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08-15

关键词:经济学大赛专业

张 静

(太原师范学院 经济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我国开办经济学专业的历史可谓久远,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学中已经开设了经济学专业。但由于各高校层次不同,学校定位不同,所拟定的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由于高校扩招,近些年已出现了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面对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现有的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新时期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除了就业大环境的问题,经济学专业本身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对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其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和规格的趋同化。作为地方普通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着重于服务地方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照搬一些名校的方案,但事实上不少高校为了追求高的层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定位不明确,存在主观拔高现象,办学模式目前仍大多沿用重点院校的办学模式,严重脱离自身实际,盲目地向那些国家重点高校看齐。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化,它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1]但如今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和高校规模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缺乏转型意识,仍旧套用原有的或者大多高校普遍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后果是个性和特色的丧失,从而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其二,僵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整齐划一,专业和课程设置狭窄的问题。课程结构体系不当,专业课比例过大,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尤其是专业选修课过少。同时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紧张以及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可能存在某些课程的“因师设课”现象,而专业选修课由于教师的缺乏,只能象征性开设较少的几门,学生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结果大家都只好选择同样的选修课,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多规格、多层次人才的成长。教学内容的陈旧以及教学方法的呆板仍旧是制约新时期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虽然近些年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而且各高校已经把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放在首位,也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但是这个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以及生源的不同都会导致同样的方法结果却不同。所以各高校各专业应按照自己专业以及学生特点,在不断摸索中寻找规律以及有效方法,并将此方法发扬光大。

其三,师资队伍实力薄弱。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高举实践教学的大旗,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承担重要技能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并不具备较高实践经验,虽然他们可能已经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却没有或很少经历过到一线开展实践锻炼的过程。[2]因此,实践教学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开设了一门或几门课程,但是仅仅是买回一些软件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已,与真正意义上的实训课程相差甚远,无法达到好的效果。同时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教师自身职称、学历的升格明显与实践教学距离较远,而偏重科研学术能力,导致教师没有太多精力和积极性去深入学习、实践。

二、改革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在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紧密切合地方院校学生的理论素质以及应考能力,切忌攀高求大。从实践来看,应当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主,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努力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兼顾复合型的毕业生。

其一,滚动式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教学工作的灵魂,教学单位应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培养质量为宗旨,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不断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将之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太原师范学院自2003年开设经济学专业以来,已经数次修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实践教学环节与专门的实验课程,建立了通识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实践模块中包括:第四学期末安排2周的专业认识实习、第六学期末安排2周社会调查与实践。为了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充分准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第七学期前半学期集中授课,后半学期集中安排毕业实习、实践等集中实践教学。同时接续开设了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和财务管理实训等实践类课程,并删除了一些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课程,将一些体现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条件成熟随时可以开设。

其二,改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1)淡化专业,推行学分制。通过推行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实践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将创新实践学分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比如学生发表论文、学科竞赛、科研实践训练、科技成果、专利发明、文艺和体育等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或行业证书可计入学分。(2)建立新的毕业考核模式。为了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改革现有的学生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模式,推行导师负责制加自主选择式,即学生如果将来是考研继续深造学习,提倡选择与实践、科研项目联系比较紧密的真题作为方向;如果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那么可以结合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类的活动,在导师辅导下做出毕业设计,使得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3)实施项目化教学,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目前,作为项目化教学一个非常典型的模式就是ERP沙盘模拟实验教学,它成为很多高校教学改革的实验平台。ERP沙盘模拟软件的出现,对改变以往教师仅仅只讲解理论或只是用一些案例对相关的理论进行巩固,有很大的进步。建议实行双倍课时津贴,推动和激励“学做合一”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实施。

其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根据经济学专业人才规格要求和专业特点,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路。(1)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经济学专业应进行改革,减少考试课比例,增加考查课比例。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是指不仅应有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的实践性环节如实训等设计,也应有课后的实践性作业,通过这些作业激发同学们走出校园进行课外实践的主动性。通过课内实践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课外实践的能力。(2)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是指不仅应有校外的企业实习,还应将校内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通过校园内的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3)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哪个部分或单位就是单纯招收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所以应通过广泛的非专业实践,拓宽学生思路,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实践,也可以与银行、证券、信用社等金融行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了解最真实的金融环境以及金融行业工作规程,还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培训咨询机构达成实习意向。

其四,师资队伍培养改革。培养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教学体系的师资要求。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培训能力,采取激励措施实施教师企业锻炼计划。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对口合作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技术研究与咨询等活动。

其五,以项目和竞赛为载体,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坚持科技竞赛活动,把大学生科技活动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目前适合经管类学生参赛的赛事主要有:“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大赛、诺基亚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市场调研分析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校内可以举办商业计划书大赛、模拟炒股大赛、office办公软件大赛、创业大赛、ERP沙盘大赛、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大赛等来发现人才。在竞赛中培养大学生攻关精神、合作精神、科技创新意识。通过开展科技活动,营造一种浓厚的科技创新学术气氛,从而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主动性,激发他们深层次的学习动力。

创新地方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要鼓励各高校大胆突破,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徐少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和适切性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7).

[2]沙爱霞.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职业时空,2011(9).

猜你喜欢

经济学大赛专业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