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化研究——以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为例
2012-08-15郭锐
郭 锐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一、引言
山东抗日根据地作为华北的敌后根据地之一,在抗战中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共的引导下,在人民大众的支持下,在抗战期间,为了加强抗战建国的基础和普及抗日战争教育,中共在其领导的根据地开展了冬季学习运动,也称之为冬学运动。冬学运动为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及干部,并对提高敌后根据地人民大众的文化和思想,唤醒民族危机意识和促进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发起冬学运动的原因
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都在农村,所以中国共产党进行村级政权的建设必须处理好农民问题。毛泽东在1936年同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就曾经说道:“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毛泽东的话明确指出了在中国进行革命的关键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进行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的革命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农民革命。而取得农民支持的关键就是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给予农民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促使农民支援革命并积极参加革命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随着抗日战争到了相持阶段,山东根据地各民主政府逐步开始加强政权的巩固,尤其是村一级政权。农村政权是中共实现政权建设的基本组织,是征收粮食和招募兵员的基本组织单位。
广大的人民群众要翻身,必然会踊跃参与政权。有了人民群众这一基础,村级政权才会稳固,才能真正贯彻所有的村政事情由广大群众作主的思想。但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很低,对于民主政治概念很模糊,从而导致农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政权产生疑虑。在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中,“每个村庄都有出身于富裕家庭的上层人物,他们拥有土地,在村庄中起着领导作用”。[1](P272)农村的“乡绅”是农村中政治统治的基础,也是农村文化观和价值观的风向标。中共在山东根据地建立乡村政权后,进行了村一级政权的改组和建设,通过一系列“选举”,原有的乡绅被赶出了农村新的基层政权。但是在广大民众心里,乡村领袖必须是有钱有势的人,这种旧观念并没有消除掉。在乡村政权改组和建设中,由于新选举的乡村政权的执政者主要是以中农为主,这些新的“执政者”在分割地主土地及财产等方面很积极,可是这部分人很多是“目不识丁”的人,这就导致这些人很难形成正确的执政方法,进而导致在上传下达中没有起到应有的承接作用。再加上受到以往乡绅地主管理时期作风的影响,发生了很多强制实行的现象,使广大民众不愿接受甚至排斥民主政府的一些法令。在乡村选举中穷人不愿意当选的情况十分普遍,很多农民不仅自己不愿意当选,更有甚者还不愿意自己周围的人当选。这都严重阻碍了中共及其领导的政府的政令的宣传和执行。存在的这些问题,必定使新产生的乡村政权不会稳固。
如鲁中沂南县,在1940年的大“扫荡”中,四七九个村,能坚持工作者百分之九,与敌妥协的就有一九七村,其他一部分村政权大都动摇逃跑,最坏的竟有把抗日工作人员和抗日的资财无耻地献给敌寇的让人痛心疾首的现象。[2](P242)
中共为改变此种情况,只有通过宣传和教育,才能取得人民大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进而达到改组和稳固乡村政权的目的。中共在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和论证后,发现北方农村的冬学可以进行读书识字,还可以在其中融入政治思想教育、生产及军事教育等内容。
三、冬学运动的开展情况
冬天是乡村的闲暇时节,山东的农闲时间从农历九月冬小麦播种后到第二年春季二月再进行耕作,基本上有四个月。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很多农民有识字读书的习惯。利用这四个月对广大群众展开教学,就称之为“冬学”。
我们国家很早就有冬季进行学习教育的模式,并且有很久远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秋日郊居》就有对冬季学习的描写,“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陆游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现代农民诗人王老九的《张玉婵》诗中:“秋收冬藏民消闲,她在冬学把书念,两月识字整五百,攒下知识常使唤。”北方一直有关于冬学的歌谣,“寒冬腊月把书念,阳春二月弄田忙。”
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大致上可以分为开始阶段、大发展阶段及成熟阶段。
(一)开始阶段
这一时期的大致时间是从1938年至1939年。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在此之前,山东农村经济文化相当落后,山区认识字的人就更少,文盲率达到90%以上。
在抗日战争时期,利用冬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教导,时间安排上能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冬学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就已经存在,只是规模相对较小。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相对其他抗日根据地而言,冬学运动开始较晚,规模也不大,与当时的抗战形势联系不够密切。所以大量借用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陕甘宁边区的经验,加强政治与文化的结合,并将政治学习及思想动员放在首位。这种冬学,还同山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贴近人民大众生活的方式,显示出了山东的地域特点。
1938年,鲁西、鲁中、胶东等地举办了识字班、夜校,进行扫盲学习并在其中穿插抗日教育。同年5月,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并于同一年年底在山东开始了第一次冬学运动,“动员差不多20万男女受了冬学的训练在政治上、文化上,都有显著的进步,是边区消灭文盲的初步工作”。[3](P86)
(二)大发展阶段
此阶段的时间大致为1940至1942年。由于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冬闲时间一般有四个月左右,所以安排的冬学一般是在公历11月到第二年的2月。每天上课时间基本上在2至3小时。冬学中除了固定的政治课外,还包括识字珠算等内容,加强对抗战的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促进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军事斗争、政治斗争。
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自1940年冬学运动开始,每年都颁布学习方案用以组织冬学运动。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把冬学运动由人民大众的自发读书识字活动,改造为包括文化学习、思想政治学习、生产和军事等多种学习内容相结合的社会学习运动。冬学运动的方针是:“在现有的群众工作基础上,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教育运动,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以巩固与扩大群众运动。”[4](P89)
1940年10月《大众日报》发表《普遍开展冬学运动》的社论,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进入冬学学习。据统计,1940年冬鲁中泰山区有14万人参加冬学,到第二年春冬学结束能认写300个字以上的人数就有两万多。[5](P468)
山东敌后根据地的冬学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冬学运动是稳固乡村政权的重要方式,也是发动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日和进行民主革命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冬学运动开展时,一些领导同志的左倾冒进和官僚作风有些抬头,片面追求数量,用强迫及命令等方式替代宣传动员工作,导致部分冬学运动有名无实,预期的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
(三)成熟阶段
此一阶段的时间大致为1943年至1945年。1943年12月11日,山东《大众日报》刊登《沂蒙区冬学运动许多经验值得推广》一文。文章介绍了沂蒙区开办冬学的经验,例如,利用疏散在该地区工作人员的力量来解决没有冬学教员的困难,干部带头上冬学,青救会员积极上冬学并挨家宣传上冬学的好处等办法,把群众吸引到冬学中来。同时,还采用“战时报道所”和“读报组”等不同形式办冬学。在冬学中对群众进行气节教育、民主教育,并提出上冬学是群众应享受的权利,使大家感到上冬学很体面,长见识,此举使冬学日渐扩大和活跃。文章说,这些经验都“值得各地运用和参考”。[6](P256)
鲁中地区1943年冬学运动时的参加人数为8.4万人,1944年人数猛增到45.8万人。
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开展,成为稳固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政权的一个重要路径,也是中共在敌后根据地领导群众进行抗日,以及进行农村民主革命的方法之一。
四、冬学运动起到的作用
山东敌后根据地在教育中突出了民族主义的内容,运用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精神在稳固根据地建设、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民族文化进步中起到了显著作用。山东敌后根据地的冬学运动在稳固乡村政权上获得了预期效果。
首先,冬学运动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运动的人民群众所占比例很高;冬学运动不仅仅是认字识字运动,而是在识字认字的基础上,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教育,进而通过其来达到对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诸方面的教育。在冬学运动学习中,人民群众认识到了当前的形式,大众的抗战决心、工作激情、组织观念都得到了增强,能够认知中共的政治方针和施行的各项措施。冬学运动的教员通过讲述团结起来的力量、敌我双方的对比等方面的内容改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使广大群众与乡绅地主开展了减少地租的斗争,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通过斗争,广大的农民群众取得了经济上的利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有了新的认识。冬学运动还注意把政治工作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原载于1943年11月27日《大众日报》上的《冬学应以生产为中心与时事教育结合》一文中就提到“任何时事教育如不联系生产问题,则群众必不能感觉到其与自己切身利害有关而自觉的去学习去领会,因此时事教育又必须与生产密切结合起来,从当时当地的具体问题谈起。”[7](P266)
只有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更好的发动群众。人民群众取得了利益必然会支持党的工作,拥护党领导的政权,政权才会稳固。乡村政权有了群众的拥护,才能在敌后复杂的环境中稳固起来。
其次,此项运动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基本上改变了广大群众以往对政治冷漠的态度。党在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冬学运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普遍的民主观培养,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民主的基本表现形式,进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日益增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由冷漠转变为认可,以前不愿意当选的思想逐渐转变。到了抗日战争的末期,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基本上稳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冬学运动除了宣传抗战形势,对群众进行爱国教育外,还进行了军事素颜及技能方面的培养。冬学运动的教员们从实际出发,运用群众的语言、从群众最有感触的方面着手,唤起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及斗争到底的决心,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觉悟大大提高。冬学运动还组织了敌后根据地各个阶层的人员,并动员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民兵,这就从另一个方面对敌后根据地的安全和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冬学运动还对敌后根据地开展的其他工作起到了辅助作用。毛泽东在1934年1月就曾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8](P136)
五、小结
冬学运动在抗日战争这种极其特殊的环境中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在抗战期间,冬学运动是进行政治动员、抗战教育以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冬学运动的政治宣传和爱国教育,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积极抗战、支持敌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主动性。同时也达到了稳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政权中的作用。稳固的乡村政权,能够促进冬学运动更好地开展。总之,山东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冬学运动,广泛地发动了群众,转变了党及党领导的政权在群众中的形象;帮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正确的民主观及政治理念;使乡村政权得到了稳固和不断的扩大。
冬学运动这一形式,不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而且起到了提高群众抗战的认识和热忱的作用,加强了群众抗战的力量,为争取抗战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困难时期改造群众传统文化所进行的一次成功尝试,也为我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文化基础。
[1] (美)费正清,(美)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3]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六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4]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九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5] 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6] 皇甫束玉,宋荐戈,龚守静.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89.
[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