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建筑风貌多元化的形成
2012-08-15黑龙江陈力岩
黑龙江 陈力岩
哈尔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新兴现代城市,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达到城市建设较高的近代化水平,形成哈尔滨建筑的美丽风格和独特文脉,当时的哈尔滨堪称一座汇展人类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哈尔滨城市建筑作为近代哈尔滨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世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研究和保护哈尔滨的近代历史建筑,对于建筑与城市史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与学术价值。
一、独特的建筑风貌与鲜明个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沙俄帝国在我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开始,哈尔滨殖民化即不断强化,西方建筑文化也大规模进入哈尔滨,哈尔滨城市建筑在继承、延续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两种文化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民族传统建筑、不同基调的各式西洋建筑完美统一地共存于同一座城市中,呈现出中西建筑相结合的局面,包括:新艺术运动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俄罗斯建筑、犹太建筑、现代建筑、民族建筑及中华巴洛克建筑等艺术形式,造就了哈尔滨老城区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城市文脉。
二、建筑风格时代性的交叉混杂
建筑的时代性是建筑的一种时间属性,不同的历史时代,它的社会形态、科技生产力水平、人们的审美观都不同,反映在建筑形态、结构、材料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史仅有百余年,在上世纪上半叶短短的几十年中,它汇集了跨越欧美建筑史千余年的各种风格的建筑,体现了建筑时代性的交叉混杂。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源于20世纪初的比利时,滥殇于法国,随着欧洲移民的东进而渗透到哈尔滨,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几乎是与欧洲同步出现的。除此之外,风行于纪元初的罗马式建筑、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义建筑在哈尔滨的出现都已是当时建筑师对千百年前建筑形式风格的抄袭与复制了,可以说哈尔滨的建筑是在脱序状态中发展的,各种建筑形式的出现不像欧洲那样有明显的时代先后顺序,各种西洋建筑风格又不十分严谨,多是各种风格相互渗透,各种表现手法符号交叉混杂,成为博采众家之长的折衷主义风貌。哈尔滨的建筑折衷主义作品比重很大,这是时代性交叉混杂的产物。
三、哈尔滨城市建筑风貌形成探源
哈尔滨的城市风情受西方文化熏染日渐强烈,城市建筑更多地反建筑的时代性是建筑的一种时间属性,不同的历史时代,它的社会形态、科技生产力水平、人们的审美观都不同,反映在建筑形态、结映西方文化,而民族传统文化却无道可寻,乏民族特色。因此在城市建设上,就出现了雕梁画栋、红墙碧瓦的民族式建筑。如文庙、普育中学、极乐寺等,力图为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增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原道外区的傅家甸就是在1898中东铁路开始建设,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哈尔滨地区,由中国工匠融合西建筑方文化创造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及东北地方特色,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居住模式很巧妙地与西方建筑体系,建筑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彰显民俗色彩的中西何必式建筑风格,这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且完整保存大量集中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不仅在国内城市中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有极大影响,它们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的载体,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四、新中国初期建筑形式的多样化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的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出现了大量以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一体的仿古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哈尔滨船舶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共哈尔滨市委等。这些建筑以中国固有的合乎传统理念的翬飞式翘檐“大屋顶”为显著特色,含蓄自然、寓意深远,诠释出中国悠久文化的无穷魅力并带给人们东方文明的启示。
五、苏联式建筑的克隆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成为我国的指路灯和坐标轴。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同时,苏联也派来了大批的专家帮助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城市建设上,从理论、技术到法则标准都搬用了苏联现成的体制,哈尔滨的建筑师潜移默化地全盘接受了苏联的建筑理念,复制出许多充满浓郁前苏联风格的建筑。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亚麻厂、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中医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等都清晰地展现在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当中。建筑敦厚朴实、端庄巍峨,朴素的装饰更突出了建筑高雅、深沉的气质。
六、修复已毁遗存,复原精典建筑
对被毁的城市建筑艺术精品应根据史料对其进行修复,再现其昔日的风采。要本着“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尊重建筑的原有特色和历史文脉。如道里区透笼街的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Ⅰ类保护建筑,原为哈尔滨最大的东正教堂,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并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就是这样一座重要建筑,一度曾被某单位用做仓库,其室内空间、外部形体、周围环境都遭到严重破坏,十分可惜。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淮,该教堂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为此,哈尔滨市政府于1997年6月做出决定,对圣·索菲亚教堂及周边环境。
在这次修复过程中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对破损墙体进行修补、屋面重新修复和油漆,屋顶十字架也重新补装,以及地面的修补和室内墙裙的粉刷等工程。为保护原貌,特烧制一批红砖进行外墙修补。同时,教堂周围环境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共拆除具有火灾隐患的相邻建筑,开辟成巨大的室外广场,供游人进行文化休闲活动。在教堂修复整治竣工之际,哈尔滨市政府又决定将其开辟为哈尔滨建筑艺术馆和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使古老的教堂转化为新时代人民群众休闲场所和来哈旅游观光的又一景点。为保护有价值近代建筑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做了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成功尝试。
总之,哈尔滨原有的城市风貌具有十分突出的特色,她与国内的上海、天津、武汉等近代兴起的大城市有许多不同之处,长期以来被誉老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大课题,除了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设立历史建筑保护的专项基金也是必要的。另外还必须开展广泛的宣传,提供详尽信息,使公众共同参与,继承城市文化的精华,对此社会各阶层均有不同的职责与义务。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才有可能把保护历史建筑和创建一个有历史感的精神家园的梦想将得以实现。
[1]侯幼彬.中国近代建筑总揽.哈尔滨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闻玉智.百年沧桑铸就的建筑文化丰碑———关于哈尔滨多元化建筑风格的思考[J].北方论从,2002,(2).
[3]赵莹.城市建设中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以哈尔滨市为例[J].城乡建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