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莱布尼茨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理论根源及历史地位、当代启示

2012-08-15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莱布尼茨单子哲学

梁景时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哥特弗里特·威廉·莱布尼茨(Gottfrei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是17世纪至18世纪初德国重要的哲学家、数学家和在许多学科上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是历史上少数几个最博学的人物之一。他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弗雷德里克·莱布尼茨是莱比锡大学道德哲学教授。这种环境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从小就接触到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但莱布尼茨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只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成了莱布尼茨自学成才的一个有利条件。莱布尼茨一生在宫廷供职,但始终坚持哲学和科学研究。他学识渊博、富于创见。在数学、物理、逻辑、语言、历史等许多方面都有贡献。他于1677年在百忙之中发明了微分学。此外,他还是数学逻辑的先驱,较确切的表达动量守衡定律,提出了逻辑中的充足理由论,他热心于科学文化事业。1700年,他促成了柏林科学院的建立,他还建议创办维也纳、彼得堡等科学院。莱布尼茨的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谈话》,《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神正论》等。

莱布尼茨哲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的理论根源和时代根源的。本文在阐发莱布尼茨的基本哲学思想及其倾向的基础上,力主客观的给出莱布尼茨在哲学史上应有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当代的启示。

一、莱布尼茨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理论根源

(一)莱布尼茨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

在莱布尼茨生活的时代,德国社会的发展要较西欧其他国家落后得多。从历史的层面上看,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早在15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出现于德意志南部和莱茵河一带,但是在这以后,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内部原因:主要是由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失败。16世纪上半叶,发生在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虽然给了封建制度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叛变,斗争的最后结局反而使封建势力取得了胜利,以致进入17世纪以后,在德意志境内诸侯国到处兴起,四处林立。这不但在政治上阻碍了整个德国的统一,而且也在经济上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外部原因:影响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一个外部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速度上和程度上,虽然比不上英、荷等国,但在新航路开辟以前,由于地处欧洲大陆商业通路的中心,经济发展还是较快的。可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由于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德国原先一些处于商业通路上的城市变得不景气起来。

3.当时造成德国政治上分裂及经济缓慢发展的原因是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原因,许多西欧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而这场战争在德国境内,不仅造成了德国人口的大量减少,而且严重的破坏了德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助长了地方上的封建势力,以致战后原来趋向消亡的封建农奴制在德国又发展起来。

总之,16~17世纪的德国,在政治上陷入了严重的封建割据局面,经济上则发展缓慢。在此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只能是一个极不成熟,力量十分薄弱的阶级。而莱布尼茨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这种软弱性必然在哲学等意识形态上反映出来。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正是在哲学领域中反映和体现了17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特性,莱布尼茨的哲学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二)莱布尼茨哲学产生的理论根源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学生时代,他接受了传统的经院哲学的训练,相信经院哲学的所谓实体学说,后来一度为霍布斯、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和伽桑狄的原子论所吸引,但是他还是放弃了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针对机械唯物主义和经验论,莱布尼茨系统的阐述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单子论的世界观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理性,更加注重知识的来源。17世纪形成的英国经验论和大陆的唯理论,在经过长期的交锋和争论之后,双方都显露出自己的缺陷和局限,于是在18世纪,两派哲学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欧洲大陆,由笛卡尔开创的唯理论,经过斯宾诺莎等人的发展,到莱布尼茨出现了经验论的调和,倾向于理性认识,但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产生,从而站在了唯理论的阵营中,建立了自己的哲学。

二、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及其倾向

(一)莱布尼茨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哲学的核心是关于单子的学说。他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实体是单子。单子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在《单子论》中,莱布尼茨指出,单子是一种没有部分不占空间的东西。因此它不是物质性的存在物,而是一种精神实体,也称之为“灵魂”。[1]既然把精神性的东西看作万物的本原,就决定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唯心主义的性质。不过这种唯心主义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因为莱布尼茨所说的单子并不是为个人所具有的主观精神,而是指充满宇宙的客观精神。

1.单子的特征

(1)单子是单纯的精神性的实体。按他的说法,世界实体是单纯性的东西。所谓单纯的,就是说没有部分,即没有广延,没有形状,也没有可分性,也就是说,它不是物质,不是物质的原子、分子,而是精神性的单纯实体;不是物理学上的点,而是“形而上学的点”。

(2)单子无数多。莱布尼茨认为,世界的事物是复合的。“复合物不是别的东西,只是一些单纯的物的一个堆积或聚集。”[2]世界的事物无数,因此构成这些事物的单纯实体就不是如笛卡尔所说的两三个,也不是如斯宾诺莎所说的一个,而是无数多。

(3)单子具有永恒性。单子是单纯的实体,因而没有广延,形状或部分所以是不可分的,这就是说,单子不会像自然事物那样通过各部分的组合而产生,通过各个部分的分解而消灭。单子是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的,这就是说,它们只能通过创造而产生,通过毁灭而消失。因此单子的产生与消灭只能出于上帝的创造与毁灭,这无异于说单子是永恒存在的。

(4)单子与单子间具有质的区别。莱布尼茨指出,世界万物是有区别的,因此构成这些事物的单子也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既不是量的区别,那么它一定是质的区别。他说:“每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因为在自然中绝对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在其中不能找出一种内在地差别或基于一种固有特质的差别。”[3]

(5)单子作为实体各自独立存在,彼此之间没有“物理的影响”。各个单子不能超出自身之外,别的单子也不能进入它之内,单子没有可供出入的窗子,因此不论实体或偶性,都不能从外面进入一个单子。[4]

(6)单子是自因。单子是单纯的,没有部分,因而它的变化和发展,不能来自外部,只能处于它的内部原因,这也符合实体独立而能动的原则,所以单子一定是自身完满地“自因”;“我们也已把一切单纯实体或创造出来的单子命名为‘隐德莱希’,因为他们自身之内具有一定的完满性,有一种自足性,使他们成为他们的内在运动的源泉,也可以说,使它们成为无形体的自动机。”

2.单子的等级

单子作为单纯的精神实体具有 “知觉”和“表象”的能力,由于单子“知觉’的清晰程度有所不同,在单子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因而整个宇宙可以看作是一个单子的等级系列。

单子按照其知觉的明晰程度的不同而分为四个等级:一、最低级的单子是无生物,只有“细微的知觉”。二、较高一级的单子便是动物,具有感性灵魂,因而也就是有比较清晰的知觉和记忆。三、更高一级的单子是人类,具有理性灵魂。四、最高级的单子是上帝,具有最高的智慧。上帝是单子的创造者,是一切单子所追求的目的,是永恒的真理的源泉。莱布尼茨根据单子的“知觉”和“欲求”以及相互之间的等级,提出了“连续性原则”。

3.连续性原则

从“单子的单子”上帝到最低级的单子,其间存在着无限多的等级。这些等级之间,没有分离的间隔,因而整体是连续的。由于单子等级上的连续性,因而单子的表象清晰程度也是连续的。因此,无数的单子在共时性中,体现出一种连续性。

另外,单子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每个单子从一种知觉到另一种知觉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所以他说:从我们本身开始到最低级的动物,所有单子都是不可分的点,全部单子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之间的困难,因此每个单子在历时性中也表现出一种连续性。

然而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上述的哲学图景只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结构,然而每个单子都是自因的自动机,而且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相互的物理影响,所以任何单子的发展变化都有可能破坏整个宇宙的连续整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的和谐”理论。

4.预定的和谐

“连续性原则”只能说明在静态条件下宇宙的连续性,而无法解释单子的动态的变化和发展。那么在动态的情况下,宇宙的这个单子的无限等级序列是如何协调一致呢?莱布尼茨的回答是,因为宇宙万物有宇宙“预定的和谐”。

上帝在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一切单子的全部发展情况。他在安排好了每个单子各自独立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使其余的单子各自作相应的变化发展,因而全部单子的变化发展就自然而然的和谐一致,始终保持着整体的连续性。莱布尼茨曾经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预定的和谐”学说,他把整个宇宙比喻成一只无比庞大的交响乐队,每件乐器各自按照预先谱写的乐谱演奏不同的旋律,而整个乐队所演奏出来的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莱布尼茨说,上帝一旦安排好了自然的规律,便不用随时插手。“上帝对于精神,不仅是发明家和机器,而且是君主和臣民,父亲与子女的关系。”[5]莱布尼茨不仅用“预定的和谐”说明无限多的单子所组成的整个宇宙的和谐一致,而且以此来解决笛卡尔遗留下来的身心关系问题。他在反驳笛卡尔主义的身心交感论和身心机缘论的时候说,如果身心是两个彼此协调一致的钟,那么,两者之间不可能因为相互影响而一致;也不会因一个监护人的不时调拨而一致;而这的一致是因为上帝从一开始以“十分精细、十分规范的方式、以十足的精确性”使每个单子保持一致。

当莱布尼茨的哲学登上历史舞台时,17世纪盛行的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已露出了端倪,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短长也逐渐明朗化。他曾在《神正论》中把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归结为两大“迷宫”:一个是关于自由与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问题;另一个是在于连续性和间断性和看起来是他的要素不可分的点之间的争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大难题或直接或间接的都与机械论的局限有密切关系。

单子论是莱布尼茨针对机械唯物论的物质实体观而提出的一种关于实体的学说。从以上莱布尼茨对单子的有关描述可见,莱布尼茨把精神性的单子说成时世界万物的实体,认为物质事物由精神的单子所派生,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是对封建神学的妥协和效劳。列宁在揭露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的唯心主义实质时写道:“我的自由的转达:单子=特种的灵魂。莱布尼茨=唯心主义者。而物质是灵魂的异在或是一种用世俗的、肉体的联系把单子粘在一起的浆糊。”[6]

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实体能动性的思想。当时机械论者都把实体或物体运动割裂开来,认为实体或物体本身是僵死不动,他的运动只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莱布尼茨克服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在实体的概念上增添了活动的原则,从而提出了实体能动性的重要思想。按他的说法,单子的知觉不断变化和转化,就表现了单子自身的能动性。他进一步肯定,由单子聚集而成的物质事物也有能动性。因此“实体是不能光就它的没有任何能动性的赤裸裸的本质设想的。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7]对莱布尼茨的这一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列宁指出:“莱布尼茨的通过神学而接近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并且是普遍性、绝对性)联系的原则。”[8]

其次,与此相联系,莱布尼茨提出了世界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法思想。在他看来,由于单子有知觉,因此它能够表象其它单子以至整个宇宙,每个单子都是宇宙的一面活的镜子。因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在当时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这种关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关于个别中包含着普遍的辩证法是十分可贵的。

第三,莱布尼茨肯定事物具有质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它提出:“在自然界中,绝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在其中不可能找出一种内在的差异或基于一种固有特质的差别。”各种事物之所以存在质的差异性,是由于构成他们的单子本身具有不同的知觉程度。在莱布尼茨关于不同的单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觉能力,以及同一单子内部知觉不断发生变化的论述中,包含着事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符合辩证发展观的思想因素。

(二)莱布尼茨的唯理主义的认识论

一般说来,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他的单子论基础之上的,以单子论为前提,或者说他的认识论思想是单子论的组成部分,即关于人的心灵这种单子如何表象或知觉宇宙万物的学说。莱布尼茨明确指出:“我一向是并且现在仍然是赞成笛卡尔先生所曾主张的对于上帝的观念……,我甚至认为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它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予它的!”[9]这就决定了莱布尼茨认识论的先验论的基本倾向。

1.莱布尼茨对经验论的批判

莱布尼茨在谈到感觉到的作用时指出了感觉经验论的局限和经验论的缺点。他指出,感觉经验论只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不能认识普遍必然性;经验论者只注重个别经验,不知道普遍必然规律,当情况已经改变了的时候,仍然固守老的经验。这样就容易犯错误,如同禽兽容易上圈套落入陷阱一样。他写道:“禽兽的联想纯粹和单纯经验主义者的联想一样;他们以为凡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以后在一种使他们觉得相似的场合下也还会发生,而不能判断同样的理由是否依然有效。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获禽兽,单纯的经验主义者之所以容易犯错误,便是这个缘故。[10]这个批判显然是有其合理内容的。但是他自己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把人的感觉经验同动物的感觉等同起来而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是来自于理性自身,断言“心灵原来就包含着一些学说的概念和原则。”表现了唯理论的认识论的观点。

2.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论

莱布尼茨按照唯理论的观点,提倡“合乎理性的哲学”,反对“狂热哲学”和“野蛮哲学”,抛弃“隐秘的质或能力”之类的经院哲学的虚构。这表明他的唯理论具有反经院哲学的色彩。但是他的唯理论既然抹杀了经验感觉,因而在认识来源问题上必然陷入天赋观念论。他说;“上帝的理智乃是永恒真理的所在地。”这显然是在重复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

在《人类理智新论》中,莱布尼茨针对洛克的观点逐章逐节的进行了辩驳。不过,莱布尼茨同洛克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人心是否为一块白板,有没有天赋观念这个重大问题上。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观念都来源于经验。对此,莱布尼茨问道;难道我们的心灵就这样空虚,除了外来的影响,它就什么都没有?况且,我们又到哪里去找本身毫无变异的白板呢?莱布尼茨主张“心灵原来就包含着一些学说的概念和原则,外界的对象只是靠机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11]

另一方面,莱布尼茨对天赋观念也做了一番修订工作,他实际发挥了“天赋能力潜存说”。他说:那些一般性原则和观念是“作为倾向、禀性、习性或自然的潜在的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在这个意义上,他把人的心灵比喻成为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每一块大理石的花纹不同就决定了他所雕刻成的人物像的不同,虽然人物的形象不是现成就镶嵌于其中的,但可以说是潜在的,经过人们的加工、雕琢,使那些纹路清晰的呈现出来。人的天赋能力与人的心灵是相互伴随和适应的,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而已。所以,在莱布尼茨看来,感觉经验是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理性的法则虽然是天赋的,但是如果没有感觉的暗示、诱发和确认,心灵中潜在的天赋原则就不可能显现出来,变成清晰的观念,这说明,在莱布尼茨唯理主义的认识论中包含着经验论的合理因素。

3.莱布尼茨的“两种真理”

在真理问题上,莱布尼茨认为,存在着两种真理,一种是“推理的真理”,即从天赋观念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的真理性知识,如纯粹数学和逻辑学中的公理、共设;一种是“事实的真理”,即从经验到的偶然事物出发,通过归纳推理获得的真理性知识,如经验科学中的一些命题。他指出:“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莱布尼茨还认为,事实的真理虽然是偶然的,但他毕竟有着充足的理由,因此也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确实性。

两种真理的学说表明莱布尼茨没有完全否认由感觉经验获得的知识的可靠性,但也反映出他毕竟不懂得普遍性和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他把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数学原理和逻辑规则看成完全是先验的东西,看不到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把握最终是离不开以偶然的、特殊的事物为对象的感性认识活动。

总之,莱布尼茨试图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事实真理和推理真理结合起来,从而表现了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倾向。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论的修正,对洛克白板说的批判,特别是对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派各自的缺陷,这对促进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莱布尼茨哲学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哲学影响

综上可见,我们不难看出莱布尼茨的一生不仅在哲学方面,而且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中都做出过宝贵的贡献,促进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多年以来,由于受“唯心主义在历史上起不到积极作用”的框框的束缚,人们过多的强调了他哲学中妥协保守的方面,很少注意阐述他哲学中进步的方面,对此应该加以纠正,实事求是的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一部分主要是探究他哲学中积极地成果,肯定他在哲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一)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1.莱布尼茨哲学思想是德国资产阶级的理论表现

莱布尼茨是十七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他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表现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又通过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了对神学经院哲学以及国家分裂的不满态度。莱布尼茨一方面公开承认上帝的存在,肯定上帝是万能的,是至高无上的。另一方面又披着宗教神秘的外衣,反对宗教。莱布尼茨是不满经院哲学的,他主张用理性代替信仰,用智慧限制上帝的万能。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有封建制度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其实也是资产阶级进步的要求和表现。莱布尼茨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反对封建专制的,赞成开明的君主制。莱布尼茨在政治上的进步对康德、黑格尔也有直接的影响,对此我们应该肯定。

2.莱布尼茨哲学思想是德国古典辩证法的先驱

莱布尼茨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的单子论自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但是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莱布尼茨的实体能动思想,连续性思想,发展的思想,以及关于同一性和差别性的辩证法思想,引起了黑格尔的高度重视,并把它吸引到自己的哲学思想中。费尔巴哈也曾指出:莱布尼茨的哲学主要特点就是承认差别。因此我们可以说,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通过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对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直接的深刻的影响,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先驱,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是其直接来源之一。因此他的辩证法思想是我们研究辩证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二)莱布尼茨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影响

莱布尼茨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在对近代西方哲学产生影响的同时,对现代西方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莱布尼茨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

梯利曾这样描述过莱布尼茨的深远影响:继德国莱布尼茨哲学之后的是同雷德的苏格兰派哲学相仿的常识哲学。莱布尼茨是试图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个近代伟大的德国思想家,但是几乎他所有的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和法文写的发表于各个刊物的书信和文章。哈雷大学教授克里斯钦·沃尔夫用德语和拉丁文写了各科教科书,这种教科书为德国大学所采用,经历了许多年;他还创造了迄今仍在使用的德文哲学术语。他虽然缺乏创造性,实际上削弱了莱布尼茨的哲学,但是他推动了德国哲学研究,对启蒙思潮做出了贡献。

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追随者当中有耳芬格尔、德国美学创始人鲍姆加登和早期的康德。沃尔夫的哲学发展成为折衷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为康德的 《纯粹的理性批判》铺平了道路。莱布尼茨的光辉辩证法思想,也对后世哲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例如他在提出的事物具有力因而能动的思想、实体本性不只是广延等量的规定性而是质的多样性等辩证法思想,就被以狄德罗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吸收借鉴。

因此我们可以说,莱布尼茨的深刻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不仅通过狄德罗等人对18世纪法国哲学产生影响,同时也通过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对德国古典哲学也有直接深刻的影响。

2.莱布尼茨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有两大思潮:一是哲学人本主义思潮;一是分析哲学—科学哲学思潮。莱布尼茨哲学对这两大思潮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就分析哲学—科学哲学思潮而言,莱布尼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和数理逻辑学家罗素实现的。罗素是一位莱布尼茨的研究者,他正是在研究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原则”和“矛盾原则”,并把这两个原则作为他的“哲学基础”,从而构造了逻辑与数学的联系,建立了分析哲学或“逻辑原子主义”,也确立了逻辑与数学的联系,建构了数理逻辑。

在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方面,莱布尼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叔本华实现的。叔本华也是通过研究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原则走上哲学道路的。一方面,叔本华继承了沃尔夫、康德、黑格尔等人关于莱布尼茨的研究成果,强调充足理由的“根”在知觉中,着重强调了充足理由原则具有先验性;另一方面,对于康德把充足理由原则运用于自在之物选择的做法,他表示反对,解释说明了充足理由原则具有相对性,以及适用范围的有限性。这一点,与海德格尔的做法是一致的。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解释,叔本华明确地阐明了自己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叔本华和海德格尔强调莱布尼茨充足理由原则的相对性和有限的适用范围,最主要不是针对莱布尼茨哲学,而是要批判、谴责近代哲学片面强调理性、滥用理性给人类文明造成灾难的恶劣行为。这些批判存在着合理性因素,值得我们深思!

(三)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莱布尼茨是17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而且也是对中国的文化的高度赞赏者和积极研究者。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特色的和谐伦理精华,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并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用。

莱布尼茨的和谐伦理思想以他的单子论为基础。在他看来,宇宙是单子构成的,而且每个单子具有自己的个性,并按照上帝安排好了的轨道运行,并自然地与其它一切单子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是预定的和谐。

1.莱布尼茨的和谐伦理思想对我们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自由人,社会由无数个个体所构成,因此社会的和谐首先应该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是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认识社会中的人,要想生活就必须与人接触,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生活得怎么样,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如何。因此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对待社会各阶层的态度应该是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而且任何公民在任何职业在进入权上应体现为平等,不加以知识、技能以外的限制,每个人的生存状况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因为特定的身份地位,这才是社会和谐的外在标志。因此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树立平等、自由、博爱、积极进取的精神。每个人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同时,社会应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2.莱布尼茨的和谐伦理思想对我们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借鉴意义。

个人的发展是通过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实现的,涉及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他对社会做出贡献,社会才会给予个人尊重和满足。因此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并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社会要完善规章和制度,使其更加符合人性,促进个性的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个人,则要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不断适应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求得二者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3.莱布尼茨的和谐伦理思想对我们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借鉴意义。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不断的索取物质生活资料,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然后才能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便是在向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应该十分谨慎。在莱布尼茨的观点中,自然与社会和谐的根本目标在于以完全自然的方式,促进自然界的存在尽可能的完美。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人民创造一个人人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

注 释:

① 全增瑕.《西方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580.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483.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483-484.

④ 《单子论》,莱布尼茨.

⑤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491.

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翻译研究教研组.《费尔巴哈〈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38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427.

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519.

⑧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翻译研究教研组.《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427.

⑨[德]莱布尼茨 著,陈修斋 译.《人类理智新论》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36.

⑩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503.

輥輯訛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493.

[1]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序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2]全增瑕.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李志逵.欧洲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梯 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罗 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王树仁,余丽嫦.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8]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2.

[9]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李武林.西方哲学范畴简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11]张世英.德国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2]李 慧.论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论”在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安阳师范学院院报[J].2003(3).

[13]王丽霞.和谐社会之哲学思想.社会科学论坛[J].2007(4).

猜你喜欢

莱布尼茨单子哲学
莱布尼茨与微积分
菱的哲学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铭泽
莱布尼茨“信仰与理性一致性”学说的思想基础及其认识论意义
蘑菇点点菌菇村
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身心二元难题的产生与发展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