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石狮“什音”器乐表演形式

2012-08-15福建陈丹

职业技术 2012年6期
关键词:石狮市曲牌闽南

福建 陈丹

福建石狮市是泉州市南面的一个县级市,1988年国务院批准为省级经济特区实验市。石狮市西北面与晋江市接壤,北、东、南三面环海。地方交通发达,有着连接市道的公路及沿海通道。在宋、元之交,石狮蚶江码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繁荣了海上交通,也就构成了石狮民俗文化生长及其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石狮民间音乐的日益丰富,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集体创作、生活情景、娱乐、交流。有南音、什音、笼吹、大鼓吹等。其中什音{泉州方言读:(sim yim)下同}是一种没有唱词,纯器乐演奏的民间音乐。演奏效果较为粗犷、热闹、苍劲、活跃。它作为外来传入的音乐,却扎根于富有文化底蕴的闽南,仍保持着自身的演奏特色和艺术情趣,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随着泉州南音申报“世遗”的成功,更是引来了人们对民间音乐的关注,同时也掀起了许多曲艺爱好者的思考和观察。

一、历史背景简介

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唐朝(公元713-756),唐明皇梦游月宫。在月宫聆听仙乐甚喜,印象深刻。梦醒之后,追忆仙乐并遣人记述,成为宫廷音乐。后来传入民间,而成什音,有“天子传音”之美称,此传说有待考证。自唐以来,北方人口逐渐迁徙福建,带来的习俗、音乐等慢慢地影响着闽南。在经济、政治与交流都大为提高的情况下,闽南文化更加蓬勃发展。其中闽南方言、民俗、民间信仰等促使闽南文化的基本定型。

“石狮市宝盖镇塘边村人名为蔡世斗(又名世娄,生于1820年)随父前往温州谋生。由于对音乐的特殊兴趣,加入当地的民间音乐组织学艺。1852年回乡传授了什音技艺,并组织起闽南的第一支什音队。由于风格特异,容易让人们接受。蔡世斗的儿子们都随父学艺,唯蔡种排(又名种标,生于1861年)最为出色。蔡种排成人后也往温州继承父业,加入了当地什音组织,日渐长进。几经磨炼,蔡种排成了一名颇有造诣的什音师傅。人称“嗳仔排”(闽南称唢呐为嗳仔)。他的悉心传授,使塘边什音队的演奏水平得到了提高。随后,各地的什音队快速兴起,演奏水平也逐渐提高,走向成熟。

二、乐器

什音是一种没有唱词的民间音乐,是一种纯器乐演奏的民间音乐。在婚丧喜庆、节日行事等各种民俗活动中,均有器乐演奏伴衬。不仅为了渲染各种行事的气氛,更是人们情感依托、生活依赖、思想交流的渠道之一。它虽然是外来音乐,却扎根于闽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因为民间民俗活动的存在而有利的繁衍生长,且服务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什音演奏所用的乐器由吹管乐、弹弦乐和打击乐(在闽南也叫“五音”)三大部分组成。吹管乐器主要有唢呐、品箫、喉管(鸭母哒)。弹弦乐器主要有三弦(大三弦)、双青、月琴、瓢弦、京胡、二胡、四胡、板胡、壳子胡等。打击乐器主要有小通鼓(原用板鼓)、中音锣、小锣、大钹、小钹还另外加上小叫、木鱼、双铃。打击乐器(在闽南也叫“五音”)由敲击而发音,在乐队伴奏中起指挥的作用和节奏的关键性引导,同时加强语气、渲染气氛、衔接结构等。在什音的实际演奏中,鼓乃“万军之帅”用于指挥,并以唢呐为主奏;品箫与喉管衬托,以弹弦乐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加花演奏;再以打击乐的节奏配合,可谓渲染气氛。

三、演奏形式

石狮市大多数村落有阵容不同的什音演奏队,演奏队员大约十至二十几个。什音根据需要一般分为“行走演奏”和“坐式演奏”两种形式。“行走演奏”通常有两列。依次为打击乐、吹管乐(以唢呐为主奏)、弹弦乐。其中一列俗称“竖线”即二胡、瓢弦、京胡等,另一列俗称“倒线”即三弦、月琴、双青等。“坐式演奏”通常是以吹管乐(以唢呐为主奏)排列在中间,打击乐有序地并列于吹管乐前面,一边俗称“竖线”,另外一边俗称“倒线”。

其中一种演奏方式为行走演奏。闽南城乡的一些佛坛、寿诞、谢天、喜庆、踩街等活动,必有什音队参加。村里有人过世,什音是为逝者送行不可缺少的内容。另外有一些民俗活动,例如:关帝爷生日、观音菩萨生日等,必邀请什音演奏。这种现象的出现即每逢闽南民俗、民间信仰活动都必须要有什音演奏队的参加。这不只是为了热闹,虽然没有文字的规定,也没有固定的执行机构,但更体现了这种活动的自觉约束力。社会的发展,市领导的重视,每逢节令活动,例如:“五一”、“七一”、“八一”、国庆节等一些庆祝活动,都要有什音这民间特色的参与。在行走演奏中,例如三弦、大胡等较难拿得住的乐器,即要用织带套在脖子上或腰间。另一种演奏方式为坐式演奏,坐式演奏最为常见的是在自娱自乐、设有舞台、广场的演奏。

四、曲牌

什音的曲牌丰富多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刻画不同的形象、表达不同的内容。曲牌的旋律并不华美,却单纯、简约、质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尚保存的有三百多首,按曲牌曲名的不同分为,有关于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例如:《百家春》、《春串》、《夏串》、《秋串》、《冬串》、《秋江南》、《四时景》等,有关于花鸟动物描写的,例如:《绿牡丹》、《蝶恋花》、《过江龙》等,有关于对人物描写的,例如:《玉美人》、《北上小搜》、《柳青娘》等,有关于宫廷官府的,例如:《北朝天子》、《千秋岁》、《入城》等,有关于反映社会生活的,例如:《渔夫叹》、《寡妇闷》、《做饼》等。”其演奏主要运用民间常见的“支声复调”手法。即以唢呐为主奏演奏其主旋律,不加花,弹弦乐器主旋律的基础上加花演奏形成同一旋律不同变体的多声部音乐。“在曲调和节奏上相互照应、相互扩充;依据一定的规律相互对比、烘托;运用旋律上简繁相让;不同音域以及不同乐器的演奏技法,使音乐在对比中展开、反复,浑然一体。

五、小结

什音,内容丰富、歌颂面广,因此在应用方面也相对全面,什音在社会上传播以后,受各文艺及群众的欢迎,在闽南的文艺中,闽南的高甲戏、打城戏、歌仔戏等剧种,大量吸收什音曲牌,作为舞台表演、场景气氛、对白伴奏的情绪音乐及背景音乐。同时运用于城乡的一些佛坛、寿诞、谢天、红白喜庆、踩街等民间民俗的各项活动中,是什音的兴盛时期。

1992年,在石狮市文化馆馆长王人秋先生的支持协助下,组织成立了石狮市戏剧曲艺协会什音研究社(简称石狮市什音研究社)。2002年将石狮市研究社更名为石狮市曲艺社,进行搜集、抢救、保护散失的什音曲谱并译为简谱。自成立石狮市曲艺社以来,对什音做了不少的贡献,也成了研究这一民间音乐的场所。在交流、工作中心、宣传、节令等活动,举行什音演奏活动。2005年,申报省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获批。2006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什音这一民间音乐要得到有力的保护,需要大家的共同保护和传承。

什音,它作为外来传入的音乐,却扎根于富有文化底蕴的闽南,仍保持着自身的演奏特色和艺术情趣。因为民间民俗活动的存在而有利的繁衍生长,因为社会主义的活动而发展。正是其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赋予她们顽强的生命力。什音在社会上传播以后,在闽南的文艺中颇受欢迎。闽南的高甲戏、打城戏、歌仔戏等剧种,大量吸收什音曲牌,作为舞台表演、场景气氛、对白伴奏的情绪音乐及背景音乐。其丰富的曲牌为其他各乐种提供了不竭的素材。

[1]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2]王耀华,杜亚雄.中国音乐概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9(2006.5重印).

[3]高厚永.民族器乐概论.[M]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4]李寄萍,黄嘉辉.泉州北管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3.

[5]刘姝,中国古代音乐的记谱方法[J].青海师专学报,1999.1.

[6]臧艺兵,曾候乙编钟与工尺谱[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3.

[7]米永盈,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以“原生态”民歌为例[J].民俗研究,2007.2.

猜你喜欢

石狮市曲牌闽南
闽南文化传承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石狮市城市森林有害生物调查及防治对策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闽南,闽南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石狮老年大学举办公益书法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