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敦煌文书中的草书楷化字

2012-08-15张磊

台州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俗字写本草书

张磊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论敦煌文书中的草书楷化字

张磊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敦煌写卷中的草书楷化字是汉语俗字的重要来源之一。在草书楷化的过程中,部分字形出现了既区别于原字而又在部分构件上与他字同形的情况,因而容易造成误释和误录。研究草书楷化字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敦煌和传世文献的整理及辨伪。

敦煌写本;草书楷化字;校勘;辨伪

汉代形成的草书是对隶书的一种变革,即用勾连和简省的方式来辅助隶书,从而达到书写便利的目的。但草书不易辨认,需要改造成楷正而规范的字形以便抄写。草书楷化字就是依据草书形体楷化而来的汉字,它们在由草而楷的过程中,发生了形体或结构的改变。当然,文字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能仅通过某一阶段来完成。这里所说的草书楷化字,仅就其中由草而楷的环节而言。敦煌写本中存在大量的草书楷化字,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敦煌和传世文献的整理和释读。文中所引敦煌文献除特别注明外,一般依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和《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2],其中“P.”指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伯希和(P.Pelliot)编号,“S.”指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斯坦因(M.A.Stein)编号。

一、草书楷化字的形成

草书楷化是汉语俗字的重要来源之一。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多次提到因草书而形成的俗字,如卷八五《辩正论》第一卷音义:“濟濟,孔注《尚书》云:‘济济,众盛之貌。’论文作济,草书不成字也。”敦煌写本中常见的俗字如门作门、卒作卆、定作等,都是草书楷化字。再如:

二、草书楷化字对后世的影响

敦煌俗字受时代、用途、材料、写手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千差万别,然而俗字有其发展和演变的内在规律。宋代以后,由于雕版印刷盛行,楷书字形继承了唐代以来颁布的字样标准,俗字的发展逐渐趋缓。但雕版的普及并不意味着俗字的绝迹,事实上,宋代以后的刻本中,仍然夹杂了不少从写本沿袭下来的草书楷化字。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传世古籍的整理。例如:

此外,海峡两岸颁布的规范汉字中,也有不少是继承写本中草书楷化而来的俗字。下面以繁体为例,前者为台湾用字,后者为大陆用字(偏旁相同的可以类推)[10]:標 /標、眾/衆、黃/黄、錄/録、戶/户。可见,台湾注重字形是否符合《说文》小篆的初形本义,大陆则注意字形的简便通行。如“示”,台湾第三划为竖,大陆第三划为竖提,这就是草书连笔在楷化之后留下的印迹。但台湾同样不能免“俗”,如用草书楷化字“為”,归入火部,部首与字义无关,也不合字源;大陆则用其正体“爲”,属爪部。此外,在两岸各自的标准中,都有许多相承久远而又日用不知的草书楷化字,并不存在对错问题。如开、形、研、妍、邢、并、拼等字,原字《说文》均从幵,现在则把“幵”省并为“开”。推本溯源、简便易行,才能达到两岸交流顺畅的目的。

三、草书楷化字与敦煌文献整理

王念孙在校勘《淮南子》时归纳了数十条古书致误之由,其一云:“《齐俗篇》:‘柱不可以摘齿,筳不可以持屋。’高注:‘筳,小簪也。’案筳读若廷,言小簪可以摘齿,而不可以持屋也。筳与筐草书相似,而各本遂误为筐矣。”[11]47并揭示出“有因草书而误者”的校勘条例。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草书楷化之后,很容易形成既区别于原字,而部分甚至全部构件又与他字同形的情况,所以古书中存在一种据俗体回改为正体的倾向,但因字形彼此相近而又常常混同。敦煌文献整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例如:

差误作若。S.529V《诸山圣迹志》其中一句,郝春文先生校作“万仞嵯”[12]46。按:第三字原卷作“”,应为 “嵯”字变换偏旁位置的异体字,“山”下为“差”字草书形体,如 P.4625《五台山赞》亦作“嵳峨”。又上揭文句末“嵯”字,当为“嵯峨”之“峨”,因受其上字“嵯”而改换声旁。万仞嵯峨,指山势高峻貌。“”字历代字书未见,当为校者据写本中的草书形体所造的楷化字。S.467《五台山曲子》第一首:“岭岫嵯峨朝圣地”,正作“嵯峨”。反之,“若”的草书也容易误校作“差”。S.529V《诸山圣迹志》后文“伦(轮)差扫洒。”[12]57“差”字原卷作“”,实为“若”字草书,表示如、似之义。《五经文字·艸部》:“若,作讹。”可知“若”与“差”的草书形近易混。

四、辨伪

敦煌伪卷是近人采用各种方法仿制的写本。学者多据纸张、墨迹、行款、内容、题记等进行辨别。判断伪卷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而运用字体来鉴别则具有特殊的功用。这是因为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规律,特别是唐宋时期的俗字,模仿起来不免会露出破绽。《中国书店藏敦煌文献》[13]收录了四件近代伪卷,为辨伪提供了生动的材料。今以其中两卷为例,说明草书楷化字在辨伪方面的价值。

ZSD090号《妙法莲华经卷二》,楷书写本。“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因”作“”,与写本中常见的“囙”迥异。“”通常是“罔”的俗字,如《北魏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薛法绍等造像记》:“凡及众形,罔不备列。”“罔”皆作“”形。《龙龛手镜·一部》:“,俗;罔,正。”此外,“普於其中,应受供养。”“於”作“”,作伪者先下撇,紧接着再向上挑出行书连笔之势,这种现象在佛经抄本中极少。

ZSD093号《妙法莲华经卷五》,楷书写本,略带隶书笔势。“於虚空中, 雨曼陀罗华。”“於”作“一”;“於八十万亿那由他劫”作“”,左半逆趯与顺撇交替出现。再如“菩提”之“提”既有作趯划之“一”,亦有作撇划之“”,均与可靠的敦煌写本同一写卷字体基本一致的书写习惯不符。

[1]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

[3]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下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4]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荣宝斋,1991.

[5]顾蔼吉.隶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秦公.碑别字新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4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8]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丁度.集韵[M].北京:线装书局,2001.

[10]苏培成.台湾与大陆常用汉字对照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1]王念孙.读书杂志(第15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5.

[12]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3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中国书店藏敦煌文献[M].北京:中国书店,2007.

A Study on the Cursive-regular Scripts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Zhang Lei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04)

The cursive-regular scripts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are an important origin of common characters. During the process from cursive to regular script, some of them formulate new characters which is related but different to previous one.Therefore,it may cause misunderstanding.It is beneficial for collection and distinguishing the false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with studying its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Dunhuang Manuscripts;cursive-regular script;proofreading;distinguish the false

H028

A

1672-3708(2012)02-0026-03

2012-03-08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域外汉文辞书《新撰字镜》研究”(11YJC740141)阶段成果。

张 磊(1981- ),男,云南昆明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与敦煌学研究。

猜你喜欢

俗字写本草书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西夏写本《佛前烧香偈》考
西夏文写本《整驾西行烧香歌》释补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