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高职业学校德育的路径
2012-08-15张好徽王红涛
张好徽 王红涛 刘 楠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探索提高职业学校德育的路径
张好徽 王红涛 刘 楠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职业学校德育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自信心不足、逆反心理严重,学校缺乏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高、对德育活动经费投入不足等,这些也是不容忽视的。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探索了提高职业学校德育的路径。
职业学校;德育;学长制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的、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学校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引导他们成人、成才,使其顺利走向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其特点决定了德育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状况分析
(一)缺乏是非判断能力
职业学校学生都是90后的,而且较多的是独生子女。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开放的环境和网络使他们了解了各种大量信息,他们的信息来源灵通,思想活跃,会产生新思想、新观念。但是,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随大流,人云亦云,对评判事物的标准不清楚,凭义气办事,不能正确判断周围的人和事。
(二)自信心不足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父母亲的职业大多也是农民,也就是说高职生大多来自于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而且职业院校社会声望不高,认为学生是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才来到职业学校。部分学生也自认为“我是高职生,我比别人差”的自卑感,感到高职生是“低人一等”的,“学历低,能力差,就业难”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没有竞争优势,看不到好的希望和前途。
(三)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是指客体环境和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抗拒心理活动。是一个(或一部分人)对另一个人(或一部分人)传递的信息,不假思索、一概排斥的一种心理状态。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问题生”,要么成绩较差,要么考试时心理状态不佳,综合素质与同龄生相比会差一些。由于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会产生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片面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可取之处。有些逆反心理的学生,对德育十分冷淡,认为大而空、形式化,某些先进榜样,是出来作秀的,根本就不信。从而对德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你不讲我还信,你越讲我越不信。
二、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问题分析
(一)缺乏对德育重要性认识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考入进来分数并不高。学校不是很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德育教育,而是更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个直接的德育和间接德育关系问题,各个学科都包含有德育、渗透着德育。但实际上学校的德育课程只是个“课程”,部分学校对待德育就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大多数专业教师也认为德育课程占的比例过大,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课程,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在社会上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高校教育中“德育”是为首的,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应该是“知识的巨人,道德的矮子”。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个学科对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应该正确处理各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张力,虽然不是直接的或专门的德育课程承担者,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邱柏生教授和蔡志强在《素质的内涵及其综合维度》中分析了素质的综合匹配,体能、智能、思想品德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你在社会中的角色,特别重要的是思想品德。如果前两项好,最后一项——思想品德不好,那么你在社会中的可能承担的角色是不会理想的。人的思想政治品质决定着人的第一、二类素质作用的方向和程度。正如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所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生活的腐化剂。”
(二)德育工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级技工的短缺,职业学校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使得德育队伍在数量上和过去相比,显得严重不足。部分职业学校的辅导员与中小学的班主任等同,工作中认为只要学生不出事,抓好学生的学习,管理好学生的宿舍,万事大吉。职业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学历上、专业上、年龄上没有要求,一般的辅导员、班主任缺少思想理论功底。要么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采用大学那一套的简单管理,没有认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要么是年龄稍大一些的,采用管教自己孩子那一套的方法,忽视了90后学生的特点。在现实的德育工作过程中,缺乏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知识,缺乏道德教育理论的更新,往往依靠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教育,在教育中没有创新,没有时代感,以一己之便来教育和教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三)对德育活动经费投入不足
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德育工作的切实、有效开展,需要以充足的物质经费作为后备资源,这样才能保障德育这一以长久性为特征的特殊工作得以正常、持久地进行。首先,缺乏对德育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作为德育工作主体的辅导员、班主任,缺乏必要的培训和进修,对外界缺乏必要的了解,缺少理念更新,没有及时学习现代德育理论,不能与时代同步。其次,德育设施不够完善。部分职业学校没有设立心理咨询室,即使设立也只是一个摆设,应付一些检查,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即使少数学校建有部分德育场所,设施和条件也非常简陋,且缺乏更新和修理计划,应付敷衍。再次,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开展不够。大多是对实验室、实训器材的投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投入的精力和经费严重不足,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提高职业学院德育的路径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德育工作。学校加强对德育工作的投入,鼓励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德育工作,使其中一部分人走职业化道路,解决好他们的待遇问题。学校在提拔干部时,将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作为重要的参考条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辅导员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选拔学长,充当辅导员助理的职务,这不仅会调动高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而且会给低年级学生做好榜样示范,同时辅导员也减轻了部分负担。
(二)发挥“学长制”的引导作用
学长制作为一种学生自主教育管理模式,是指由学生教育管理部门选拔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学习成绩好、沟通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经过培训和指导,对新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一种管理机制。[2]
学长制是新时期职业学院,也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拓展德育途径的有益尝试。职业学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学长将自己积累的学习,生活和一些经验,传授给学弟学妹,让他们找到新的方向,树立新的目标。职业学院学生有其一定的叛逆性,由于学长和他们的年龄相仿,容易和学校行进行推心置腹的情感交流,容易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
(三)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与实践要相结合,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要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工作者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其他具体事项可以由学长进行具体组织,学长比较了解同龄人的兴趣、爱好,找到乐趣,在此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长的作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同时获得了乐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富有个性特征的高素质人才。
[1]罗波.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探索[J].长治学院学报,2006,(3).
[2]孙厚纯,管园园.学长制:提升高年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J].文教资料,2011,(8).
(责任编辑:吕 进)
G711
A
1671-752X(2012)02-0076-02
2012-01-09
张好徽(1981-),女,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新时期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研究》(编号:GGOO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