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风建设新问题及基本途径拓展
2012-08-15江淑敏
江淑敏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高校学风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优良的学风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礼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在信息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培养大学生刻苦好学的进取精神与严谨治学的优良风尚,无疑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一、目前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
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变得茫然,面对相对宽松的环境,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放低了对学业的要求。在大学里刻苦钻研知识的学生占很小的比例,以投身科学研究为目的而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比例更小,大部分是因为就业形势严峻,通过研究生教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比本科学生找工作更有优势,缺乏努力学习的真正动力。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松懈
一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弛,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在课堂上基本都是坐在前排的学生认真听讲,坐在后面的学生睡觉、看小说、听音乐、玩手机和同学交头接耳等各种现象都有。部分学生课后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抄袭现象较为严重,更不用说课后温习功课。虽然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明文规定,考试作弊将给予严厉处分,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侥幸心理,采取各种手段进行作弊。
(三)学习自控力不强,自律性差
与中学相比,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班主任的约束和管理,学生上课、自习和课外活动主要靠自觉。一些大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约束的能力,容易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放松对学习的要求。有些学生虽然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的各种学生组织,但不懂得协调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顾此失彼,导致考试成绩一塌糊涂。有的学生不能合理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只要有时间就去逛街、上网、玩游戏等,即使意识到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也克制不了自己的惰性。
(四)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兴趣低
大多数学生入校前都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一部分是报考志愿时盲目跟风报热门专业,另一部分是接受专业调剂,所学并非自己当初报考的专业。还有的学生对所报专业内心期望值过高,入校后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而感到失落。亦有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可有可无,对其随便学学即可,将来未必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更有甚者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功利主义色彩,专业素质不高,不去刻苦钻研和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而是热衷于拿各种专业等级证书。
二、影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市场机制好比一把“双刃剑”,对高校的学风建设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它使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逐渐渗透到学生思维中,激发了他们勤奋努力、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成才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有些学生认为当今社会只有钱和物才重要,学习成绩好不好并不重要。
学校的周边环境对学风建设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少学校周围有录像厅、网吧、卡拉OK厅、台球室,还有不健康的书刊、杂志等,特别是网吧对那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影响极大。
(二)高校自身存在问题的影响
高校自身存在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校园建设的影响。许多高校实行多校区办学,导致不同校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分配难以均衡,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许多困难。二是教学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执教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少数教师责任心淡薄、履行职责不到位,备课不认真,上课时根据个人意愿授课,课堂内容随意化。还有些老师从事第二职业,对学生作业不认真批改,对学生到课情况不闻不问,对考场纪律监管不严。三是学生管理方面的影响。辅导员和班主任没有起到督促作用,纵容了不良现象。高校辅导员行政事务繁多,而且一个人带几百个学生,投入到学生思想工作中的时间少。班主任也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不能做到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在众多问题影响下,学生得不到有力的学业指导和志向激励,缺少内在学习动力。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多高校课程的开设种类、顺序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设置及开课顺序虽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几届学生的教学应用之后,如果师生普遍反映某些课程的开设不合理,就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采纳合理建议,加以调整,否则可能会削弱课程开设的意义并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仍因循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内容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多媒体的使用虽然丰富了教学内容,但使学生懒于动笔动脑,连记笔记都用拷贝课件代替。还有,大部分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容易应付过关。例如,许多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试题结构也多停留在填空、选择、名词解释、问答等题型上,考试中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有些学生即使不听课也能在考前几天凭着临阵磨枪应付过关。[1]
(四)学生群体行为对个体学习的影响
对大学生来说,班级宿舍的氛围在其学习、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班级建设抓得好,形成勤奋好学、互助互爱的良好班风,就能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无形力量;相反,班级风气不正,懒散拖沓,就会形成一种消极弥漫现象。
大学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一块重要天地,他们在一起生活长达三、四年之久。这期间,彼此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个人品质,甚至生活消费都会互相影响。一个学习气氛浓厚、同学关系融洽的宿舍对在其中的同学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一个杂乱、冷漠、不思进取的宿舍环境,其成员不可能得到正面的收益。
三、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工程。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在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都有所不同,因此学风教育应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进行。
大一阶段,学生整体学习氛围较好,学习态度较为认真,但对专业了解不深,对大学学习方法掌握不够。所以,这一阶段应侧重于专业信心教育、基础课重要性教育、学习方法与技巧等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独立意识与反叛情绪日趋增强。一方面,部分学生自我要求放松,逃课等不良现象增多;另一方面,该阶段基础课仍较多,学生对专业课的期盼遇到挫折后,失落心态常转化为负面情绪。所以,这一阶段应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和素质拓展教育。
大三、大四阶段,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自律能力明显提高,学习差距拉大,大多数同学通过两年的学习和体会,已经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知识架构,而少部分学生放松专业课的学习,厌学情绪有所增长,对个人的前途甚为关心。这一阶段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就业观,增强学生对就业意义的认识。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学风理念
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现象,增强他们对事物的鉴别力,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通过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通过诚信教育,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行动,防止各类舞弊现象的发生。[2]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的影响源,其敬业的精神、广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高水平的授课质量,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和做人形成深刻的影响。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用自身的正义感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和明礼诚信意识,并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引导;其次,要加强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师不仅成为本专业的专家,还能成为运用教育艺术的行家;最后,要积极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班级配备班级导师、班主任、组织员,在公寓配备学生生活辅导教师等,鼓励德高望重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促进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加强班风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风与班风、舍风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带头作用,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进班级学风建设;以班会和团日活动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竞赛、学习交流、学术文化活动;以提高学习优秀率、降低补考率、提高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考研率、提高晨读参与率和到课率、提高第二课堂参与率为目标,引领优良学风班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宿舍管理方法,营造宿舍文化氛围,增强宿舍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渠道,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从毕业前的阶段性工作转变为对大学全过程的指导。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给学生开设大学生涯导论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塑造和完善自己。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结合当代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现状,帮助大学生尽早树立危机意识,让学生进校就能意识到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确定自我奋斗目标,发奋学习;另一方面,引导他们用科学发展观构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促使大学生从入学之初的“我想干什么”的幻想型向“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转变,不断进行自我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
同时大力加强专业理想教育,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认知,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焕发出对科学真理的强烈追求。我们可以邀请成功校友、用人单位现身说法,提高学生的成才渴望,可以鼓励低年级的学生参加大学生供需洽谈会,从而增进他们对求职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增强其学习动力。
(六)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学风建设机制
建立约束机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对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定期进行学籍处理,在考试时严格执行监考和巡考制度,真正把制度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建立监控机制。一是成立校院两级教学专家督导组,加强对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的检查、督导,以及对学生课堂出勤、早晚自习等情况的检查。二是设立学风问题投诉电话或信箱,依靠学生和广大教职工以及社会力量对学风建设进行监督,对投诉要认真核实和严肃处理。[4]
建立学风建设预警机制。学风建设预警机制即辅导员对那些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不及格科目较多,考试有违规动机的学生进行预先警告,并建立档案,记录好相关材料。一旦学生进入预警档案中,将对其学习、生活等进行全面追踪,为其制定学习目标,最终使其改掉缺点,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对那些无动于衷的学生,必要时辅导员可与家长联系,与家长共同努力使其进步。
建立激励机制。要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不仅把学风表现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采取奖、助、减、免、补等为主的物质激励,还要对学风表现先进的个人,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宣传,努力使学生获得尊重、认可,增强他们自身的自豪感和对周围同学的影响力。
[1] 刘新庚,周硕,罗雄.大学生学风建设途径新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
[2] 隆艳.关于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4).
[3] 赵大鹏,高娜.关于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4] 郭奕晶.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