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资源壁垒短期难以解除“双向进入”将压缩互联网市场份额
2012-08-15张鑫
特约撰稿人 | 张鑫
在现有行政框架下,政策与资源壁垒短期内很难解除,但行业壁垒的另一种解释是“画地为牢”,政策和资源优势能挡住竞争者,但反过来也让自己被拒于别人门外。
若按照人的寿命来算,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行业只是一个“80后”,而诞生于1997年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至今只是个15岁的少年。因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到来,本该欢呼雀跃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主们却失望地发现,曾经与自己合作愉快的广电与电信两系巨头们都开始各自发力跑马圈地,原本广阔的市场成了两大阵营角力的战场,而自己则正处于夹缝中。
互联网企业备感压力的同时,电信与广电则是另外一番光景。虽然中国互联网发展所依赖的骨干网络资源几乎都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但物理上的“中国互联网”一直都在“两电”巨头手中。另一方面,国家在对互联网行业的管理上也没有新建机构,只是将管理职能分解后由电信、广电及其他多部委分管。
因此,“互联网行业”在“两电”国企内部一直被称为“增值业务”,面向移动互联网部署新战略只是自身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已。并且,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电信、广电、互联网核心技术的日益趋同,三网早已经成为同一产业链上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行业纷乱折射多种资本博弈
互联网行业是资本最活跃的行业,国资、外资和社会资本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行业主导权的争夺无疑也是其背后多种资本的意志的体现。国资强大的渗透能力让互联网行业能够辐射和影响到各行各业进而影响国计民生,相对于国资,外资和其他社会资本进入行业的目的更为直接地表现为趋利,对利润的追求让其必然尽力争取更好的政策与资源环境,这就难以避免地与国资企业发生碰撞,博弈也就随之而生。
虽然目前电信和广电行业早已不是国资一统天下,但国企依然牢牢把握着行业核心资源——号码资源、频谱资源、网络资源、内容资源等,还有更为至关重要的特许经营权,这些动辄被冠以“垄断”之名的政策和资源壁垒,正是国资与其他资本博弈的焦点,它们既是国家维护自身信息安全与核心利益的手段,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他资本发展的藩篱。
理智地看,在现有行政框架下,政策与资源壁垒短期内很难解除,外资和社会资本要想要进入行业都必须接受行业管理并采取与电信或广电运营商合作的方式,如果还想争取更大的伸展空间,就只能采取合资、融资等措施加深合作层级。
“双向进入”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大
行业壁垒的另一种解释是“画地为牢”。政策和资源优势能挡住竞争者,但反过来也让自己被拒于别人门外。
多年来“三网融合”进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电信与广电的相互掣肘,本该同舟共济的兄弟只因意气之争一直无法坐上同一条船。这种竞争让两个行业间留下了大量空隙和机会,互联网企业也借由这些空隙和机会而获得了发展。然而当国家提出“双向进入”的新战略之后这种局面正在改变,今年一季度已经传出中国移动与广电总局直属的中广传播即将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如果此事能够做实,则从事互联网视频运营的网企将面临巨大压力,只要广电与电信运营商配合得当,广电口卡住内容审批,移动卡住视频流控,整个互联网视频市场的份额顿时将会被分走一大半,除了已经上市的几家龙头,中小型网企基本可以放弃这块阵地了。
互联网视频市场如此,其他内容类的市场也会如此,而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电商行业。事实上,“两电”企业不论在物流管理还是电子支付上都有着大量的贮备和实战经验——中国移动仅积分商城一项每年配送的各类产品价值就已超过10亿,而广电旗下各电视台的电视购物销售额有多大几乎没人能说清楚,这些产能只要稍加改造都能快速转入电商市场,只要国家政策不加限制,“两电”之间一旦达成谅解联起手来绝对有实力端掉电商市场一半以上份额,这还没有考虑到与其他行业国企合作可能带来的增益。
“双向进入”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对全行业影响有多大?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毫无疑问在能控制内容的广电和能够控制渠道的电信巨头完全联手前,留给网企们搭建核心竞争力的时间已经不多。最后时段到来之际,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甚至连被“招安”的资格都没有。
持续创新能力决定网企命运
说到核心竞争力就不能不提到创新能力。在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互联网以其花样繁多的新技术和商务模式优化和重组了社会资源,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技术和商务模式创新一直是互联网企业的制胜法宝。但与依靠创新起家的众多硅谷同行不同,中国互联网企业自诞生起就更多地奉行“拿来主义”,快速跟进国际热点,依靠本土化策略和用户基数就可以轻松融资然后赚得盆满钵满。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渐渐丧失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创新能力之殇”困扰中国互联网界多年,至今我们都难以拿出够分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技术或商务模式。
国内互联网企业在创新能力上乏善可陈,使得国企们在启动自己的产品创新战略时也少了很多忧虑,就在今年三月通信业“长子”中国电信启动了上海创业园项目,而中国移动几年前“互联网疯子”的言谈也更是耳熟能详,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大型国企的经营效率正在不断提高,配合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传统互联网企业势必形成冲击。
当然,受限于体制运营商的举措似乎不会在短期内奏效,但仅其象征意义依然给互联网企业敲响了警钟——再不努力创新国企真要赶上来了。所以具备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应该早作打算,安排足够的预算用于构建持续创新能力。
之所以谈持续创新,是因为虽然国家花了大力气保护知识产权,但目前也只是对科技创新有了一定程度的保护,而对商务模式创新的保护尚在探索阶段,没有太多的实际执行能力。各互联网企业技术上基本是系出同源,商务模式上往往大同小异,想靠一两项创新就站住脚跟基本上是痴心妄想,对于不能持续创新的中小网企,朝生暮死将成为常态。
“互联网”的另一个名字“万维网”更能体现其行业内的生存逻辑,一个维度就是一个特点,没有特点的企业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有特点的企业就有生存的空间。也许有人会说国企也没有特点,但其实独占资源可就是其最大的特点,仅此一点足以让人对其前景有好的预期。而对没有资源优势的企业而言,不懈的创新和努力也一样能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