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屯垦戍边六十载 孜孜不倦兵团人:记种植大户张志斌的屯垦戍边情

2012-08-15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 2012年6期
关键词:团里兵团农资

□ 《中国农资》 记者 魏 塬

2000亩并不算大户

兵团农八师142团张志斌种植了2000亩左右的耕地,每年种植两季作物:4月中旬种植的棉花和10月中旬种植的冬小麦。“像我这样2000亩地的种植户在新疆算不上是种植大户,四五千亩甚至上万亩的种植户大有人在。”张志斌告诉记者。张志斌是从5年前才开始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种植的,2007年以前,张志斌在兵团棉麻公司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志斌得知农八师142团有一块荒地在找人承包,天性倔强的他就决心辞去工作自己干。

起初,142团的这块荒地只有800亩左右,属于非常严重的盐碱地,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花钱承包一片盐碱地时,张志斌透露: “兵团的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不太一样,我承包的这800亩地是不用掏钱的。”原来兵团有自己的开荒政策,只要愿意承包荒地并承担开荒责任,土地是免费使用的,使用年限30年,但是种植的作物必须是小麦和棉花,不允许种植其他作物,并且除了提供土地以外,团里不再提供任何支持。每到收获季节团里会组织专门进行采购,承包地里种出的棉花和小麦不允许在市场上交易,只能卖给团里。这就是兵团“特殊的”土地流转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志斌不断从附近的农户手中购买荒地的使用权,使得自己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刚开始盐碱地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收成,为了养地,我曾经种过一片黄豆,最后连收都没收就直接翻进地里养地了,但是这也只能是小面积的,大面积的话投入会很大,我也承担不起。”张志斌说。从2007年承包荒地开始,张志斌的地里收成一直不好,不是因为种植方法不对,而是因为土地盐碱严重。2010年,棉花价格突然飞涨,看看上涨的棉花价格,再看看自己地里零星的产量,张志斌郁闷不已。终于,2011年,张志斌的2000亩地产量基本上达到了平均水平,但是大幅下跌的棉花价格又让张志斌吃了一次“哑巴亏”,“现在地已经养得差不多了,今年的收成不会差,而且今年我打算进几台进口设备来实施机器采棉,只要今年价格不低,赚个百八十万不是问题!”张志斌自信地告诉记者。

开荒不易冷暖自知

“别看土地不要钱,但是开荒谈何容易,一般的开荒期就是5年,5年后土地就能养得差不多了,现在苦日子快到头了,好日子就快来了。”张志斌感慨地告诉记者。

在开荒初期,张志斌经历了很多磨难,因为想种地就必须要有水,新疆一年四季干旱,想找水源,只有打井。 “我地里一共打了4口井,每口井的成本差不多25万元,因为新疆实在太干旱了,一般要打到地下300多米才能有水,所以成本很高。”张志斌向记者介绍道。除了用水以外还需要电,如果想用电就必须去团里自己拉电线装变压器,从团里接来的电按照农业用电缴纳电费,比一般民用电便宜一点。因为种植面积比较大,所以不用机械种植是不可能的,张志斌5年内买了3个大马力车头用于机械化种植。 “简单地算一算,这2000亩地我已经投入300多万了,不过效果还不是很好,今年我打算再买一个进口的大马力车头,那一个就能顶上好几个车头用。”张志斌介绍道。

根据记者了解,目前张志斌种植一亩棉花的成本在1000元左右,而一亩棉花的利润在200元左右,20%左右的回报率已经比较不错了,但是在开荒前几年这个回报率是远远达不到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团里都有提供,价格普遍比自己买要高,但是如果购买团里的农资就可以赊账,等收获时再用农产品抵账,刚开始种地手头资金不足的时候只能向团里购买农资,这样成本就更高了。”张志斌告诉记者,由于新疆过于干旱,所以浇水只能用滴灌,铺设2000亩的滴灌带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除了高昂的农资、水电成本,人工成本也比较高。去年张志斌共请工人19名,每月工资在1500-1800元不等,又因为土地盐碱严重,所以前几年种出的棉花高矮不一,达不到机器采棉的要求,只能采用人工采棉,但因为目前全国范围的 “用工荒”,加之采棉时间相对集中,所以工人并不好找。 “现在采棉工人实在难找,给他们买好来回的火车票,管吃管住都很难请到人,现在这样的活很少人愿意干。”张志斌说。采棉工人的工资为2元/公斤,熟练的工人每天能采100公斤,就算第一次参与采棉的工人一天也能采40公斤以上。

在棉花的收购方面,团里的收购价格要比市场价格低很多,而且在收购棉花时有一个除杂率,也就是扣除棉花内的杂质、水分等,并且这个除杂率一般在4%-7%左右。 “团里收购价格也是根据市场价格而定的,不过要比市场价格低不少,除杂率也不一定,不过就算这样还是有利润的。”张志斌对记者说。

兵团精神一脉相承

张志斌告诉记者: “我已经是支援新疆的第三代兵团人了,从我外公那一辈起,我们就在新疆扎了根。”张志斌的外公是跟随王震将军的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来到新疆的,1949年中央军委发布了 《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粮饷问题;1950年新疆军区发布命令: “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正因如此,1958年张志斌的外公就将女儿和女婿从河北老家带到了新疆,加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光荣的行列,从那以后的将近40年时间里,从农业生产到供销社系统,张志斌的父亲也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新疆这块神秘而美丽的土地。据了解,张志斌的父亲张长生已逾古稀之年,退休前任石河子市供销社主任,对兵团事业可谓鞠躬尽瘁,对供销系统更是血浓于水。

而到了张志斌这一代,也就是第三代兵团人,他们同样为兵团的发展和新疆的繁荣在不断努力着,张志斌在家排行老三,是张家最小的孩子,两个姐姐都在兵团工作,已将近退休,而张志斌还一直辛苦耕耘着兵团的土地,所以张家三代都在为兵团这个特殊社会组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的儿子以后也会留在新疆、留在兵团,兵团精神在我们家已经实现了很好的传承,不仅是我们一家,数以万计的老兵团人都会倾尽全力来发展新疆,造福兵团的。”谈起未来,张志斌肯定地说。

以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厚重历史,根植于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伟大实践,是兵团几代人用真情和热血树立的不朽旗帜,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人为之献身的屯垦戍边千秋伟业的主流价值所在。 “我们种的是兵团的地,虽然在兵团这个特殊编制下,与口里 (指长城以内的地方)很多地方政策不一样,但是对兵团的情谊和对兵团精神的了解,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兵团事业而努力。”张志斌对记者说。临行前张志斌用自家养的土鸡做成了新疆名菜 “大盘鸡”招待记者。品尝着他亲手烹制的 “大盘鸡”,听着他朴实的话语,再端详他饱经风吹日晒的脸,记者感慨万千。在祖国的大西北,在这片异域风情与戈壁风沙共存的土地,有一群勤劳而善良的人们,他们高喊 “献完青春献子孙”的口号,为了新疆的蓬勃发展而努力着,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兵团人!

记者手记

春节期间,记者冒着零下30度左右的严寒,来到了兵团农八师142团,拜访了当地的种植户张志斌。二月的新疆冰天雪地,地里的雪已经能没过记者的膝盖,当地的种植户都在休息,等待4月春耕期的到来。张志斌告诉记者,目前地里基本没有什么活,因为土地全部都被大雪覆盖,新疆的春耕比内地普遍要晚一个月左右。对于开荒5年的艰辛,张志斌一笑了之;对于开春后的希望,张志斌充满了信心。

猜你喜欢

团里兵团农资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猫眼电影是怎么从美团里长出来的?
比翼双飞
角儿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