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2012-08-15姜洁晶
姜洁晶
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姜洁晶
中国共产党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使马克思主义在语言风格、思维习惯等方面适合中国人民的需要;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普及,主要是建立宣传教育体系,坚持群众路线,宣传内容有所侧重,理论表述通俗化,充分利用传播媒介。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而展开。在革命战争年代,即使在斗争环境非常残酷、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党还通过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充分发挥执政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通过在全国开展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广泛的社会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共产党是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在九十多年来的历史中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在中国的具体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结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还要在语言风格、思维习惯等方面适合中国人民的需要。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中国人民需要的是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能否为中国人民指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民族复兴的道路,是决定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扎根、能否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关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后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用理论形态和观念形态武装群众,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正是由于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中国得以彰显,适应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增强了理论说服力,为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代中国仍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发展着的具体实践、符合时代要求,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增强其丰富性和时代性,有效解答中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
(二)适应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使马克思主义在语言风格、思维习惯等方面适合中国人民的需要
每一个民族都有特定的语言风格、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化的存在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国家传播和发展的前提。产生于欧洲文化背景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明显的欧洲风格,原始文本很难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为了使中国民众产生理论亲近感和文化心理上的认同,就必须用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和语言风格的形式来表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原因之一就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者在翻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把欧洲人的思维习惯、表达方式转换成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P53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形态,如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成果,都善于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表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理论形态和表现形式,贴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从而使广大人民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的程度,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以及能否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满足人民现实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渗透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成为马克思主义得以普及、党得到越来越多民众拥护的重要原因。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就要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了解群众的现实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切入点和推动力。只有了解并做到这一点,才能让群众切实感觉到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论,从而自觉地学习和拥护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注重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满足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和工人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需要。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2](P137)1934年11月《红星》报发文指出,党对长征途中所经区域的群众宣传,“必须首先从群众切身的利益开始,然后逐步进入到苏维埃基本主张的宣传,必须以最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来启发他们的斗争。不然我们的宣传鼓动就引不起群众的兴趣与注意。”[3](P135)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土地所有权问题入手,使劳苦农民得到了实惠,用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和人民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开始从内心接受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也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入手,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党中央非常重视改善民生问题,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措施,使广大人民受惠,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三、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普及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普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成功经验,建立宣传教育体系、坚持群众路线、宣传内容有所侧重、理论表述通俗化、运用多种传播媒介是极为重要的几个方面。
(一)建立宣传教育体系
建立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体系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组织性、系统化的重要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宣传机构,负责翻译马列著作、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在全国各级学校建立党团组织,废除带有国民党反动统治色彩的课程,设立了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的课程。1952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课程指示》,1953年高教部又通知各类学校一律加开马克思主义基础课136学时[4](P33)。这些改革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学校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上仍然遵循党在建国初期指定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设立了宣传机构。宣传机构的职能和专业性进一步增强,理论水平和宣传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重视宣传的通俗化。同时,马克思主义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得以巩固,相关理论课程成为学校的必修课。这些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党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一是切实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人运动讲习所、政治夜校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派遣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了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宣传。……深入千家万户,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教唱革命歌曲,排演革命戏剧,开展了大量的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人民群众从他们的行动和宣传中,理解了党的政策,看到了自己的利益,自觉地站到共产党一边同反动派作斗争”[3](P251)。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宣传工作者深入群众,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了解群众思想疑惑,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在调查研究中做宣传思想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二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宣传教育群众同群众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党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中注重启发,通过吸引群众的兴趣与注意促进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坚持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运用民主讨论、疏导说服的方法,虚心向群众学习,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民学哲学、学雷锋运动就是促进群众自我教育的典型范例,激发了群众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宣传内容有所侧重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群众由于受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所限,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虽然要求人民群众在整体上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要求和任务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需要,在不同阶段有重点地选择理论宣传的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不断调整主要宣传内容,以契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十月革命后出于解决中国出路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政治学说和革命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成为传播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理论、阶级斗争理论被广为宣传,引发了广大劳苦民众的革命热情;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主要内容;建国初期,系统地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侧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不同阶段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宣传活动,解答了人们在不同阶段下的思想疑惑。
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过程中,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需要有侧重地进行宣传,贴近群众关心的问题,能够增强针对性,激发广大群众学习理论的兴趣。所以,理论的宣传应重视回答时代问题和人民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宣传内容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有所侧重,使人民群众易于把握重点内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又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重点。
(四)理论表述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容易使人民群众在学习、理解时产生障碍,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中理论表述尽可能通俗化能够减少人们接受理论的形式障碍,让人民大众对理论产生亲近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十分注重表述的通俗化,要求宣传“必须以最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来启发他们的斗争”[3](P135)。党通过标语、布告、传 单、通 俗 读物、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和载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政策。毛泽东在谈到政治宣传在农民中的普及程度时指出:“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2](P35)1951年,党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强调,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通俗化,从而提高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5](P129)。近年来,各种理论通俗读本不断涌现,如《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画说”系列、《学哲学用哲学》等。同时,理论宣传通过影视节目、文艺演出、多媒体等,给人们以直观的感受,使人们易于接受、加深印象。
毛泽东和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毛泽东写作、讲话都非常注重理论表述的通俗化,十分擅长借用中国人熟知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掌故、成语谚语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消除了人民大众对理论的陌生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扫以往哲学著作的艰深玄奥,用通俗的笔法和日常谈话的体裁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达到了使读者易懂易学的目的,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五)充分利用传播媒介
图书、报纸、杂志等出版物是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影响范围较广,能够使先进的理论传之久远。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以及相关的通俗读物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立场,使马克思主义日益深入人心。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主要通过创办报纸杂志、发表文章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新青年》、《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使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大众哲学》教育和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知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毛泽东指出:“要充分地利用报纸。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6](P1319)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省、市、县注重编写、出版、发行各种理论读本,同时更加重视发挥报纸、杂志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宣传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理论学习热情,帮助人民群众加深理解,这就需要利用形象化的传播手段。广播、影视、多媒体等可以集影像、声音、文字、动画等为一体,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广大民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业迅速发展,党充分利用多种传媒进行理论宣传,使理论教育更加形象化和视觉化,取得了良好效果。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发挥不同传播媒介的优势,能够适应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接受方式,避免单一形式的重复造成大众的“接受疲劳”,使理论通过不同的媒介自然而然地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应。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林之达.中国共产党宣传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4]胡子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D26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410X(2012)02-0020-04
2011-06-25
姜洁晶(1980-),女,山东德州人,温州医学院社科部讲师,博士;浙江温州 325035
*本文系温州医学院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批准号QTJ10020)的前期研究成果。
何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