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基础教育:高师院校教师复合型素质的转型取向
2012-08-15邓凡茂齐永芹
邓凡茂,齐永芹
(1.安徽师范大学 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蚌埠 233000)
面向新基础教育:高师院校教师复合型素质的转型取向
邓凡茂1,齐永芹2
(1.安徽师范大学 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蚌埠 233000)
新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教师的素质还不能充分满足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主要反映在育人意识不足、服务意识淡薄等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符合新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人才。
新基础教育改革;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复合型素质;转型取向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其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师的综合素质等都会对培养的人才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高师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首先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 新基础教育语境中高师院校教师复合型素质的内涵与表现
“素质”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生理学、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点尤为重要。他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1]。广义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心理和生理等方面,是指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的水平。从属性上分析,狭义的素质概念主要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广义的素质概念则包含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教师素质中的“素质”一词通常是指它的广义概念。
1.1 高校教师复合型素质的内涵
从系统思想的角度看,高校教师的复合型素质结构主要包括:(1) 认知系统——背景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知识等;(2) 情感系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等;(3) 操作系统——知识结构的改造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适应与交往能力、职业道德的践行能力等[2];(4) 保障系统——健康的体魄。在这个复合型素质结构中,比较受关注的是认知系统和保障系统,但最能体现高师院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却是情感系统和操作系统,它们不仅是评价高师院校教师素质状况的重要尺度,更是高师院校教师复合型素质结构重构的重要内容。
1.2 高师院校教师复合型素质的表现
我们认为,高师院校教师复合型素质结构在于上述4个方面,但在新基础教育语境中它又有自身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特殊表现形式往往是上述 4个方面结构因素的综合体现,可概括如下:
(1) 理解沟通能力。面对新基础教育改革,高师院校教师首先应具有较强的理解沟通能力,即能与同事或同行进行良好的业务交流,善于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沟通能力,以便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
(2) 信息处理能力。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信息化社会,每个社会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将面对大量的信息。从大量的信息中搜集并处理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将是每个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新基础教育改革也要求逐步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此,高师院校教师必须加强信息处理方面的训练,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服务管理能力。人们一般认为管理体现的是强势主体对弱势主体的监管、控制与调理,它体现着对话主体双方的不平等性。我们认为,新基础教育语境中教师的“管理能力”应理解为“服务管理能力”,管理与服务是相互联系的,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服务才是目的。高师院校教师的这种服务管理能力反映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服务于师范生的学业成功,服务于师范生的职业成长,服务于师范生的人格完善。
2 高师院校教师素质的现状及其成因
2.1 高师院校教师素质的现状
从新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出发,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教师的素质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
(1) 教书能力有余而育人意识不足。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要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负的优秀人才。人类所积累的经验不仅仅限于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还包括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等。思想道德品质是人才质量的核心,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做人。但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偏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想道德品质和世界观教育,更有极少数教师不但只教书不育人,而且不注重个人言行和自身修养,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 “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相当淡薄。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相当一部分教师主要进行着“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这与教师要秉持“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新理念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3) 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合规范。一些教师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个别教师职业情感淡漠,职业行为失范,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个别教师在学术上急功近利,缺乏协作精神;个别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和人格存在缺陷;个别教师自我要求不高,治学不严谨,不能为人师表。
2.2 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这其中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主要反映在:
(1) 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缺乏与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联系,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
(2) 由于运行机制的缺陷,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间缺乏有效沟通,即使高师院校的教师有进行“田野研究”的意愿,但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直接的、能进行有效沟通的平台。
(3) 受功利化思想的驱使,高师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他们看重专业领域的研究课题而淡化或敷衍教学工作,甚至不愿讲授本科生课程。当然,在当前的形势下,研究课题一方面能够为他们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是职称晋升的“硬指标”,而很多高校的职称晋升工作较少考虑教师教书和育人方面的“软指标”。
3 面向新基础教育的高师院校教师复合型素质转型举措
总体上看,目前高师院校教师的素质不能满足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高师院校教师需要进行素质转型,要从专业型转向专家型,从“研究者型”转向“多面手型”,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我们认为,要保证高师院校教师素质顺利、高效地转型,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唤醒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新意识
要实现高师院校教师素质转型,首先要唤醒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新意识。这种意识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在取向性、合理性、实践性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和关注点:(1) 新意识的取向性在于“正德厚生、以生为本”,高师院校教师必需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尊重学生、厚爱学生,以服务于学生为根本;(2) 高师院校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新思维,在付诸实践前都要经过充分的合理性论证,尤其要看其是否符合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要求,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3)高师院校教师的新思想、新观念要能经得起职业活动实践和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
3.2 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师自身的理论研修
要培养和提升高师院校教师的复合型素质,需要在师资培训和理论研修上做文章。师资培训工作需要拓宽其内容和渠道,不能仅是一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要增加服务于师范生职业成长的教师复合型素质培训;不能仅仅限于单一的职前岗位培训,要举办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在职复合型素质培训。在高师院校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的同时,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还要自觉地通过理论研修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3.3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催生科研课题。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是一片广阔的“教学实验基地”,在直面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高师院校教学活动中,必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由此会催生一些有价值的科研课题。进行教学的“田野研究”,应是高师院校进行课题研究的新方向。
另一方面,在科研活动中反思教学实践,重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有利于师范生职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教师去反思和重构,而这种反思和重构一旦同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就有可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具影响力。
新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以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为己任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直面这种要求与挑战。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必须正视新基础教育改革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尽早实现自身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型。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 姚念章.教师职业素质结构与高师课程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3):63―66.
[3] 习恒珍.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与高师教育的应对[J].教育探索,2010(2):109―111.
[4] 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2):3―7.
[5] 李培祥,孙宏霞.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素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3(9):86―88.
[6] 杨宏,张桥.高师院校教师素质优化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2):39―40.
G451.6
A
1006-5261(2012)02-0077-02
2011-10-17
邓凡茂(1976―),男,安徽蚌埠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张继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