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脾误诊为肾上腺肿瘤1例临床分析
2012-08-15黄永雄
黄永雄
1 病例资料
男,56岁。因B超发现左肾上腺占位14 d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查体:血压140/90 mm Hg。查血钾正常,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均正常,血皮质醇正常、24 h尿17-羟类固醇、17-酮类固醇、香草苦杏仁酸均正常。B超提示:左肾上腺占位。CT平扫+增强示:左肾上腺区有一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大小为31×33 mm,Ct值为39 hU,增强后动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Ct值为122 hU),静脉期中等强化。诊断:左肾上腺腺瘤。在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左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肾内上方,呈暗红色,表面光整,与肾脏分界清,质地脆,血供丰富,切除肿瘤过程中出现大出血,止血困难,中转开放手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副脾。术后恢复良好出院。
2 讨论
副脾指在正常脾脏以外与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是一种最为多见的无疾病体征的异常,可能由背侧胃系膜内胚胎脾芽的某部分融合失败所致,或部分脾组织脱离主脾发育而成[1]。正常人副脾的出现率为5.76% ~35.00%,位置、数目、大小等均不恒定,一般<4 cm[2]。副脾具有脾脏组织的结构,血流来自脾血管,多数位于脾门、脾蒂或胰尾部,少数出现于脾胃、脾结肠韧带内或大网膜、输尿管、卵巢、盆腔内,甚至可出现于胰腺、胸腔、腹膜后、阴囊内[3]。副脾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影像学检查、手术时偶然发现。当副脾较大时可出现压迫和牵拉胃肠道症状。副脾本身病变,如副脾蒂扭转、坏死或外伤出血等均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当副脾与肾上腺位置贴近时易误诊为肾上腺肿物,尤其当患者出现高血压症状时,常考虑肾上腺腺瘤。左肾上腺区占位病变在CT横断面上不易分辨来源,但回顾CT横断面及相应多层面重组图像后,发现病灶与肾上腺具有明显的分离征象。副脾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类似肾上腺腺瘤;但腺瘤平扫一般低于肌肉密度,增强扫描后Ct值<60 Hu。处理副脾时应区别对待,无症状的副脾无需处理,如血液病、脾功能亢进等疾病行脾切除时,要仔细找出副脾,一并切除,如遗漏或未切尽,术后副脾增生,原发病症状可复发,尤其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当患者脾脏正常而副脾较大,出现压迫及牵拉胃肠道症状,副脾蒂扭转、坏死、梗死或外伤出血等相应的临床症状时也应予切除[4]。
3 总结
本例患者无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因误诊,给予手术治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此可见,临床医师对副脾的诊断多么的重要。避免副脾误诊肾上腺瘤的措施有:①熟练掌握副脾的解剖特点,影像学特点,好发部位及临床特点,可以降低误诊几率。②CT三维重建可显示肿块与肾上腺有明显的分离征象,可以提高病变的定位诊断。另外肾上腺肿瘤平扫的密度,一般低于肌肉密度,增强的Ct值,增高<60 hU[5]。并且如肿瘤为副脾值同侧肾上腺形态应显示正常,如功能性腺瘤时,残余的肾上腺通常有萎缩性改变。故结合肾上腺激素、血生化、CT三维重建,必要时结合MRI可以降低误诊。③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患者应有血尿生化的异常,单纯副脾无此改变,故结合生化检验结果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可以降低误诊的几率。④必要时手术探查,通常采用腹腔镜技术,术中快速冰冻活检,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手术方案。
[1] 杨玉杰,初悦美.副脾误诊为卵巢肿瘤一例.临床误诊误治,2008,21(4):84.
[2] Williams P L.格氏解剖学.杨琳,高英茂,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438.
[3] 陈易人.副脾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2):715-717.
[4] 韦军民.副脾的诊断处理及相关问题.中国医刊,2006,41(11):11-12.
[5] 殷薇薇,李建策,丛振杰,等.副脾的CT诊断与误诊原因分析.放射学实践,2007,22(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