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析择校热点问题 探索有效解决途径

2012-08-15苏兆斌李天鹰

关键词:校际教育资源优质

苏兆斌,李天鹰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择校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择校大军源源不断,再加上市场机制的推波助澜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影响,潜藏在择校现象中的公平、效率、自由等问题日益彰显。对择校和教育公平问题争论的实质,是学者想试图探寻一种理想的基础教育状态。[1]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以现实状况为基础做全面深入的探讨,以规范择校行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择校现象透视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总体不足,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经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致使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存在一种普遍性的漫延趋势。择校方式也存在多样化,但主要有三种方式:以分择校、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一些家长为了让子女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主动放弃国家免费提供的学区内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动用各种关系选择一些老牌知名的初中学校。除了一些老牌知名的学校外,一些刚成立的寄宿学校面向全省乃至全国招聘大批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优秀教师的加入,使这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中考成绩迅速提高。又因这些学校大多地处市中心,交通方便,很多家长也愿意让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而一些学校因地理位置偏远,很多教师不愿一直留在那里工作,想尽各种办法调往市中心的学校任教,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安心工作,而寄宿制初中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由于寄宿制初中数量少,而每年小升初报名的学生又很多,学校会通过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因此,选拔上来的优秀生源进而也促进了寄宿制学校整体成绩的提高。除此之外,一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也利用各种手段争夺和吸引优秀考生前来报考,绝不放过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如有的学校通过特色教学(英语、奥数等)来吸引大量优秀的学生前来报考。

上述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国家就近入学政策,致使择校风加剧,甚至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初中阶段由于事实上存在的校际间差距,致使很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到有限的优质学校中去,而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却出现了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状况。

二、择校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校际差距诱发了家长择校行为

由于过去在国内资源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为了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曾经一度以发展重点示范学校为突破口,优先发展以带动全局。但是,事与愿违,重点学校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一些本来薄弱的学校却陷入了困境,致使校际间的差距逐渐扩大。至今,这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益增大。这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择校费、师资、生源等几个方面。除此之外,重点学校的学生还可以享受许多优惠政策,例如,比薄弱学校拥有更多的三好学生名额、特长生保送名额、允许计划外招生等一些优惠的待遇。[2]这种校际的差距诱发了家长择校的心理和行为,家长会采用各种手段把孩子送到优质学校中去。目前比较典型的是在优质学校所属学区内购买住房,通过买房和落户而达到择校的目的。一些具有优势的学校,通过考试选拔优秀学生,使本校的成绩和声誉得到进一步提高,然而一些相对薄弱的学校却无人问津,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越显贫乏。

(二)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加剧了择校现象愈演愈烈

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但基本上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大量择校生涌向为数不多的优质学校。依据考试分数来分配稀缺优质教育资源尽管有诸多缺陷,但至少还包含了个体努力的成分,这与依据家长的权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关系资本等相比,更加公平合理一些。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尚未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时,家长们只好从最现实的角度出发,为子女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也是强化家长择校动机的因素之一。望子成龙的传统价值取向成了择校现象长期存在的强大而持久的推动力。许多家长把名校的文凭当作孩子未来求职、任用、提升等享用不尽的资源,这正是导致人们追逐名校的重要原因。[3]尽管当前出现学历贬值的趋向,但是人们开始从争夺学历的竞争转向争夺名牌大学的竞争。人们不再满足于获得大学文凭,而是追求名牌大学的文凭,而名牌大学文凭的稀缺性又进而加剧了择校的态势。为了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或考上更好的大学,家长不得不考虑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择校,以期为自己的孩子从小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近乎残酷的竞争中不被淘汰。

(三)地理位置及人口流动产生择校现象

当前,由于经济开发和资源开采的需要,人员流动不断加剧,一些人不得不把家安在远离市区的地区,有些地区由于建设刚刚起步,抑或是建设多年,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家长不得不为子女选择市区的学校。此外,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出现了留守儿童、打工子弟,他们同样是国家义务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免除借读费政策的刺激下,或者实际存在的借读费、择校费低于教育成本的情况下,当地永久性居民也可能自愿充当流动人口,通过交借读费、择校费达到择校的目的。

三、择校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择校诱发教育寻租,滋生教育腐败

由于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短缺,且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异常强烈,这就导致了一些家长通过非法手段达到寻租的目的。另外,在我国,义务教育领域想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运行是行不通的。由于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且市场本身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因而也容易导致教育市场失灵。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异常激烈,家长们通常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拉关系、走后门、送礼、请客等现象司空见惯。一些掌权者也由最初的被动受贿变成了主动索取。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在择校的过程中具有垄断地位,伴随择校现象所产生的教育寻租和腐败等不法行为很难遏制。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主要机构,本应该是一方净土,然而现实存在的寻租和腐败行为,不但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而且,也使学校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择校造成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择校造成部分学校负荷过重,一些所谓的重点初中的学生人数骤增,造成校舍和师资严重不足,增加了教学和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辅导,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一些优质初中学校,班级的学生人数严重超标,有的学校班级人数高达70人之多。这种盲目扩大班额的做法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很多优质学校的教室已完全被课桌占满,课桌一直挤到了讲台,学生在教室内只有极其狭小的空间,甚至出入和转身都受到了束缚,更别提活动的空间了。同时,伴随班额的超编,课堂噪音无形中加大,教师的课堂管理难度加重,同时也影响了坐在后排学生的听课效果。在这种环境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也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据调查,教师的职业病很普遍,尤其是名校的教师由于常年繁忙劳碌,积劳成疾,带病工作,甚至有病抽不出时间进行及时治疗而导致病情恶化。相反,一些薄弱学校生源严重不足,造成教育资源闲置浪费,也致使薄弱学校招生质量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

(三)择校增加家庭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撇开择校费不谈,家长为了孩子能够选择到理想的学校就读,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寻找各种补习班,很多奥数班、英语班往往人满为患。因为在升初中的择校考试中,数学通常很少考基础知识,大多都是奥数知识,如果不补课学生根本不会。同样,英语考试很多阅读理解的内容都大大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范围,甚至生词连篇,很多家长迫于无奈不得不为孩子补课。补课不但增加了学生自身的负担,而且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家长和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尤其在每年特定时期,一些升初中的学生开始集体出现赶考热,少则报考一两所学校,多则报考四五所学校,家长东奔西走,为孩子择校不惜一切代价。对于家境一般,没有社会关系的家庭,如果通过择校考试,孩子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只能倾其所有,花费高额的择校费来择校,有的甚至为此债台高筑。有专家认为,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离家出走乃至自杀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导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令人堪忧,存在一定程度的睡眠不足,这对于正在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四、择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健全补偿机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以保证他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体而言,应该逐步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要进一步推进“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资助学;保障农民工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避免留守儿童失学、辍学问题的发生;保障女童和残疾儿童、智障及学习困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4];实行教育券制度,促进教育的市场化,并能给群众提供有效监督的机会。可以根据弱势群体和薄弱学校的实际状况,对其适当增加教育券的发放数量;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通过法律形式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援助工作;一些地区可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的数量,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统筹好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尤其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帮扶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

(二)改革户籍制度和学籍制度

随着社会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强,择校的合理性逐渐为社会所接受。我国原有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例如,通过地理位置和户口确定学生就近入学范围,限制了人们的自由选择权。同时,由于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各级地方财政承担,义务教育资源按户籍分配,导致了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公平地享受就近入学政策。此外,国家允许个人可通过购买住房获得某一地区的户籍,这就为富人选择学校提供了方便,对于弱势群体则是一种隐性的歧视。所以,应该打破户籍的限制,不应再以辖区户籍人口的适龄儿童数量为基准来划拨义务教育经费,而应以实际在校学生的人数为基准划拨义务教育经费,真正取消户籍的限制。同时,还应改革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学籍互联网管理系统,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学生学籍档案网上管理,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电子学籍卡,以此作为学生实际教育状况的真实记录。这样在学生转学时,就不必办理繁琐的手续,而是通过网上的专用系统,方便快捷地实现人员调转管理。

(三)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完善人员使用和管理制度

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才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政府的支持和帮扶下,薄弱学校也应积极探索,依靠自身优势或开发自身潜力办出特色;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应给予薄弱学校适度的倾斜;同时优质学校也应上缴一部分择校费作为教育基金,用于薄弱学校的改造。通过几方面的努力,以此来促进校际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在人员使用和管理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要制定有利于教师流动和校际优化组合的政策和制度,从而实现教师工作轮换制度化。在人事制度上,还应给予配套的优惠政策,建立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从而有效防止优秀教师流失,对于吸引优秀人才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积极引进骨干教师和返聘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离退休教师,一同带动年轻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还要加大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对口支援力度,这对促进薄弱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也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四)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选择机构

在准市场机制逐步介入我国教育领域时,应该打破政府作为唯一教育提供者和管理者的模式,实现办学模式多元化,通过举办特色教育和民办教育增加民众可选择的范围。同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选择民办教育的家长可通过教育券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助金额至少与义务教育免费的那部分数额相当。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多种办学模式并存、多种升学方式并存,是满足因个体差异、校际差异而存在的受教育者不同教育需求的基本趋向。[5]对于私立学校,国家应出台一定的制约机制。此外,对于那些运营困难的私立学校,国家还应要有一定的帮扶措施和鼓励政策。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相关法律政策的引导,使其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促进民办教育的顺利发展。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择校问题是当前倍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目前,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改造薄弱学校,发展民办和特色教育,优化师资队伍,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制度,才能转变应试教育的模式。相信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严格执行及全方位的合作下,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一定会不断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一定会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1] 李喜燕,封红梅.“回应现实”的教育公平观——以基础教育择校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2] 孟令熙.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合理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9).

[3] 周大平.治理择校乱收费的一种思路[J].瞭望新周刊,2005(2).

[4] 周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J].求是,2006(23).

[5] 上官木子.择校热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市场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3(9).

猜你喜欢

校际教育资源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