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2-08-15曹丹
曹 丹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高校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曹 丹
(黄淮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人才问题是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创意人才具有鲜明的素质特征,整体上看具有创新素质和复合性知识能力结构。在构建多元化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高等院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环境;要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多学科交叉的选修制度;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强化实践教学。
文化创意产业;高等院校;创意人才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相比之下,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小的朝阳产业,对我国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人均自然资源少的人口大国来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和传统产业一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政策、资金和人才是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政策、资金方面已不存在大的问题。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2009年9月我国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2010年3月,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强化了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此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郑州、长沙等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由此可见,目前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才问题。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和技能,借助高科技创造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的产业。目前,我国创意人才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衡,缺乏高端人才,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高等学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主阵地,本文拟从文化创意人才素质特征的分析入手,尝试探讨高校文化创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策略。
1 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
1.1 文化创意人才的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跨行业的范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3项内容。根据我国的行业划分标准,文化创意产业可分为4大类:一是文化艺术类,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二是创意设计类,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三是传媒类,包括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四是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每一类的文化创意产业又是由创意设计、制作管理、推介营销等产业链组成的,而不同行业及同一行业不同产业链所需要的创意人才各不相同。
英国学者Hesmondhalgh认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者包括创意人员、技术人员、创意经理、所有人及主管,其中:所有人及主管关心获利与声望;创意人员希望创作出完美的作品,以建立名望;创意经理是主管和创意人员双方的代理人或中介者;技术人员必须有效率地完成技术取向的工作。
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把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为7类,分别是创意人才(艺术家、设计师、导演等)、技术人才(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摄影师等)、经营人才(社长、团长、经理人等)、营销人才(营销总监、市场推广主管等)、通路经营人才(戏院经营者、拍卖经销商等)、管理人才(经理、总编、总监等)和研究人才(教授、研究员、咨询顾问等)。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从创意人才不同于其他人才的内在素质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他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美国社会已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创意4个主要职业群体,其中创意阶层主要是知识型劳动者,以脑力与体力、手工与信息化等现代性手段相结合,职业能力来自于个人的经验积累,也来自于个人的灵感迸发,创意阶层拥有能激发出创意灵感的设计高手和特殊专才[1]42。
综合中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给出如下的定义:文化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脑力劳动为特征,以专业和特殊技能为手段的人才,主要包括具有原创与设计能力的创意人才、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与营销人才和专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及其规律的人才。
1.2 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
与传统意义上的人才相比,文化创意人才应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鲜明的素质特征。
第一,具有创新素质。什么叫创新?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 5种情况:(1) 研究一种新产品或提高一种产品的质量;(2)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 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 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2]38―39。熊彼得对创新的定义,恰好对应了文化产业链条上创意开发、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各个环节对人才创新素质的要求。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文化创意人才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从事创造性工作,整体上看具有创新素质。
第二,具有复合性知识能力结构。创新和创意不是凭空臆造的,需要以知识的准确理解、牢固掌握、合理转化、灵活运用为基础和前提。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结果,因此,文化创意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应该具有复合性。作为创意人才,应该谙熟历史传统,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尤其是创意设计人员,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素养,就很难有好的创意;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手段,因为好的创意产品都是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即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包装后以新的形式出现,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要有现代文化企业的管理和营销知识,科学的管理和营销能提高文化产品制作的效率,打开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开阔的眼光,只有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渊博的书本知识相结合,才可能成为灵感迸发的创意者,只有了解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运作规律,我们的文化产品才能走向世界。
第三,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创意人才一般不喜欢人云亦云,不愿意受过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他们希望有一个相对宽松、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因为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他们不受干扰地从事创意活动。创意人才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有创新理想和创新需求,因此热衷于从事挑战性、创造性工作,这是他们创新的动力。
第四,团队归属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一个好的创意项目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比如任何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都有编剧、导演和演员,一部动画片的推出要有人负责策划,有人负责写脚本,有人负责制作,有人负责推介营销。文化创意企业一般是以创意项目为载体,以创意团队为核心的新型组织,而创意团队往往具有较强的松散性和临时性,项目一结束,团队就解散,有新项目时再组建新团队。有时候,创意人才感到自己在一个团队里工作不顺心,就有可能寻找新的合作团队。目前我国正处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文化创意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且在人力资源引进和管理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创意人才的流动性更为明显。
2 高校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决定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与传统人才培养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2.1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链条和创意人员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把文化创意人才由高到低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3个层级。高级创意人才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开阔的眼界,了解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供新思路,开发新产品。高级创意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中级创意人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既有人文底蕴和艺术素养,又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同时熟悉文化企业的管理和市场运作规律,能够把好的创意经过包装运作转化为企业行为,实现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中级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柱,决定着文化企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初级创意人才即设计制作人才,他们有知识,有技术,动手和实践能力比较强。设计制作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量[3]40。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对这3类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教育部门要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着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高级、中级和初级人才。这种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可以使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为明确,培养模式更具针对性。
2.2 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环境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尊重他们的个性为前提,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教学面向的是大多数学生,强求一律,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极少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在划一的要求下不得不集体趋同。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成就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自我认可等,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4]131。可见,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应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唤醒、激发他们的自主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实现自我提高和发展,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为此,高等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课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对话式教学方法的应用,逐渐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鼓励学生创造发明;抓好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各种创新创意大赛,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各种创新创意小组;扩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将娱乐与创意结合起来,打造“创意校园”。
2.3 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多学科交叉的选修制度
专业培养方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和规格,其课程体系必须科学、合理,必须能够满足学生各种知识能力培养的需求。根据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笔者认为在其课程体系中既要设置必需的文化、文学、管理、营销类基础课程以及一些技术性课程和创新性实验课程,还要开设方向模块选修课程并建立多学科交叉的选修制度,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实施个性化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2.4 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强化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从“985”高校到普通高校甚至高职高专院校,大多开设了文化创意类专业,但文化创意类企业仍然求才若渴,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无法胜任工作岗位。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及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第一,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增加实习实训的时间。例如,可推行“3+1”模式,即学生在大学前三年完成理论课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实训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深化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了解。为此,高等院校必须强化合作发展联盟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
第二,实行订单式培养。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高校根据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类型及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而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征求业界专家的意见。
第三,高校可以把企业的项目引进校园,由业界专家和高校师生共同负责项目的研发,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比如,黄淮学院与河南天乐动漫公司签订协议,公司的技术人员进驻校园与学校师生组成动画片研发制作团队,并与教师一起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文化创意类专业一般都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还要了解文化产业的现状,熟悉文化企业的生产流程,说到底,必须是“双师型”教师。目前高校文化创意类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企业的生产实际。把企业的项目引进校园,从而加强师生与业界技术人员的合作交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也有利于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人才应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鲜明的素质特征,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只有深入了解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特征,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人才的成长规律,才能科学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造就出一批批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人才,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1] 陈国营,许琼.文化创意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海淀区为例[J].消费导刊,2008(11).
[2] 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华正伟.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C961
A
1006-5261(2012)02-0128-03
2012-03-14
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一般招标课题(2011B445)
曹丹(1963―),男,河南遂平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