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增速放缓之我见

2012-08-15张志远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张志远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 200003)

经济增速放缓之我见

张志远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 200003)

中国经济增速呈现出放缓的态势,短期看主要归因于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从中长期看则是经济逐步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的必然性表现。因此,处理和应对经济增速放缓,要更多地立足于确保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解决好自身存在的中长期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经济增长;经济形势;转型发展

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GDP为47.16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9.2%,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2011年GDP增速呈现出逐季回落的态势。对于经济增速的放缓,各方媒体的解读具有较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理解、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呢?

一、客观认识经济增速放缓

尽管GDP增速呈现出放缓的态势,但目前的增速仍然处在较高水平。2011年9.2%的增长速度仍高于年初制定的全年GDP增长8%的目标,即便第四季度当季8.9%的增速也仍然比8%高出近1个百分点。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2011年的增速处于中间略偏下水平,并未达到历史低谷。从全球来看,中国GDP增速也仍然处于遥遥领先地位,2011年美国GDP增速仅为1.7%,英国更是低至0.9%,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对2011年全球GDP增速预测也仅为3.1%和3.2%。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所言,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运行仍然在正常区间”。

经济增速放缓一定程度上是受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尤其是2011年随着欧债危机的恶化,世界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不断下调世界经济增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全球经济处于水深火热之际,中国经济自然无法独善其身,外部需求持续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仅2011年中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就达67起,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致使中国长期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经济增速放缓也存在自身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因素。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短期内没有任何制止通货膨胀的办法既能产生良好效果又不致有所损失,制止通货膨胀就意味着一年或更长时期的低经济增长、相对多的失业人数和收入的缓慢增长。众所周知,为了应对急剧增加的通胀压力、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滋生,2010年以来我国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的同时,也抑制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是自身主动调控的结果。

二、逐步适应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增速的放缓,从短期看是受国际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从中长期看也是中国经济逐步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的表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益于“人口红利”和对外开放,中国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经济平均增速持续保持在10%以上。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城镇化水平达到51.3%。

在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一些制约经济继续高增长的因素逐步凸现。一是刘易斯拐点临近,“人口红利”作用正在衰减;二是随着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显著上升,要素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始削弱;三是地方债务风险加大,根据国家审计署审计,2010年末中国的地方债务余额已达10.7万亿元;四是在过去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动力不足的同时,消费迟迟不能有效拉动经济。对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继续支撑GDP的高增长,必须将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转向创新推动、消费拉动。

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看,经济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发高通胀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尤其是通过信用膨胀和货币膨胀得以实现的经济高增长最终必然引起通货膨胀,这也是近两年中国面临持续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原因。从增长方式看,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粗放式的,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典型特征是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污染,是对中国相对贫瘠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巨大消耗和破坏。另外,中国经济长期高增长也造成了收入差距出现扩大的趋势,2000年基尼系数是0.412,已经突破0.40的国际警戒线,据国际机构预测近两年中国基尼系数可能已经扩大至0.50左右。因此,为使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一味维系先前的高增长模式也是不合时宜的。

三、积极应对经济增速放缓

尽管中国经济呈现出趋缓的趋势,但从经济基本面看短期内不存在急剧下跌的风险。城镇化进程仍将继续,和发达国家70%以上城镇化水平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然有较大空间。经济的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平衡,也抑制了整体经济的急剧回落。2011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地区,成为短期内保证整体经济较高水平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应再单纯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而更应考虑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争取实现经济的长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加快经济的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是中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要积极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要率先推进经济转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基础和传统产业,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和水平。

二是积极拉动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步由生产转向消费,中国13亿人口以及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庞大财富,也预示着由投资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的巨大潜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在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尽可能解除大众消费的后顾之忧;推进结构性减税,刺激人们的消费热情;针对庞大的农村以及城市中低收入阶层,针对性出台消费优惠政策。

三是努力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在初次分配中,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增加城乡居民的劳动所得;在二次分配中,增加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充分发挥税收、转移支付等财税手段,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就本质而言,经济增速的放缓,预示着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进入了经济增长的更高级阶段,而如何有效的应对经济增速的放缓,确保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考量着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智慧和毅力。

10.3969/j.issn.1674-8905.2012.03.015

周群艳)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