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
2012-08-15侯玉清
侯玉清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症,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高。随着医学发展,对重型颅脑外伤的诊断、治疗、护理和监护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已经不断下降,而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密切观察以及耐心细致认真地护理是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因素。现将我们在护理中的体会浅谈如下。
1 病情观察
1.1 意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程度、发展趋势是早期判断有无颅内血肿、脑疝的关键所在。护士应仔细观察作动态分析,及时报告给医生,以判断病情的转归。
1.2 瞳孔 瞳孔的变化对协助诊断和预后的估计有着重要的意义。瞳孔是反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对判断病情及时发现有无颅内血肿和脑疝非常重要。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瞳孔双侧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的灵敏度,眼球活动的变化。一侧瞳孔进行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且伴有呼吸深大。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提示可能发生脑疝。
1.3 四大生命体征的变化 密切观察血压、脉博、呼吸、体温的变化,在颅内血肿形成过程中可有“一高二慢”症状即血压增高、呼吸慢、脉搏慢,常提示颅内压升高,呼吸有鼾声、叹气及抽泣样呼吸提示病危。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受损;脑疝时体温变化一般不明显,体温升高则提示有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感染。
1.4 观察肢体运动的障碍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常出现偏瘫及反射消失,提示对应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部位,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肢体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寻找原因,仔细分析,及时处理。
2 加强呼吸道护理
2.1 吸痰 肺部感染是颅脑损伤晚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气道管理是防止肺部感染最有效的措施。颅脑损伤患者多有昏迷,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应及时彻底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和血液。从口腔、鼻腔或气管插管处深入气管内吸痰[1]。吸痰后听诊肺部,评价效果,观察痰的性状,若疑有呼吸道感染的可能,应留痰作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2.2 加强口腔及气管切开的护理 患者因意识障碍,脱水治疗及吞咽、咳嗽反射减弱,尤其是建立人工气道后,唾液腺及口腔黏膜易发生感染。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液棉球清洗口腔。气管切开处伤口每日换药,内套管每日消毒更换消毒2~3次,外套管用无菌盐水纱布遮盖,注意切口消毒,同时,气管切开的患者要注意持续气道湿化,并观察分泌物的情况,必要时采样作药物试验,以指导临床有效用药。
3 预防褥疮
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多伴有意识障碍,且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尤其注意压疮好发部位,可以使用充气式褥疮垫,并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尿液、汗液的刺激,床单平整、松软、透气,勤更换,并为受压部位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 预防尿路感染
颅脑损伤患者常因伤后常出现尿失禁和尿储留而留置尿管,而留置尿管易发生尿路感染。对病情需要必须留置尿管时,选择刺激性小、大小适宜的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插管时按照护理常规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充分润滑,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常规护理尿道外口;掌握早期膀胱训练时机,以利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5 加强营养支持疗法
重型颅脑损伤常因意识障碍不能正常进食,且机体处于伤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增加致残率、致死率。肠外营养(TPN)的费用高,很难能满足颅脑损伤后的能量高消耗,且易引起各种并发症。肠内营养(EN)符合生理需要,使用方法比较安全、简便、经济,费用仅为 TPN的1/10[2],且 EN对维持胃肠功能较TPN有较多的优越性,因此应首选EN。
6 加强恢复期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长期卧床和肢体功能障碍,易发生关节挛缩和肌萎缩,应加强恢复期肢体功能训练,每日按摩患肢利于血液循环,并配合康复理疗。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安慰工作,让患者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中来,以取得他们的配合,达到早期康复。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是一项复杂的护理工作,患者要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做好护患沟通工作,使患方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治疗护理原发伤、保护和恢复脑功能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健康,提高治愈率。
[1]江爱国.57例重型颅脑外伤的观察及护理.使用护理杂志,1998,14(2):72.
[2]张思源,等.临床为肠内营养.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57(112):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