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势差模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2012-09-10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系统经济学

刘 涛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管理系, 福建 福清 350300)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核心基础课,也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前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增强。但从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和质量并不理想。由于《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抽象阐述,理论流派众多,内容庞杂,并且理论多以图形、公式等数理形式表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有着较高要求,而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多是文理兼招,文史类学生比例较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抓住西方经济学理论精髓,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热情和兴趣降低。因此,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办学特色,使《西方经济学》教学真正凸显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栗小丹认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在设计上存在形式化、机械化,实践环节少等问题,在实践中存在随意性、盲目性,所以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实际需要、教学目标所处的层次,综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安排。[1]刘国华从教材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选用合适教材、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和水平、加强引导学生等对策。[2]张俊认为《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有效性意味着教学双方以及教学利益相关者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与激励的权衡,提出应从重构平等互动的和谐教学观,优化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与有效性,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激励相容的考评机制等措施提高教学有效性。[3]总之,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问题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研究,但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分析《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而运用模型从系统论角度对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特点,从系统论和势力角度出发,认为知识势差的存在是产生教学过程的基本动力,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知识能级状态,从而导致知识转移、流动与传播;而教学系统的内阻则消耗了教学有效能量,降低了《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基于上述思想,本文试图构建知识势差模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提升教学成效。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知识势差模型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对具备一定经济学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模式转变为大众普及教育,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设立了经济管理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大量人才。《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由于其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运行规律的高度概括,经济理论抽象、枯燥,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普遍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即难教又难学的课程。本文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其实是经济思想、概念、方法、理论等经济学知识从教师开始,通过一定的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播扩散,使学生最终掌握一定经济学知识,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根据教学体系中各职能主体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行为产生的作用不同,可将其分为动力系统、传输系统、响应系统。各系统之间关系见图1。

图1 《西方经济学》教学系统图示

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系统中,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和专业教师,其中地方本科院校为《西方经济学》教学行为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制定相应的制度,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并及时接收各种教学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办学方针、明确培养目标及学校定位,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教学系统的主要动力来源,决定着《西方经济学》知识传播的内容和方向,通过各种培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保持较高知识储备,维持整个教学系统的活力和循环。传输系统是《西方经济学》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整个教学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设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将自身储备的高能知识向学生传输。响应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和考核,是教学效果最终的表现形式。学生处于知识低势能级,通过教师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讲授,知识存量得以提高,并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知识势能转移效率不仅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受到学生自身基础、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对经济学知识掌握情况需要通过一定考核形式反映,将考核结果向动力系统反馈,使地方本科院校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知识传播过程中,由于信息不确定、考核制度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学信息传导不准确等原因造成三个系统都会出现知识传导耗散现象,减少了教学系统有效能量,降低了《西方经济学》知识传导效率。

(二)知识势差模型

根据物理学扩散理论,物质流能在介质中进行扩散,必然存在某种差,物质流扩散量的大小与这种差及介质阻有关。在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系统中,不同职能主体具有不同的知识能量储备状态,即知识势(U)。西方经济学知识资源分布不均匀,存在知识存量非均衡性,形成了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势差(ΔU)。由于知识势差的存在,导致了《西方经济学》知识从具有高知识势的动力系统向低知识势的响应系统传播扩散,实现知识的空间转移,最终表现为学生经济学知识能级状态提升。《西方经济学》知识传导效率、教学效果与主体间知识势差成正比例关系,即知识势差越大,从动力系统向传输系统、响应系统传播的知识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当教师把自身所拥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并被学生完全吸收掌握,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能级状态趋于相同,知识传播流动停止,教师必须通过继续学习,储备更多知识能量,创造出新的知识势差,实现知识传播长效循环。

西方经济学知识在整个教学系统中从动力系统到响应系统逐次经过各职能主体,根据物理学理论,知识必然和传播介质摩擦产生阻力,摩擦使得西方经济学知识有效能量转化为无用热能量向系统外扩散,降低了知识传播效率,可见西方经济学知识传播效率除了受到教学知识势差影响,知识阻(R)即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系统主体的阻力,也是影响知识传播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假设,西方经济学知识传播效率(I)取决于教育系统的知识势差(ΔU)和系统知识阻和(ΣR),三者之间的关系为:I=ΔU/ΣR。因此,要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以从增加系统教育知识势差和减少知识传播所受到的阻力两个方面来提高知识传播效率,实现《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按照上述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知识势差模型分析思路,《西方经济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从整个教学系统中动力系统、传输系统、响应系统各职能主体的知识势和知识阻两方面研究,具体如下:

(一)教学主体知识势存在问题

1.《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投入不足。

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地方本科院校规模普遍扩大,但基础教学设施建设投入严重滞后,给原本已经超负荷运行的地方本科院校硬件设施带来了更大压力。而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受到资金短缺限制,教育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再加上文理科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西方经济学》等文科基础课教学仍停留在课堂讲授、考试过关这种初级层面,而经济学能力提升、素质拓展等高层次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地方本科院校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的知识势不足,直接影响到《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和质量。

2.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规模逐年扩大,一线专任教师稀缺,教师资源和学生数量无法协调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矛盾在地方本科院校表现得更为明显。《西方经济学》由于自身理论严密、内容庞杂,理论表述抽象,因此要把该课程教好,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引进困难以及对基础课不重视等原因,造成师资结构不合理,高职称教师比例较低,《西方经济学》一线教师多是以讲师以下低职称为主力的青年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手段单一,实践能力有限,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二)教学主体知识阻存在问题

1.教学过程单向化严重。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的开放性学科,与现实经济动向及发展趋势保持高度同步性,因此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经济学知识传播效率。但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及接受消化情况,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单向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只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也被动地将知识简单机械记录记忆,很少与教师进行反馈交流,使得教学过程单调枯燥,学生逐渐失去对《西方经济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成了通过考试获得学分,严重偏离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学生数理分析能力较弱。

地方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多采取文理兼招,文科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数理分析能力普遍较弱,而《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定理和规律都是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遇到量化分析要么就直接跳过,要么不求甚解地机械记忆,随着知识理解欠债越来越多,前后知识无法有效联系,最终形成越听不懂就越不想学、越不想学就更听不懂的恶性循环,学生学习热情全无,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考试方式单一。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机械记忆知识以通过考试,而是要训练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但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仍采用传统简单的闭卷考核方式,以60分作为判断学生是否合格的标准,导致学生更看重考试分数,片面强调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将对知识体系内容的理解消化放在次要位置,以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造成学生考试前拼命死记硬背,很难客观真实检测学生整体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无法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形成良好学习风气,更不用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学系统各职能主体在知识势和知识阻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利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动力系统知识势储备不足,传输系统、响应系统知识阻大,有效知识能量耗散严重,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体现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目标要求。鉴于此,笔者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重视基础课程建设,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但这并不能以忽视或放弃基础理论课程建设为代价,简单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不具备学科可持续发展性。《西方经济学》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意义。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重视强化《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首先,科学合理调整本科培养计划,增加专业授课学时,使《西方经济学》教学任务能保质保量完成。其次,积极推进人才强校理念,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提高充实学校教学实力,鼓励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讲授《西方经济学》,为学生后续学习实践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再次,及时更新扩充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料容量,连接知网、维普等数据库资源,为师生查询收集信息资料、丰富课外阅读提供有效网络平台。鼓励有条件院系自办系图书室,图书资料选择突出本系专业特色,使学生查阅更具专业性、针对性。最后,积极建立经济学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地方本科院校资源优势,与当地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将西方经济学知识在实践中消化,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完善各项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多在教学方面下工夫,重视教学活动,是提高西方经济学知识传播效率的重要保障。第一,改革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单一以课题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指标,忽视教学效果的制度,扭转大多数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将教学质量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适当放宽对一线教学型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要求,可将教学工作量折算成一部分科研量,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第二,积极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及教学能力评比活动,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定级的重要参数,对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给予评优评先政策倾斜,使得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和收益成正比,引导教师多上课、上好课,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第三,制定教师进修、深造、做访问学者等实施细则,鼓励教师在完成一定教学工作量前提下,积极进行再学习、再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及业务素质,时刻保持较高知识势。

(三)注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学生数学储备知识欠缺、数理分析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首先,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尽量选择案例多、数理要求不高、实用性强的教材。鼓励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编写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水平的教材,也可以将优秀教师讲义作为内部使用教参,帮助学生把握授课主线,便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其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积极向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巧娴熟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信息容量大、教学内容直观的优势,将经济学知识融入案例中,利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再次,教师对教学内容应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和专业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对理论性强且不影响后续知识理解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删减;对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力求用通俗的语言,结合生动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学透、吃透,达到能活用的程度;对学习能力有余,有考研继续深造想法的学生,给予积极鼓励和耐心辅导,向他们推荐经典教材、学术期刊、专业经济学网站,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课外阅读,及时关注学科发展动向。

(四)建立科学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强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建立科学考核体系,首先,学生成绩采取权重弹性制,平时表现、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各占一定权重,不能一味强调期末成绩,避免出现学生在考前几个星期通过集中突击记忆就可以获得高分的现象,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保持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扎实专业素质。其次,采取多种考核形式,将学生课堂讨论表现、课后作业以及课程论文撰写都作为个人综合能力考核内容。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鼓励并指导其在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支持学生参加各项经济学竞赛和活动,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以考核加分,或在条件成熟时实行“以发代靠、以赛代考”制度,以求多方法、多形式、多渠道考核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1]栗小丹.试析《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2]刘国华.《西方经济学》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10).

[3]张俊.目标与激励:西方经济学本科教育有效性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教学系统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淄博市大力推进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应用
基于Unity的计算机硬件组装仿真教学系统设计
简明经济学
基于移动学习理念的智慧教学系统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基于NRF无线通讯技术的自组网互助教学系统研究与开发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