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体作用,改进作文教学——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
2012-08-15钱福英何桂仙
钱福英 何桂仙
[作者通联:浙江上虞中学]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十分重视。可是笔者联系自己多年教学情况,发现学生怕写作文,一提写作文就叫苦不迭。而老师怕改作文,改得费时费力,却几乎没有收效。很多时候作文教学处于一种“原生态”,学生管自己写作文,教师根据自己需要讲评一下作文。作文教学很多时候是有名无实,只有作文,没有教学;部分老师认识到了调动作文积极性的问题,但只有开始没有延续;意识到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却没有作文教学的计划性,随意性太大。
经笔者调查、分析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在初中阶段就没有系统的作文教学,作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导致作文基础差;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根本无暇去写作文,时间一长,被动地丧失了作文的兴趣、好奇心等,甚至讨厌作文;高中作文教学没有系统性,对学生作文提高没有太大帮助。尽管部分高中生有学好作文的欲望,也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因学习的方法、措施欠佳,事倍功半,等等。这些问题有的独立存在,有的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但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正确对待问题、积极排除障碍和努力克服不足,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弥补作文基础,还是提高高考成绩,都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应从立足于学生主体入手,在以下方面进行必要的尝试,以利于在全国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明确作文价值,培养作文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作文好不好,只是涉及高考语文成绩。甚至有学生认为高考作文批改主观性太强,再怎么写总有40分;还有的学生认为,作文成绩提高不快,也没有必要花精力重视。因此,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只停留在应试层面,而完全没有认识到,作文可以拓展学生的思想空间、心灵空间、表达空间以及价值认可的空间。新的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崭新的理念,例如在“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我给学生概括了作文的五大好处:(一)从最肤浅层面看,学好作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进入良好的大学做好铺垫。(二)作文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三)作文是与人沟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四)学好作文,有过硬的文笔,也是未来就业的基础及途径。(五)作文训练最终可以帮助学生思维的开发。
作文用途之广、价值之高,这些都对渴望在新世纪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高中生们形成浓厚作文学习兴趣构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古代哲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学习者的“好”如何有,“乐”怎样来?这既源于学习内容的价值和魅力,又在于学习者的兴趣,而更关键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看谁能善于发现价值、体验魅力,强化、发展兴趣,并且看谁能将其转化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和具体行动。明晓作文的价值之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
二、把握作文特点,注意学以致用
当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是:语文老师急于求成,给学生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字数一般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而并没有遵照作文的特点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根据作文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
举例来说:议论文写作中,举例论证是同学们最常用、最熟悉的论证方法,但是很多同学在运用例证的时候,往往只会举例,不会说理,或者说理干瘪,导致有例无证,削弱了论证的力度。议论文中的论据,不能只有事例举证,没有理论分析。理论分析,也并不是非要长篇大论说上一番,而在于分析评论是不是到位,能不能揭示中心。对症下药,教师应为学生讲授议论五步法。
(一)对比论证法
(二)因果分析法
(三)假设分析法
(四)比喻论证法
(五)归纳点题法
例子:从前有一位化学家,得了一种病,这种病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人听说他有这种病,于是告诉他:“我们村里有口井,喝了井里的水就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喝了那口井里的水后,果真治好了病。回去以后,化学家想:为什么这种水能救我呢?带着这个问题,化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他发现井水里含有芒硝,并验证了芒硝的药用价值。
提示:本文中心——要善于“质疑”
请思考,接下来应该怎么进行议论?
(对比论证)村民们世代都吃着这口井里的水,也知道井水能治病,但从来没有发现芒硝;化学家只是偶然经过,却最终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价值。这是为什么呢?
(因果论证)是因为村里人根本没有去思考井水治病的原因,而化学家却能在村民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质疑点,所以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
(假设论证)如果化学家也像那些村民一样,治好了病后就把这件事置之脑后,那么芒硝的药用价值就不会那么快被发现,也许这种怪病直到现在还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比喻论证)如果说,社会是一辆高速运行的列车,那么“质疑”就是这辆列车的内燃机;如果说,生活是一个蓄满知识的宝库,那么“质疑”就是打开这个宝库的金钥匙。
(归纳点题)善于质疑是发现问题的根源和关键,人们首先只有善于质疑,然后才会去思考,才会去研究学习,才可能解决问题,最终推动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
如此示范后,再让学生当堂训练,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议论文论证方法,继而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整合课文内容,灵活对待处理
广泛的阅读与坚实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但中学生始终在抱怨:现在都高中了,哪有时间去阅读、积累呀?作文内容空洞,可以说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问题,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篇文章。若能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在作文实践中对内容、结构、感情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提升对课文的更为感性的认识,使课文的学习更得心应手。
以苏教版为例:高一第二学期第一专题《祖国土》。导语:“苏联诗人阿赫玛托娃在《祖国土》里把祖国称作‘自己的土地’。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而要真正体悟质朴、崇高的爱国情感,则不仅需要思考,更需要我们付诸行动。”课文有:《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发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些课文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绿叶对根的情谊”、“一枝一叶一世界”、“角色转变之间”可以很好的互通起来,并且让学生有话可说,可得高分。
同样,在平时学习中,学生若注意对课本中的文章、作家围绕多个专题进行归类整理;作家的经历、课文的背景、课文的内涵、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中的佳句等,都可以充实作文的立意构思。作文时,在脑海中将这些材料反复搜索思考,同样可以在作文中取得成功。
四、讲求方法策略,善抓主要问题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学记》)“善学就是要有得当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策略,就是要抓住学习中的主要矛盾和处理好学习中的重要问题。做到这一点,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此方面,高中生的作文训练教学应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好基础
课堂上开展“一二三”工程。即一句话、两成语、三字音。每天以PPT形式展示,并让学生记住。开始由老师来制作“一二三工程”,后来让学生负责制作,以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二)善用摘抄本
摘抄是作文训练中最重要、最有力的工作,可谓是提高作文的“法宝”。要求学生持久的每日摘抄优美句子,并且加强实际训练,开展名言警句默写比赛等。
(三)坚持训练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作文一般每学期不少于5次。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我的做法是坚持每周一小作文,每月一次大作文,并且将有些学生习作打印好寄送到报刊杂志社,学生的文字变成铅字后张贴在教室后墙,让学生体验到训练的效果,从而增强作文的有效性。
(四)批改有“法”
叶圣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领导相信精批细改,家长也迷信,实在有损于学生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减弱了,这是最大的损害。”所以,多样化批改能够给学生不同的体验,有些是面批面改,有些是学生互改,有些是让会写文章的学生批改,批改得法,可以事半功倍。
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很多途径,比如带学生到大自然中旅行,教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身心去触摸,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打开他们创作的源泉,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但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