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 以温州为例
2012-08-15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鲍慧子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鲍慧子
2012年3月以来,温州民间借贷市场动荡,高利贷现象膨胀,进入了各类金融风险案例的高发期。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成为舆论焦点。2011年10月4日,温家宝总理前往浙江调研民间借贷现状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明确提出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以及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等措施。 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发布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规定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成为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到全国的50%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税收,并解决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但其发展一直受到融资问题的束缚。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内源融资,即企业的自有资金,外源融资部分只有40%,并且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较大,占外源融资的7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拒绝率高达50%以上,造成中小企业普遍长期陷于融资困境。
本轮金融危机导致出口量锐减,引发了中小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的倒闭潮。而2010年以来,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深度冻结资金流动性,信贷规模大幅缩水,更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新一轮倒闭潮席卷而来。
1 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温州是中国中小企业的代表地,其活跃的民间借贷是中国民间金融的一个样本。温州民间借贷贷款利率一般比银行贷款利率高2到9厘,却受到当地中小企业的极大青睐。2010年温州官方文件首次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六分之一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五分之一。全国工商联统计数据显示,温州的规模以下企业,90%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微小企业,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可见,温州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达到了一种依赖的程度。
而2010年以来,在通货膨胀、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境况雪上加霜,民间借贷空前活跃,利率水平超过历史最高值,年利率从12%到96%不等,有的甚至飙升至180%,导致许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携款“跑路”、跳楼自杀、企业倒闭、员工欠薪等一系列事件频发。
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2.1 中小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重要贡献,但其自身的一些局限性导致银行不愿意为其贷款。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落后。以温州为例,当地的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水平低下,产品结构不合理,核心竞争力缺乏,对外出口依存度大,并且以家族企业为主,缺乏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忽视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往往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生命周期较短。
其次,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和财务方面的专业人才,许多中小企业存在财务决策制定不合理、会计账目不清、财务报表造假等状况,其经营活动的真实性难以辨别。
此外,中小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往往掩饰对自身不利的信息,即使签订贷款合同后也常常出现违约现象,为求高利润将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项目,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
银行本着安全性的原则,在向中小企业放贷时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企业真实情况的调查和后期监督,以降低经营风险。一方面,放贷成本和风险过高抑制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意愿,而更倾向于投资于信誉好、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另一方面,调查环节拉长了放贷流程,而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迫切性使其更愿意转向手续便捷的民间借贷。
2.2 金融体制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存在四大国有银行垄断、银行业缺乏竞争、利率非市场化等问题。2005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上市,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中的重要一步,向更开放的市场化迈进。然而,由于其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受到政府行政指令的影响颇深,缺乏商业化的自主操作。国有银行—国有企业—政府三者间的特殊利益关系严重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方向。政治因素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以及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支持力度欠缺,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剧。温州民间资本活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并且对资本市场干预较少,促进了民间资本的充分涌流。
2.3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首先,中小企业资本力量较弱,很难提供有分量的抵押品,加上其风险抵抗能力较差,死亡率高,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十分谨慎,甚至拒绝。另外,在向银行寻求担保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还要付出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审核手续复杂,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时间成本。
其次,中小信用担保机构自身存在局限性。在温州,只要有几十万、几百万的资本金就可以开一家信用担保机构,进入门槛低,资格限制少。而在民间资金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温州的中小信用担保公司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10年底,注册有“担保”名称的公司就约有150家。但随着担保机构的增多,担保行业“多、乱、散”的问题开始凸显,特别是在银行信贷抽紧、民间借贷膨胀的情况下,担保机构业务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的现象开始普遍化。而且担保机构担保品种较为单一,风险相对集中,又缺乏资金补偿机制,银行本着谨慎的态度往往不愿与之合作。
再次,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地位不平等。按照国家规定,担保公司的担保放大倍数一般不超过10倍,即1亿元的担保保证金最多可以担保10亿元的银行贷款。实际上,银行与担保公司合作,往往要求担保公司承担百分之百的损失风险的责任,而担保公司在这样的风险分担条件下获得的担保额度放大倍数也只有两到三倍。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温州市52家经过备案两证齐全的担保机构注册资金为18.1亿元,但保额仅有36.5亿元。平均放大倍数不到3倍。而且,温州的担保费用仅为2%,导致其高风险,低盈利的经营状况。
2.4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矛盾
通货膨胀导致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急升,经营成本增加,经营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后出口贸易萎缩,对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轻工制造业造成较为严重的冲击,而本轮通货膨胀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流动资金需求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迅速变窄, 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使得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满足其资金需求。
3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企业信誉度
进行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长远目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致力于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树立品牌建设意识,努力增强企业生命力。实行人才战略,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先进的管理方法,带领企业探索和开拓新的发展模式。
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增加财务信息透明度,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严禁弄虚作假行为。这是企业自律意识的体现,也是提升企业形象和信誉度的重要手段,是与银行及其他担保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畅通融资途径的根本。
3.2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
信用信息系统包括信用数据库、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信用纪录查询系统等。该系统是中小企业从银行、担保机构等获得贷款的信用基础,是金融机构划分企业信誉等级、降低放贷风险、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另外,也能及时曝光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
我国中小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和分散机制不健全,风险意识缺乏,资金链较为脆弱,是造成其常常不被银行认同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中小担保机构的风险自控能力是实现担保机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制定和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强对担保机构运营资格的审核和资金流向的监督,保证担保机构自身的资本安全性。担保机构也要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注重防范风险;另一方面,要对风险较大的项目实行再担保,分散风险。
此外,要加强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加快建立担保机构、银行、企业风险共担机制,明确担保范围和责任承担比例,提高担保机构在与银行谈判中的地位。担保机构要加强与银行的有效沟通,注重谈判方式与技巧。商业银行应完善信贷财产抵押制度,扩大担保品种和担保方式,缓解中小企业“抵押难”的问题。另外,政府应作为中间人做好两者的协调工作,对信用担保行为进行正确地引导。
3.3 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对民间借贷合法化的讨论自温州债务危机后一直在持续。应该说,民间借贷是对我国金融机构职能缺位的一种补充,是一把双刃剑。融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
首先,国家要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建设,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渠道,还能推动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创新,增强国有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渠道十分狭窄。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发展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体系,改变商业银行在放贷时重大轻小的现象,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同时,要加快畅通租赁、典当融资、票据贴现、同业拆借等融资渠道,开拓新的金融服务产品。此外,要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完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直接融资的平台。
4 结语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深受融资模式的制约,融资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市场背景下,更要处理好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三者的关系,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增强政策支持力度,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平稳、健康地发展。
[1]张娜.当前规模紧缩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现状及未来前景[J].现代经济信息,2011.
[2]卫文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