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2-08-15疏仁华王跃飞
疏仁华 王跃飞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疏仁华 王跃飞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皖江城市带有着丰富的遗址、山水、宗教、工商、名士、戏曲等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国家中部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推动,皖江城市带的旅游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和发展机遇;在宏观政策层面实施统筹发展、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资源作为经济的发展要素,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源头。皖江城市带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实现该地区经济绿色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将旅游业作为“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大力推进皖江旅游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因此,发展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不仅能够促进皖江区域经济的增长和转型,也是加速安徽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
一、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资源的综合考察
皖江城市带涵盖合肥(包括巢湖市)、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国土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0多处;国家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2处;还有众多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几十处。境内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各种遗址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工商文化、名士文化、戏曲文化交相辉映,旅游文化资源异常丰富。
1.遗址文化资源
远在旧石器时代,皖江区域就有猿人活动的遗迹,目前境内发现的有和县猿人遗址、巢湖银山猿人遗址、宣城的水阳江旧石器遗址等。在新石器时代,皖江区域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更多。有潜山薛家岗遗址、安庆墩头遗址、望江汪洋庙遗址、宿松黄鳝嘴遗址、潜山天宁寨遗址、繁昌“人字洞”遗址、含山凌家滩遗址、含山大城敦遗址、宣城孙埠遗址等等。尤其是薛家岗遗址,发掘房基、灰坑及墓葬1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2000多件,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种类异常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研究长江中下流地区原始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被中国考古学界命名为“薛家岗文化”。自秦以后,皖江区域的文化从未中断,各种村落遗址、古矿冶遗址、寺观庵堂、楼台亭阁、摩崖石刻、文庙书院等文化遗存遍布皖江两岸。这些文化遗址为皖江城市带开发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山水文化资源
皖江城市带物华天宝,山水秀丽。有中国十大名山之一的天柱山、四大佛教名山的九华山、中国禅宗第一山的禅宗胜地司空山、中国海拔最高妈祖庙所在地小孤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龙山、妙道山、浮山、石莲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大型水库花亭湖等等。还有合肥的三河古镇、大蜀山森林公园、“庐阳第一名山”紫蓬山;被誉为江南奇观的铜陵天井湖;有“长江三大名矶之首”的马鞍山采石矶。滁州的琅玡山景致优美,醉翁亭名列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宣城的敬亭山为誉为“江南诗山”,广德太极洞被称为“天下四绝”,泾县的桃花潭名扬四海;芜湖的马仁奇峰山峦叠翠,丫山花海石林巧夺天工。这些数不胜数的山水景观与文化景观融为一体,成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亮丽风景。
3.宗教文化资源
皖江城市带为宗教繁盛之区,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久远,佛教、道教等分布广泛。目前现存的寺观众多,如枞阳的华严寺、潜山的三祖寺、滁州的琅玡寺、庐江的冶父寺、太湖的海会寺、含山的褒禅寺、安庆的迎江寺、巢湖姥山的圣妃神宫和紫薇观、含山的三元观、芜湖的青华观和广济寺等等。在诸多的宗教文化中,以天柱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和以九华山为中心的地藏文化最为突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柱山包括司空山便是禅宗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璨的道场。到唐中期,玄宗始敕法师本净在圣地营建“无相禅寺”,筑下院9庵4寺,僧房5048间,僧尼7000人。自此,香客云集,名播中外,天柱山禅宗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九华山成为地藏道场已有1200余年。唐朝开元年间,金乔觉以真人真事应化九华山之后,地藏信仰开始兴盛。到宋元时期,香火日趋兴旺,文人显宦纷至沓来,寺庙不断增多。到明清时,寺庙林立,僧伽云集,最多时寺庙达150多座,僧尼达三四千人。建国后,九华山寺庙、名胜古迹和佛教文物得以保护,全山现存寺庙90余座,其中国家级寺庙9座,省级重点寺庙30座,[1]九华山如今已成为佛教圣地和中外旅游的著名景区。
4.工商文化资源
在皖江诸多城市中,工商文化比较突出、彰显特色的为安庆、芜湖、铜陵、马鞍山四市。安庆、芜湖的商业文化与铜陵、马鞍山的工业文化相互映衬,构成了沿江充满活力的工商文化。安庆,自古以来便是商埠之都,安徽省会驻地达177年之久,商业发达,市场繁荣,尤其是近代的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更加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200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芜湖作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自古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南唐时已是“楼台森列”、“烟火万家”的江南重镇。明代被辟为商埠,“百物翔集,市声若潮”。明清间的徽商将“贾而好儒”的商业精神带至芜湖,加速了芜湖商业的繁华。1876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李鸿章奏请朝廷将七浩口米市移至芜湖,米市商业的繁荣,使其成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很快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十里长街”彰显了其浓厚的商业特色。解放以后,芜湖的商业文化继续传承,孕育出象“傻子瓜子”这样全国知名的企业。改革开放以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安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的落户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安徽改革开放的前沿。铜陵和马鞍山素有“铜墙铁壁”之称,丰富的工业资源孕育了独具一格的工业文化。铜陵被誉为“中国古铜都”,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有着三千余年的青铜采冶史。西汉时期,中央王朝便在此设立“铜官监”。唐宋时期,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文学大家注目铜陵,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佳作。作为长江流域人类文明史的重要见证,铜陵的青铜文化在中国冶金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马鞍山是中国十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工业文明生态的名胜古迹就有100多处。加上秀丽的自然景观和“诗仙”李白的游历故迹,使其成为中国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安徽省五大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5.名士文化资源
皖江城市带地灵人杰,人文荟萃,流风遗韵、故居旧宅、墓茔陵园遍及各地。合肥为“三国之地,包拯故乡”,也是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刘铭传、李鸿章、段祺瑞的诞生之地,现存的遗迹有教弩台、明教寺、逍遥津、包公祠、李府等。宣城是明代大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梅文鼎的诞生之地,敬亭双塔石刻留有苏东坡的真迹。泾县为“中国宣纸之乡”,有新四军旧址和已建立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铜陵和马鞍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游历之地,所留下的足迹成为后来文人墨客的仰慕之地。凤阳是明朝朱元璋的出生地,所遗存的中都城和皇陵气势雄浑。六安处在大别山区,有许多志士仁人在此居留,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名人辈出,人文蔚起。除左光斗、方以智、钱澄之、孙克咸、周农父、吴次尾等一代先贤外,还有创造了明清时期独特的桐城派文风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文人。尤其到近现代,皖江系代表人物更是层出不穷,陈独秀、尹宽、章伯钧等抱着对民主的诉求,掀起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次次政治与文化运动。教育家吴汝纶、“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计算机之父”严云桂、“将军外交家”黄镇、佛教领袖与佛学大师赵朴初、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风英、美学家朱光潜、文学家张恨水等等都曾经生活在这片沃土上。各地存留的摩崖石刻、庭堂宅第历史遗迹众多,名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6.艺术文化资源
皖江城市带地处“吴头楚尾”,文化交流异常频繁,艺术文化星光灿烂。在戏剧上,傩戏、青阳腔、岳西高腔、徽剧、京剧、黄梅戏等名目繁多,独具特色。池州被誉为“中国傩戏之乡”[2],安庆是徽剧和黄梅戏的发祥地。傩戏和黄梅戏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工艺美术上,铜陵的青铜铸造和芜湖的铁画工艺均体现较高的艺术造诣。尤其是铜陵的青铜器铸造,“不仅铸造精美,而且品种繁多,文化内涵丰富。其文化面貌有与中原青铜文化相同的因素,又有吴越铜器所特有的南方风格,还有一些反映强烈的皖南土著文化的色彩。”[3]在绘画方面,北宋的李公麟是中国画白描笔法的创始人,被誉为宋画第一。清代画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出现了姑熟画派、桐城画派、宣城画派等一系列文化世家。在书法艺术上,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打破了传统的帖学规范,是碑派书法的集大成者,在碑学上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皖江城市带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持续发展,旅游产业渐成规模,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国家中部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推动,皖江城市带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和发展机遇。
1990年7月,为呼应上海浦东开发,安徽省委做出开发皖江的战略决定,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口号,决定“加快沿江地区经济开发、开放,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四市先行一步……进而将沿江四市连成一片。沿江其他地区要加强与四市的联合,逐步形成整体优势,发挥综合效益。”[4]这是皖江作为经济区域概念从政府层面的首次提出,这时的区域范围仅指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和滁州市的东部地区。199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并制定了《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整体战略。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推进皖江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1999年12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下发《加快皖江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倡导建设“皖江黄金水道浏览线和大旅游圈”,要求沿江8市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经济发展。2004年2月,“3+1旅游合作协议”(江浙沪+安徽)正式签署,标志着安徽开始跨入长三角旅游圈。以此为契机,安徽将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构筑三大旅游板块和四条旅游主线,其中,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山为依托的两小时高速路程为半径的“巢湖国家级旅游区”和“沿江一线”的都市旅游和商务旅游被列入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5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率先在长三角地区编制区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定位长三角将成为大中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泛亚太地区的活力心脏。同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的决策,进一步明确我省今后的战略发展方向。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门户”,要“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同年,在中共安徽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郭金龙再次提出皖江地区要率先融入长三角。要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动皖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泛长三角”的概念和“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问题;之后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7月底由苏浙沪相关方面主办的首届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安徽被正式邀请参加。尽管“泛长三角”范围虽未最后确定,理论界提出的“1+3”模式(即以上海为龙头,把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全部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和“3+2”模式(即在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基础上,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徽、江西也纳入泛长三角经济区)仍在讨论之中,但安徽在长三角中占有一席之地基本达成共识。长三角“组团式”的发展和空间整合的优化能力催促着皖江城市带经济的转型和提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产业转型、生产要素互动以及政府战略层面的必然要求。
2010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皖江的区域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此时的皖江作为区域经济概念,在原来“皖江经济带”八市的基础上,吸纳了合肥、滁州东部的其它地区及六安的部分地区。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力推进皖江旅游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大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泛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重点开发建设九华山、天柱山、巢湖等山水文化旅游景观,积极开发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等城市文化旅游景观,合理开发升金湖、牯牛降等生态旅游景观,建成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5]这种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为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与发展导向。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要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上,要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6]这为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近年来的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从旅游产业的发展的整体情况看,文化旅游单一,区划分割明显,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合作与关联,各地旅游产业还处在单打独斗的局面,小而全的旅游格局未能使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形成整体合力,未能很好地提升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要想全方位地发展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必须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在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等宏观政策层面确立统筹发展、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的战略,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区域合作旅游产业统筹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皖江城市带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呈现共性的同时,又展示着不同的文化个性。“随着文化产业领域的市场竞争日渐加剧,融战略定位和战略安排于一体的科学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将日益突显。”[7]因此,合理制定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产业规划,是促进和发展该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要从整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整合小、散、弱的旅游文化景点,明确区域旅游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旅游文化产业板块,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泛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六安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旅游区、以沿江五市为纽带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宣城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区。同时,还要健全旅游区之间的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合作与信息分享机制,逐步取消旅游区之间的壁垒,优化旅游市场结构,营造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逐步实现连锁经营,促进以市场为主导、资本为纽带的旅游合作开发,共同开发和发展旅游大市场,以提升皖江城市带旅游文化产业的水平和档次,真正把皖江城市带的旅游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沿江旅游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
八百里皖江是旅游的黄金水道,沿岸具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许多景点的品位、风格、气派、强度在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安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园林城市,境内天柱山、浮山、司空山、明堂山、龙眠山、妙道山、小孤山等名山胜景,挺拔峻秀,天仙河、花亭湖、嬉子湖、菱湖、白荡湖等珠联玉串,碧波荡漾。人文资源有以禅宗为核心的佛教文化,有以桐城派为代表的古典文学,有以邓石如、李公麟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吴汝纶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徽班和黄梅戏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方以智、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张英、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陈独秀、张恨水、朱光潜、朱湘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8]池州为中国生态之城,辖区内秋蒲河、杏花村、齐山、牯牛降等景点繁多,尤其是九华山佛教旅游文化和池州傩文化闻名遐迩。铜陵被誉为中国古铜都,有着三千多年的青铜采冶历史,青铜文化独具特色。芜湖自古以来为商贾繁荣之地,商业文化浓郁。马鞍山的工业和诗歌文化厚重,采石矶历来为文人墨客游历之处,景区内景点繁多。安庆的中国黄梅戏艺术节,铜陵的中国青铜文化博览会,芜湖的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马鞍山的国际吟诗节均已成为皖江文化旅游的精致名片。因此,必须优先发展沿江旅游产业,优先加强沿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沿江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沿江旅游的经营、服务等综合影响力和竞争力。
3.精品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战略
在皖江城市带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明确区域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在比较优势上寻找“亮点”,发展精品旅游,切忌“平均用力”、“跟风发展”,要实施“雁形战略”,[9]将旅游文化中那些发展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活力明显的旅游产业进行优化组合、挖掘提升,形成重点发展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在皖江城市带中,一是重点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泛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将“三国之地,包拯之乡”的教弩台、明教寺、逍遥津、包公祠、庐州府城隍庙等历史文化与合肥作为现代的城市创新文化和巢湖的山水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为一体。二是重点开发建设九华山、天柱山的宗教文化旅游,将之与安庆的古皖文化建设和池州的民俗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支持旅游产业间的跨地区合作与开发,促进皖江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三是重点开发马芜铜宜为中心的工商文化旅游,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推动旅游企业集约化经营,组建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和较强竞争力的沿江旅游文化产业集团,把沿江工商文化旅游真正打造成旅游产业的精品。
[1]黄传新等.黄山旅游经济开发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23.
[2]九华山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九华山大辞典[Z].合肥:黄山书社,2001.404-405.
[3]裘士京.江南铜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铜源的探索[M].合肥:黄山书社,2004.305.
[4]安徽省人民政府.省委关于加强沿江地区经济开发开放问题的会议纪要(摘要)[A].安徽年鉴[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438.
[5]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Z].2010.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1-10-18.
[7]康晓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7-21.
[8]方晓珍.关于皖江文化的宏观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4-67.
[9]李宪奇.“新城邦时代”区域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共赢[A].安徽省社会科学院.2010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80-83.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in Wan-stretch of Yangtze rive City Zone
Shu Ren-hua,Wang Yue-fei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Anhui 244000, China)
Culture resources,such as relics,landscapes,religions,businessmen,figures and operas,abound in Wan-stretch of Yangtze river city zone,which constitute basic foundations and premises for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With china's vigorous promotion of national strategy for central China and of culture industry,the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will face unprecedented future and opportunities.China should proactively forge ahead with the sustainable,rapid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in Wan-stretch of Yangtze river city zone in coordinated,prioritizing manner at national policy level.
Wan-stretch of Yangtze river city zone;tourism culture resource;culture industry
F127
A
1672-0547(2012)02-0052-05
2012-02-27
疏仁华(1968-),男,安徽枞阳人,铜陵学院教授、博士,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研究方向:区域历史文化;
王跃飞(1962-),男,安徽安庆人,铜陵学院科研处编审,研究方向:区域文化。
安徽省2011年软科学研究项目《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编号:11020503031),安徽省2011年度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和博士后学术科研择优资助项目,铜陵学院2011年度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