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自读三步法”
2012-08-15胡礼仁
胡礼仁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为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基的阶段,因此作为中学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一生着想,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变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基础”。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学生自学的“语文自读三步法”。通过三个不同层次阅读,完成不同层次要求且彼此关联的预习任务。实践证明效果是显著的。具体作法如下:
初读课文,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①积累语言(主要是字词,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②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③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课文的大意)。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习语言不仅仅是读一读、查一查,也并非只是那种全班整齐划一的“师定”的词语。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人的语言基础、文字积累情况不一样,积累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生字词积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确定应该掌握的词语。因此,在完成词语积累这方面,由学生自己选定,不作统一的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但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常常被我们的语文教师给忽视了,学生读的权利被教师的架空分析所代替,现在的语文课很难听到学生有情有味的读。在此,我们必须重申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答案是唯一的:让学生去读书,让学生去感受,让学生去体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大量的精美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因此,语言文字所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并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诵读指导,必须重视学生的诵读。
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进行完整而有条理地叙述。复述课文,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复述一般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形式。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指导学生经常练习创造性复述,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和提高读写水平。
再读课文,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①整体感知;②妙点评析;③质疑问难。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包括段落层次)。读出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发现了什么,请记下你的心得;想到了什么,请记下你的想象……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的生活见闻、经验、阅历、体验等走进作品,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感知、揣摩、领悟,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作品中你感触最深是什么,请给予评点(即妙点评析)。评点课文笔法与视角千姿百态。粗笔点评,如总评文章内容,概说选材特点,评点人物性格,指出表达作用,点破文章寓意等。细笔点评,如评点奇字,评点雅语,评点佳句,评点精段,评点修辞,评点人物,评点启示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评点来体验作者情感、生发阅读灵感。让学生养成读书品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一切创新从怀疑开始。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记下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习惯,就具备了创造性学习的先决条件。
三读课文,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①思想感情;②品味鉴赏;③文本对话。
依据“语文课标”编写的语文教材,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典范性和个性化的特点。重视多元文化学习,指导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要体现课标的理念,鼓励有个性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我们知道“自学”离不开阅读,而阅读乃是具有个人色彩的活动,阅读的中心环节乃是读者自读时头脑中的重新“组织和转换”。读者进行重新“组织和转换”,将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是在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经验去感知、思考、评价,因此阅读后所获得的成果都带有个人的色彩。也可以这样说,读者进入了阅读过程之后,读者读到的不是书面上的语句,而是他的意识同语句“化合”的产物。因此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课文教学,应该十分强调“接受主体”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让“接受主体”先自己去读,先与“文本客体”发生碰撞,进而形成意思。这样产生的意思即文本的思想感情等,才是“接受主体”真正接受的。当然,“接受主体”经历上述过程所“融合”取得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欣赏的特殊性,文学形象的多义性,决定了人们对文学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性。“理解有深浅,评价无对错。”在评价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去衡量学生对作品的解读的结果。对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以通过师生的相互“对话”、“交流”,使“接受主体”知己之长、舍己之短,并得到认同和修正,“更上一层楼。”
品味鉴赏。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对文本中的精品语言,要引导学生去品味、去鉴赏。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缺乏深入细腻的语言品味的语文课,是不成熟的语文课。”语言鉴赏,具体来说,包括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写作手法的鉴赏、文体风格的鉴赏,思想内涵的鉴赏,等等,在鉴赏中提高学生自己的语言表现力,增强人文修养。
文本的编写,经历了编者的精心挑选和编排,对于文本的编排意图,编写者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学生的阅读是否真正达到编者的目的,落脚点还是要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编者、与作品对话,说说他们对编者的想法和要求或对作品的感受,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加深对文本的全面深入科学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有真知灼见的价值取向,实现阅读上的自我飞跃。
语文“自读三步法”,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读”字贯穿始终,初读(读得对,即不读错字,不读错句)再读(读得好,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把作品的美点读出来)而三读(读得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课文的言语、内蕴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而积淀为语言素质、人文素养。
或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不是过高了一点?我们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自学的习惯,也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多年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只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浓郁的学习氛围,只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生就会朝着自主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总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文“自读三步法”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学生自己会学,达到“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进而达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