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性认同缺失对高校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的影响

2012-08-15李全喜

天中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党性选题

李全喜

(1. 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中心,北京 100876;2. 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北京 100191)

党性认同缺失对高校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的影响

李全喜1,2

(1. 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研中心,北京 100876;2. 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北京 100191)

高校科技工作者的党性认同程度与其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党性认同的缺失易使高校科技工作者科研选题偏离、科研动力匮乏、科研伦理失守、追逐科研利益、淡漠人才培养。增强高校科技工作者的党性认同是促进其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党性认同;高校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概念的解释

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离不开其对职业道德的遵守。近来,随着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70篇论文涉嫌造假”事件的曝光,人们展开了对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与职业操守的深思。沉思之余,人们认识到科技工作者学术不端问题的解决单靠外部规制是不够的。加强对科技工作者内心思想观念的变革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类似事件的再现。科技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不应缺失,否则,将对其职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本文分析涉及三个核心概念:党性认同、高校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关于党性,刘少奇在1939年就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1]94−95。本文所言的党性认同实际上就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观念的认同。关于科技工作者,学者何国祥认为“科技工作者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以相应的科技工作为职业,实际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员”[2]。在借鉴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将高校科技工作者定义为高校中从事自然科学技术活动、创造自然科学技术成果的主体。本文所言的“职业发展”,是指科技工作者实现科研目标的过程。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发展过程涉及如何设定科研选题、如何增强科研动力、如何坚守科研伦理、如何认识科研利益、如何培养科研人才等问题。

二、党性认同缺失对高校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 党性认同缺失与科研选题的偏离

科研选题是高校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的起始步骤,是其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选题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质量的高低、科研进展的快慢和科研效益的大小。因此对高校科技工作者来说,如何选择有价值的科研题目是其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科学选题需要高校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在这四个基本原则中,需要性原则排在首位,说明科研选题应该关切社会发展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突出选题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社会发展的需要说到底是人的需要,这里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能否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破解人民群众的发展困境,应该成为高校科技工作者科研选题的重要参考指标。科技工作者内心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在科研选题中就容易忽视与人民群众发展关系密切的课题的研究,而热衷于功利性选题的研究,甚至一些科技工作者明知一些科研选题会给社会公众带来危害,但为了一己私利,依然立项研究,从而失去了科研选题的科学之义。

(二) 党性认同缺失与科研动力的匮乏

持续有效的科研动力是撞击科技工作者的理论思维、提升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的重要支撑。一般来说,科研动力的来源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两个方面。与科学研究的物质动力作用相比,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的作用更为持久,它对推进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即时性行为,而是一个需要投入较大精力的继时性行为。高校科技工作者如果内心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支撑,在长时间的科学研究中就会出现“科研倦怠现象”。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精神动力形成的本源是客观存在。那么,对高校科技工作者来说,这种强大精神动力的形成来源于其对社会存在的关切。从社会发展出发,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高校科技工作者才能真正体悟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对高校科技工作者来说,缺少对人民群众的真切关怀,内心不可能产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缺失科研的精神动力。

(三) 党性认同缺失与科研伦理的失守

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其科研活动的价值负载是分不开的。在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同样受到科研伦理的考量。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是一个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四重矛盾的实践行为。这一方面说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活动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受到严格行为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说明科研伦理不仅涉及科研成果生产过程中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还涉及科研成果应用中的科技工作者与他人的伦理关系。正如世界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默顿所言:“现在,科学家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挑战,他们受到了震动,进入了敏感的自我意识状态:即对作为社会整体的一个要素并且具有相应的责任和利益的自我的意识。”[3]默顿的这一概括实际也告诉我们科研伦理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严谨求真、民主开放、理性创新等。诚实守信毫无疑问是科研伦理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工作者应该放在第一位进行考虑的伦理规约。从哲学上看,诚实守信反映的是对象型的关系范畴。科技工作者的诚实守信建立在对他人、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基础之上。如果高校科技工作者心中没有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在科研活动中便会无所顾忌,随心所欲编制科研数据、肆无忌惮地抄袭他人的文献资料。所以,科技工作者如果缺失党性认同,就要失守科研伦理,这也是当前科技工作者学术不端频频出现的深层原因。

(四) 党性认同缺失与科研利益的追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艺术、科学等活动。从事科研活动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科技工作者从科研活动中获取一定的物质奖励是使其继续科研的重要手段。但在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应该清醒认识到,科研经费应主要用于科研活动,不能随意变更用途。特别是在我国,科研经费是从国家收入中划拨出来的,而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就是说,科研经费来源于人民,科技工作者与科研经费之间实际反映着人民群众与科技工作者个人的关系。为人民服务意识的缺失,会模糊高校科技工作者对科研经费来源的认识,诱使高校科技工作者产生“科研经费到账,自己随意支配”的错误观念,进而做出挪用科研经费满足私人欲望的行为,“有些单位采用变通的暗补办法,如做假帐、假发票”[4]。同时,为人民服务观念的缺失也使一些高校科技工作者对科研利益的获取给予高度关注,往往醉心于自认为能够获利的项目研究,并把拿到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自我社会价值的标尺。此外,一些科技工作者直接把科研活动作为私人盈利的手段,对科研活动中的“商业化倾向”——这种背离科学研究初衷的不端行为默认苟同。可见,心中缺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念可能导致科技工作者个人主义的滋生。问卷调研显示,多数高校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收入水平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低于其他社会阶层,对自己的收入水平评价不高,甚至希望通过转卖科研成果或者做兼职的方式增加经济收入。本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当前首都高校科技工作者的月收入大都集中在 3000―5000元之间,超过10000元的极少。对“和该城市的人均收入相比,您的收入水平大约属于哪个水平”选项的回答,有3.2%的人选择了“最低水平”,有36.4%的选择了“中下水平”,有 48.8%的选择了“中间水平”,有 11.6%的人选择了“中上水平”,没有人选择“上等水平”。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感觉到,高校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对当前经济收入不满意,认为依靠现有的工资水平生活在北京压力很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北京房价猛涨,已经超过了多数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购买能力。因此,一些高校科技工作者当被问及“对学校出现的商业化倾向的态度”时,表示“坚决反对”的只有17人,仅占数据总额的 6.6%,选择“不太支持”的占 17.1%,选择“说不清”的占35.8%,选择“比较支持”的占32.3%,选择“非常支持”的占 8.2%。对高校科技工作者来说,增加经济收入、获取物质利益只能成为其完成科研活动的手段,不能成为其科研活动的终极目标。一旦高校科技工作者把科研利益作为科研活动的终极价值进行追求,就会给科研活动蒙上浓郁的功利主义色彩。而以功利主义为指导进行科研活动,高校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必然会偏离科研伦理的规约,失去科学求真的本性。当科技工作者的这种功利主义在其科研活动中发挥到极致时,往往造就极端个人主义,突出地表现为一些学术霸权依仗个人权威,左右学术资源的合理分配。

(五) 党性认同缺失与人才培养的淡漠

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科技工作者的职责相比,高校科技工作者肩负教书育人的职责。这就意味着高校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做好科研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教育学生成才,这是人民群众对高校教师的殷切期望。教书育人需要高校教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笔者认为这里的良心就是人民群众的期望。因此高校科技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实际承载着高校教师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胸怀服务意识、坚持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高校教师必然会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履行传道、授业、解惑之责。失去对人民群众负责信念的高校科技工作者心中缺少了对象型关系的人民群众,将导致“职责异化”。当前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异化突出表现为:第一,正常的教学实践异化为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获利行为,高校科技工作者认为上课收入太少,热衷于课外兼职。第二,原本负载“情谊逻辑”的师生关系异化为负载“利益逻辑”的雇佣关系。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成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因而把自己的求学生涯称为打工阶段,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高校科技工作者从导师蜕变为“老板”,这其中既包含着学生对教师职业本意的呼唤,同时也表述了学生对高校教师辛辣的热讽。在调研过程中,有的研究生就表达这样的心声:感觉自己读研究生几年什么都没有学到,惟一熟悉的就是为导师撰写项目申报书;有的研究生说导师根本没有时间看学生的论文,论文的评阅和指导从师生之间转向了上、下届之间的相互学习。当前,一些高校科技工作者忙于项目申请,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教书职责和育人使命都已偏废。科技工作者缺失党性认同,就无心于人才的培养。

三、增强党性认同,促进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

(一) 把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实践落到实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来源于丰富的感性材料,而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维的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才有可能指导实践。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根源于社会实践,即来源于对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了解。据悉,当前首都高校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经费保障高校教师的社会考察。这个过程原本可以使得高校科技工作者深入社会群体,了解群众心声,但是一些教师把此经费当成了个人旅游的资助,背离了此项经费的初衷,失去了社会考察的本意。因此,只有建立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考察实施制度,才能把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考察落到实处,使高校科技工作者能够真正了解群众发展的需要,进而促使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选题贴近群众、贴近社会,同时为高校科技工作者科研活动输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 做好高校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

思想观念的建构除了社会实践之外,还需要主体接受必要的教育、学习和培训。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就北京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年都会有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中宣部、教育部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北京市教工委每年抽出专项经费加强对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此外,北京的每个区都也有类似的培训机构。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心和重视。笔者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惟一主体,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高校科技工作者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专业学习来说,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相处的时间更长,因此有必要把专业课教师也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队伍,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认同。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观念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5]。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不开,因此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内容不仅内蕴了丰富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且还包括诚实守信、理论创新的科学精神。党和国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观念形态,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促使其坚守科研伦理,“帮助部分科技工作者重塑其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发展”[6]。

(四) 抓好高校非党员科技工作者的党建工作

研究表明,当前在首都高校科技队伍中,还有四分之一的人游离在组织外,缺失对组织的认同。做好这样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分子队伍的党建工作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者应该创新工作方式,由过去的“等待上门”转变为当前的“主动选苗”,“以构建公共平台、注重先进性导向、关心党员群众利益、营造和谐环境等方式作为党建工作的抓手”[7],做好新时期高校科技工作者的党建工作,不仅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高校科技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8],为高校科技工作者践行“为人民服务”理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构建,在内心深处才能激发出“为人民服务”的动力,在实践中才能做出“为人民服务”的壮举。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高校科技工作者才能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做出努力,才能使师生雇佣关系回归为真挚的师生情谊关系,从而真正肩负起高校科技工作者教书育人的职责,最终促进职业有序发展。

[1]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2] 何国祥.科技工作者的界定及内涵[J].科技导报,2008(12).

[3] 李正风.再论科学家的行为规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5).

[4] 陈洪转,等.科技工作者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经费使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1).

[5] 黄力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意义[N].光明日报,2007-01-30(9).

[6] 李全喜,赵玲.研究机构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

[7] 李玲娣,张琦.关于新时期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深层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

[8] 岳杰勇.青年知识分子入党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G316

A

1006−5261(2012)04−0068−03

2012-04-13

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招标课题(ZBKT11002)

李全喜(1981―),男,河南新乡人,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叶厚隽〕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党性选题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依托科研实践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