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二外日语的学习效果
2012-08-15杨卫梅
杨卫梅
(太原师范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当前,各个高校都设有外语学院或者外语系,第二外语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中,大部分学校的二外课程中都有日语。如何将日语这门课程学好成为外语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探讨二语习得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那么,二语习得理论对第二外语日语的学习是不是也有积极的影响呢?
一、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有两个条件:一是让习得者获得大量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并注重情感因素对输入的过滤作用。二是既要提供略高于习得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语,又要同时创造低情感过滤的语言环境。只有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学习者语言系统才会处于“非抵御状态”,才能将语言的输入转化为吸收。
1.情感过滤假设
克拉申指出,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来说是必要的,但是足够的、大量的语言输入不等于语言的吸收。要学好语言,还应考虑到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等心理因素和情感变量。情感对语言的输入起过滤作用,它像一个过滤器一样控制着习得者输入和吸收的语言量,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这个过滤器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所吸收内化。克拉申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只有在情感过滤低时才见效,情感过滤强时,语言吸收小,情感过滤弱时,语言的吸收就大。[3][4]
2.输入假设
克拉申认为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可理解性输入是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该略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克拉申把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i+1”,指出语言输入既不能远远超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如“i+2”,也不能接近其现有水平,如“i+0”,而只有稍高于“i”,即“i+1”,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1][2]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二外学习有积极影响。
二、二语习得理论对二外日语学习的积极影响
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焦虑等心理因素和情感变量同样影响着二外日语的学习。有的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可能就不会给二外投入太多的时间,有的学生为了考取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可能就会在日语上下更多的功夫。据笔者几年的教学经验,在刚接触日语课程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很有兴趣,但是,学过一段时间之后,有的学生感到日语知识很繁琐,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因而慢慢失去兴趣,学习的自信心也跟着下降,有些学生甚至提到日语就感到焦虑、害怕,学好日语就越来越困难。那么,怎样避免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进程的阻碍呢?笔者认为还是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做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好一件事,首先必须对这件事感兴趣。一方面,要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也就是喜欢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喜欢某个代课老师,就愿意去学这门课程,如果对老师不喜欢,甚至有厌恶情绪,那么他在学习上往往会陷入被动,学不好这门课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假名、单词的教学,而要先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日本的风土人情,他们就会觉得很有意思,进而就会有想学日语的愿望。众所周知,日本的动画片在全世界都很流行,很多学生在学日语之前就看过日本的动画片,有些学生喜欢听日语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利用起来,将会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在日语学习过程中,输入假设同样适用。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日语知识时,讲授的知识难度应该略高于学生目前的日语语言水平,但是也不能远远超过学生现有的水平。如果讲授的知识和学生现有的水平相当,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感觉没有新东西可学,没有长进。反之,如果讲授的知识远远超过学生现有的水平,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很吃力,理解不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量,力求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二外日语学习效果的教学对策
1.选择一套好的教材
一套好的教材对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材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层次而定。日语教学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教授日语的绝大部分是中国老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材能较多地体现“日本味儿”,有意给学生制造一种日语环境,最好能配有原版的影音材料,使其能熟悉语感,身临其境。就日语教材而言,目前大部分学校把旧版的《标准日本语》换成了新版的《标准日本语》。新版的《标准日本语》词汇量大,日本文化、风情等知识丰富,且配有mp3碟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版教材中有些语法现象的讲解比较啰嗦、费解,所以,若能将旧版教材与新版教材结合起来学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旧版教材弥补了新版教材语法讲解不太清楚的地方,而新版教材弥补了旧版教材词汇少、日本文化介绍少等方面的缺陷。
2.加强师生互动
外语系的二外一般都在大三、大四这两年中用三个学期学完。大三、大四学生相对于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大一大二学生来说上课的激情有所减少。不少同学上课羞于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提问题的时候得到的基本是“无言的回答”,大四学生尤为明显。课堂教学原本就是师生配合的一个过程,如果成了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那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倦怠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适当地给予表扬和批评。课堂上只有互动起来,老师才能更有激情,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3.适当导入日本文化知识
语言学习毕竟是比较枯燥的。如果整天要求学生背单词、记语法,迟早有一天他们会越来越不喜欢这门课程。但是,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日本文化知识来吸引学生,那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特定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语言的形成、表现方法及其变迁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两者紧密联系。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进语言更加丰富和缜密。语言和文化是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
4.不断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因为日语是二外,所以好多老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说”的能力的培养,上课基本上是“填鸭式”、“满堂灌式”。这样的教授法学生能学到的日语基本上是“哑巴式日语”,好多东西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多给学生读的机会,或者让他们读句型,或者两个人一起对话。读错的地方老师可以及时纠正,使他们的读音慢慢地达到标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善于读的学生通过听录音等方式的练习会读得越来越标准,记住的东西准确率也很高。而不爱读的学生或者不敢读的学生,久而久之,发音越来越不标准,常常会因为把单词的长音记成短音、浊音记成清音而造成书写错误,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成绩不好。
5.引导学生总结学过的知识
日语相对于英语来说,语法比较琐碎,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如果不善于总结,学到的东西就像一盘散沙,不系统。比如,日语的量词,前面加数词的时候,往往读音要发生变化,有的变促音,有的要浊化等。还有时间的读法,都不是简单的数词加上“时”和“分”就可以的,有的也要发生变化。因此,要把这些读音特殊的词挑出来重点记忆。还有一些译为汉语都相同的副词,在日语中却有好几种说法。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多总结,搞清楚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或者记住习惯性的搭配。另外,日语中的接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准确记忆的地方,该用简体还是要有所变化,必须记得非常清楚。这些知识也可用更简便的方法进行记忆。比如,接续相同的,我们就可以将它们总结到一起,记起来就方便、简单多了。通俗一点说,日语知识就像人脑袋上的头发,如果能把它梳成一根一根的辫子,看上去就条理、整齐多了。
6.多做相关的练习
想要学好语言,光从理论上掌握语法结构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实际的练习来巩固并达到会运用的效果。练习做得越多,在脑子里的印象就越深刻。尤其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在考研时对这些知识点用最快的速度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争取时间,考出理想的成绩。
[1]韦储学.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及其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启示[J].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汪琼.从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安徽文学,2011(11).
[3]摆贵勒.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与英语教学[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3).
[4]彭念凡.徐歆玉.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程构建的启示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