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及其对策研究

2012-08-15李礼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李礼

(方正证券,河南 长沙 410005)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产业发展选择,许多国家及地区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寄希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危机后的本国经济。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由此标志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正式在中央层面浮出水面。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主要包括技术推动说和产业外部分工拓展说(Kotelnikov,2000等)[1];(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主要是对市场自发形成、政府培育以及市场选择与政府共同扶持三种路径的比较和探讨(杜广强,2009等)[2];(3)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包括发展前景及其市场潜力、创新环境与基础条件、投入要素的供给状况等(张淦锋,2009等)[3];(4)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研究,主要有政府作用外部性理论、新兴产业保护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Bardhan,2005等)[4];(5)新兴产业技术性创新的路径研究,主要包括渐进性和突破性两种(张洪石,2005等)[5]。在以上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借鉴国际产业发展经验,梳理国内产业背景,解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由此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措施建议。

一、国际经验借鉴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地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1.政府主导型经济——以日、韩、台为例

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典型代表,它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明确制定了未来将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日本在工业化初期将纺织、食品、钢铁、电力等确定为未来的重点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又及时地确定了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电、机械等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在石油危机后,日本减少了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支持,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可以说,新旧产业的及时更新是日、韩、台湾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是一旦产业的新旧更替出现断裂,就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衰退。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的持续衰退在于产业结构升级迟缓,在传统产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之时,新兴产业培育不及时。台湾地区在2000年以后经济的衰退,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本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初始条件,及时确定未来的新兴产业,运用新兴产业替代已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方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市场主导型经济——以美国为例

纵观美国历次的经济危机,常常是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良机;而且,在危机过后,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产业带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1987年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一轮危机使美国支柱产业发生了巨大改变,钢铁、汽车、工具机、消费型电子及办公设备等令人瞩目的产业等迅速衰落;而信息技术产业、休闲娱乐业和金融服务业则成为最具有竞争实力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更替虽然是市场经济的选择,但是美国新兴支柱产业的快速崛起,同样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干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反思其过去30年“去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将重点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寻找未来的经济增长点上,酝酿着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跨产业技术革命,培育领导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上任伊始,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上升到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寄希望于美国在经历金融危机的恐慌与痛楚之后,新兴产业能够在未来五至十年成为新的经济增点。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启示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基础之上,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努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业。

虽然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从它们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措施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1)要准确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2)要大胆启用专业人才担任领导者,(3)要发挥信息技术对其他新兴产业的渗透作用,(4)要突破旧的战略思维束缚,(5)要加大科技和创新投入,(6)要扩大税收优惠,(7)要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科技计划。

二、国内产业背景

自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写入政府“十二五”规划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不断出现在各个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当中。各地在总结“十一五”期间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倒逼机制”,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潮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后危机时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更好地参与未来国内外竞争。

“十二五”开局之后,各地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各地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加大政府财政支持,鼓励帮助企业自身融资,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改革创新,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体而言,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和粮食基地,民用航空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现代农业成为东北地区战略性产业的首选。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新的能源基地和重要的煤炭、医药资源产地,西部各省尝试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上大做文章,努力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和光伏基地,加大水利资源的利用,推进煤的洁净利用,鼓励发展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中部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和文化创意基地,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整合提升新材料产业,着力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中部多省的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头地区,在技术和人才资源方面具有汇聚功能。因此,“十二五”期间东南沿海地区将突出源头创新,努力攻关核心技术,坚持发展高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集中力量扶持生物、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从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纯粹以产业创新为方式的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案例不多,目前没有一个完整和权威的产业创新定义,有的侧重于产业转型能力;有的侧重于产业竞争力,基本都是沿着“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这一路线。可见产业创新及其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发展多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突破既定已结构化的产业约束,通过培养核心竞争力和构建新产业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源泉,而技术创新的路径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产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路径。根据目前学界对于技术创新路径的总结,主要分为渐进性和突破性两种,由此导致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可归为依托传统产业型以及基于自主研发型两种。[6]

1.依托传统产业型发展路径

“渐进创新”的产生,源自经济学界广受推崇的“学习经济”理念,这一经济学说注重强调企业(和产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即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渐进性创新的过程。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地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之一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果并不明显,但它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因此,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是相互适应的、集体的、渐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网络成员通过一系列小的创新改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基于上述“渐进创新”理论,我们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非对传统产业的否定。传统产业通过新技术的改造提升,可以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更应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尤其是要以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传统大中型企业作为整个产业发展的起点,然后由一点到多个点,再到“面”形成产业集群。[7]

2.基于自主研发型发展路径

自主突破性创新是基于工程和科学原理上的突破性技术而产生的创新,此类创新往往导致产品性能主要指标发生跃迁,导致对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个产业发生变革。尽管自主突破性创新的最初提出以及后来更多地反映在诸如产品、技术层面,但其实质是采用破坏性方法和力量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和思想的一种方法。自主突破性创新是导致整个产业的技术变革的一类创新,这类创新并非经常出现,并且很难准确地预料到它出现的时间。

在产业变迁过程中,自主突破性创新导致了新兴产业的另一种发展方式——自主研发型模式,即闯出一条“自主研发创新+产学研一体化+资本市场+产业国际化”的路子。此条发展路径的要点是在政府的重点资助下,以我为主,自主研发,取得完整知识产权;产学研紧密结合,私募股权融资实现成果产业化;上市融资,打通资本通道,做大做强市场。该发展路径的优势是具有较强的产业主导权(标准制定权、产品定价权、利润独占权);劣势是周期长、风险大。适应于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因这些产业需要很强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因而自主研发和产学研一体化显得相当重要。[8]

四、我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措施建议

通过借鉴国际产业发展经验,梳理国内产业背景,解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在此笔者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如下政策建议[9]:

1.坚持产业改革导向,着力市场需求培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市场需求作为重要拉动力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各级政府务必将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正处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是应对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其次,我国需以政策扶持、价格补贴、引导消费等方式拓展市场,改变市场培育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状况。通过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培育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引导社会消费,激励企业创新。抓市场政策培育,还应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尽快启动实施一批市场培育重大示范工程,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工程首购制度,完善市场配套服务体系和新产品应用环境建设。

2.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培养、引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实施新兴产业招商引智计划。有选择地引进一批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我国产业集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配套产业项目;制定有吸引力的产业政策,来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进驻,不断提升新兴产业产品的研发水平。二是强化教育培养。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自主培养创新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加快创新团队建设,在实践中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善经营、会管理、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青年企业家。加大人才队伍需求分析,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3.完善财政税收政策,疏通企业融资渠道

各级政府应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孵企业的贷款力度;鼓励银行设立专门支持科技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分支机构;鼓励银行开展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开展科技保险业务,逐步建立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险保障机制。积极发展金融租赁,由创业者向金融租赁机构租用所需设备,缓解企业创业初期无钱购买设备的难题。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增信作用,探索建立金融科技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银行发放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担保支持;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上述业务的,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1]Kotelnikov,Vadim.Radical innovation versus incremental innovati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

[2]杜广强,许振亮.国际技术创新理论前沿与热点领域主流学术群体与代表人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l1),98-100.

[3]张淦锋.关于经济外部性的探讨[J].金融经济,2007,(4):26-28.

[4]Bardhan,I.Chao X.L.Martingale Analysis for Assets with Discontinuous Returns[J].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5,20(1):243-256.

[5]张洪石,卢显文.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辨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5):l64-166.

[6]陈洪涛.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7]钟清流.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策略[J].现代商业,2011(21),190-191.

[8]易可君.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模式及支撑体系[J].湖湘论坛,2011,(4):86-89.

[9]苏志炯.赶超型产业发展模式借鉴与我国产业创新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7,(16):332-333.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