,蕴含历史悠久的意味。但取名尧山有什么根据?是“尧”在此居住,还是“尧”在此建功立业,还是“尧”在此有惊人的壮举?改山名、立大佛,与当地“水土不服”,很难赋予当地深厚的文化意蕴,有时会“不伦不类”。所以,当地政府部门要建工程项目,应考虑项目的适应性。只有具备适应性,才能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图书文献资料才符合馆藏建设的需要。

3.循序渐进

馆藏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收集、整理的过程。首先,要有长远的规划。平顶山学院作为伏牛山文化圈的载体,伏牛山文化圈馆藏建立应符合平顶山学院“十二五”规划要求,肩负着“文化平顶山、魅力平顶山”的历史重任。针对这种情况,馆藏建设也应制定五年的发展规划,从而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其次,馆藏建设应有短期安排。针对规划确定每一学年应努力的方向、完成的目标,从细处积累,从小处着手,积沙成塔,集腋成裘,避免临时突击,争取以量变实现质变。最后,馆藏建设应有方法、有步骤,这样工作才有持续性,才有发展。不能因人废事,既不因学术带头人的人事变动而废除,也不因领导者注意力变化而中止。

(二)伏牛山文化圈文献馆藏建设的思路、发展方向

1.立足鹰城,挖掘资源

平顶山学院作为平顶山市(简称鹰城)唯一一所省市共管的本科院校,在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方面是责无旁贷的。学院建立的伏牛山文化圈,必须以鹰城为中心,辐射文化圈所包含的其他地区。鹰城作为原应国都城所在地,历史很厚重,同时在远古文明时代,它就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是值得挖掘的文化资源。如:妇孺皆知的观音文化、耳熟能详的叶公文化、根深蒂固的刘姓文化等等,在这里孕育、发展、繁荣。

2.借力中原,整合资源

伏牛山文化圈是中原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原文化除此之外,还有洛阳市的河洛文化、许昌的黄帝文化、安阳市的殷墟文化等众多分支。而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如七朝古都洛阳、九朝古都开封、六朝古都安阳。纵览中华文化史,有七个著名城市当时作为显赫一时的古都,中原就占了三个,可见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中原地处温带与亚热带的交界处,物阜人丰,历来是“天下粮仓”,同时交通位置异常重要,是中国之“中”。由于物产与地势的无与伦比,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原涌现众多的历史人物,如南阳诸葛孔明、平顶山抗金名将牛皋等,人杰地灵,造就无数英雄豪杰,也孕育了众多的文化精英,如科圣墨子、医圣张仲景、天文学家张衡等,在中原文化滋润下形成的伏牛山文化,与中原文化有源与流的密切相关,与其他中原分支文化也是水乳交融、休戚相关。所以,伏牛山文化圈馆藏建设是整合其他文化资源,不能闭门造车,要以开放的姿态、博大的心怀,吸取其他文化精华,同时以自身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冲激、涤荡,洗去其糟粕,显示其精华,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中原分支文化史是众星,而伏牛山文化是“月”,要实现“众星捧月”,即在中原分支文化要中融入伏牛山文化,而伏牛山文化也容纳中原其他分支文化,共生共荣,避免无谓的派别之争、无稽的门户之见,共同形成众星璀璨的景观。

3.放眼世界,凝炼资源

建设伏牛山文化圈,是为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先进文化。伏牛山文化圈积淀很多文化精华,既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也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还有向海外推广的文化价值。为使伏牛山文化研究有长足的发展,不仅要面向未来,而且要面向世界,让中国乃至世界人民了解、熟识伏牛山文化,因此,应从众多文化资源中筛选立意高、哲理性强、生命力旺盛的作品,然后千锤百炼、凝炼精品和经典,通过多种方式、载体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为此,一是借助学术交流会、著书等形式,让尽可能多的人关注伏牛山文化的发展。首先,走出去。如:平顶山学院利用到台湾高校学习、考察的机会,传播文化。其次,引进来。召开学术交流,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我校、我市进行学术指导,吸引他们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带动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如:2010年召开首次《歧路灯》海峡学术研讨会,这是一项成功的尝试。2012年即将召开第二次,应进一步扩大《歧路灯》文化研究的力度,拓宽其研究视野,鼓励动员更多专家学者投身到《歧路灯》的文化研究中。同时,伏牛山文化圈已召开两届学术年会,尤其是伏牛山文化圈第二届学术年会,收集63篇论文,其中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林、韩国西江大学中国文化文化系教授柳东春、中国社科院郑光、福建师大林志强、湖南周宪新等众多知名专家参加,提高了学术会议的档次。二是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伏牛山文化精品。如前几年拍摄的《墨攻》,利用电影节向国际推广,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墨子,实际上墨子生活的朝代与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欧几里德是同时代,其学术成就、足以与古希腊文明成果相映成辉,非常值得向海外推广。三是在国外建立学术机构或演出机构,持久深入地扩大宣传。可以借助中国艺术文化节等平台,在国外高校创建墨子学院、三苏学院等。在华侨聚居多的国家,利用演出机构,表演宝丰魔术、说唱马街的评书等;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意识地传播中原文化;同时利用博览会、商品推介会等,展示汝瓷文化、观音文化、尧文化等。

(三)伏牛山文化圈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经费问题

资金问题是制约馆藏建设的瓶颈问题。馆藏建设需要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选址、室内设计、装修等,这些需要提供经费保证,因平顶山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大、空间广,有适合单独设立馆藏的地方,但需要规划布局。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也需要资金支持。例如,单就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而言,就有如下费用开销:会务费、旅差费、纪念品购置费、印刷费、招待费等,同时一些重要文献资料,如照片书籍、音像、器物收集、整理或购买等,都是需要一大笔开销的。

2.人员问题

馆藏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及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因为伏牛山文化圈涉及几千年的历史文物、文化典籍、风土人情、政权更替、军事斗争等,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管理,需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广博的知识视野,就其专业而言,有考古学、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宗教学、语言学、戏剧学、哲学、医学、陶瓷学、经济学、天文学等。只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挖掘资源,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就能有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真正把馆藏建设为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图书馆藏,必须拥有一批理论扎实、知识渊博的科研管理人员,这样的人员需要校外引进或校内培养。

3.组织问题

伏牛山文化圈的馆藏建设中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一方面需要通过对已有的现存的散落世界各地的图书文献汇集整理,另一方面需要开展一些活动来提供图书资料,尤其针对后者,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开拓,其资料具有现实性、时代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组织活动是重中之重。组织活动要想有效持续地开展,必须妥善处理组织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组织参与形式、方式;二是活动参与人员主体;三是开展活动的效果以及活动后资料的收集等。

4.利用率问题

馆藏建设的用途之一,是能否充分利用其馆藏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其衡量标准就是其利用率如何,利用率高就印证其价值高,其影响大;否则,馆藏建设的作用不大,现实意义不突出。当然,如果馆藏建成之后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那么馆藏建设是丝毫没有价值,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何提高其利用率,更好地服务学校师生以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是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伏牛山文化圈文献馆藏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1.多方筹措资金,力争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经费问题是馆藏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一是争取政府支持。如建伏牛山文化圈要取得平顶山市政府大力支持,这些弘扬鹰城文化的重大举措,也是打造“文化平顶山”的品牌,市政府会鼎力相助。同时,也应取得当地县委、政府的帮助,如:汝瓷文化根源于汝州,开展活动应取得汝州市委的支持;因墨子诞生于鲁山,墨学文化应取得鲁山县委政府的支持。二是学校挤出资金专款专用。学校每年可以考虑从事业费或学生的学费中,尽可能地挤出少量资金投入这方面建设,以解决燃眉之急的小问题;三是社会的捐助。文化圈馆藏建设是利于当代、泽被千秋的善举,凡事业有成的有志之士、海外华侨为造福当地,会提供资助的,这需要我校与省、市、县有关侨联、外事局以及企业局取得联系,帮助宣传伏牛山文化圈,以取得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

2.双管齐下,引进和培养科研管理人才

对于人才问题,一是通过招聘,引进一批国内外重点高校的高层次人才;二是把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教师,以访学、读博等形式送到国内外高校深造,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对于人才的使用方面,也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设置专职人员,如在我校已设置的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其供职人员为固定科研专职人员;二是召集或聘用非专职人员,如我校的各院系教师,在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闲暇之余,可以在伏牛山文化圈从事一些科研工作。学校考虑可以给这部分一定奖励等,同时广发英雄帖,邀请国内外高校、研究所、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来我校从事文化研讨、学术交流等。

3.坚持常态化、多样化,努力组织开展好学术科研活动

对于组织活动问题有必要坚持以下“二化”:一是常态化,馆藏建设文献资料的积累具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内容不断更新,资料不断丰富,需要保证活动开展的常态化,持续不断地进行。二是多样化,开展活动不应拘泥于一体形式,而应多样化。单纯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取得的成效不够理想。因会期短、交流(研讨)时间有限,再加上为了愉悦身心,为交流提供舒适环境和惬意的空间,就在会议期间组织到名山大川组织观光旅游等,这样算下来,真正地把精力投入探讨学术研究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因此,活动的开展应实行灵活多样的形式。首先,就校内教师而言,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师可以自发地组织学术沙龙、学术茶话会等,在周末空闲时间中,或在家里或在茶室里,就某一个社会现象、问题或自己目前研究的课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既可以天南海北地聊天,也可以据理力争地辩论,彼此的思想只有在相互的撞击中才能产生耀眼的火花,这样既可以提高认识,又可以增加友谊,也避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除此之外,也可以开展博士论坛、读书会、座谈会等。其次,就校内学生而言,我校已经设置了墨子学院,并在大学生中开设公修课。同时,陶瓷专业也计划招收新生,低山丘陵生态修复实验室也在招收生态学新生,这些学生在接受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参与研究。学生作为后备人才,对于传播伏牛山文化的作用不容低估,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召开学习成果汇报会、辩论会等,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更加深入认识鹰城文化的艺术魅力。

4.提倡师生从事科研,努力提高馆藏利用率

要想使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通过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必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多思考、多写作,尤其针对蕴含众多艺术宝藏的伏牛山文化,要鼓励动员师生投身研究,只有师生对这一文化感兴趣,想了解而乐于钻研,那么馆藏的利用率就会大幅度提高,其研究成果也会日益丰富,这样又步入良性循环,研究成果反过来增加了馆藏份量。因此,想办法宣传伏牛山文化,渲染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增强阅读经典书籍乐趣,引领师生掀起一股读书学习的热潮。

[1]陈建裕.伏牛山文化圈与中国文明起源探索[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06).

猜你喜欢

文化圈平顶山馆藏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平顶山诗群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圈里事儿
平顶山:第四支红九军诞生地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