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讲解
——以《过零丁洋》一课教学为例
2012-08-15徐金国
徐金国
前两天,到学校视导,在和一线老师交流之中,几位老师都提到,新课程强调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的课堂上老师大多都不敢多讲,深怕老师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就是观念陈旧,就是缺乏新课程理念。如此这般,导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讲解的地方,教师却没有讲,或者讲不清楚、讲不到位,由此而导致课堂上学生该理解的没能理解,该掌握的没能掌握。课堂上因为缺少了教师的有效讲解,教学效果大打了折扣。那么,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究竟应该需要教师讲什么?下面,笔者以一节《过零丁洋》课堂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
本节课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大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疏通生字词,教师给学生讲解有关格律诗的基本常识。整个过程耗时约6分钟。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整个过程耗时约20分钟。从开始学生的自由读,到教师的范读,再到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直到最后学生尝试着背诵,可谓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读诗背诗之后,教师将课堂活动适时引入第三个环节,联系实际让学生谈对这首诗的理解,谈学习这首诗的感想,谈应该从文天祥身上学习什么,整个过程耗时约20分钟。整堂课除了开始有几分钟关于字词和律诗常识的讲解之外,基本都是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课堂看似学生活动频繁,气氛活跃,但如果深究一下,笔者以为这样一堂诗歌阅读教学课,由于课堂上缺少了老师有效的讲解与分析,学生在学这首诗之前与学习这首诗之后,除了能够似懂非懂背诵这首诗之外,在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等方面基本很难说有多大的收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节诗歌阅读课的教学效益低下?笔者以为主要是课堂上缺失了教师的有效讲解。
二、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师应该讲什么
如果说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读进文本、读懂文本直至读通文本,那么回头看这节课,学生学习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之后,至少应该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能够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产生的?诗人又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一篇文章至少应该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但综观这节课,因为教师一味地为了所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朗读和感受,导致教师应该讲的,必须讲的却没有讲,结果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停留在文本的表层无法深入到文本之中去。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笔者以为,首先,要读懂这首诗,必须做到“知人论世”。比如《过零丁洋》这首诗是诗人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面对元军首领一次次威逼利诱的劝降而奋笔写下的一首壮烈诗篇,表达了诗人决心以身殉国以死明志的写作背景,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要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复杂的情感,教师必须要将诗人文天祥从读书科举入仕,在危难之中接受任命,毅然出使北营而遭元军扣押,后又星夜逃出起兵抗元的经历和诗人多舛的命运向学生讲清楚。因为离开这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学生根本就无法深入到文本之中,就无法理解诗人诗中所写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不幸的人生际遇和复杂的心情,自然更无法领悟诗人所抒发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而这一切的理解与领悟都必须建立在教师对作者文天祥复杂的人生境遇的讲解与引导的基础之上。课堂上因为缺少了教师必要的讲解,学生自然就无法准确透彻地理解文本,领悟诗人的情感。这样,在没有任何讲解做铺垫的基础上直接让学生去读诗悟情,其实根本是不可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其次,要让学生真正能够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师不但应该讲清这首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讲清楚作者文天祥多舛的命运和坎坷的人生,还应该对作者文天祥的另外两首著名的诗篇《正气歌》和《金陵驿》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的那种浩然正气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以补充对这首诗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思想感情的理解。只有这样,一节课,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和学生的朗读领悟,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读通这首诗。学生学习这首诗之前与之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才会大不相同,学生的在课堂上的收获才是实实在在的。
本节课作为诗歌阅读教学课,除了上面所说的相关的背景资料、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对诗歌的适度拓展延伸需要讲解之外,课堂上教师“讲什么”与“怎么讲”其实也需要研究。
有效课堂究竟应该“讲什么”?一是要围绕教学设定的目标重点讲解。比如本节课,作为诗歌教学,首要目标是要能够让学生读懂这首诗,能够领悟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除此之外,学习目标还应该定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上。一般来说,一首好的诗歌都有三重魅力:感觉的魅力、意象的魅力和语言的魅力。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诗歌的这三重魅力。比如说,这首诗中作者巧妙捕捉“风中的柳絮”和“雨中的浮萍”这两个意象,形象地表达对国家山河破碎的哀怨与个人身世浮沉的感叹;借“惶恐”与“零丁”语含双关表达作者身陷囹圄,无法报效国家的孤苦伶仃的悲愤之情。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更显示了诗歌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些都是需要教师着重讲解和引导的。二是要拈精摘要精辟讲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教学必须充分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比如这首诗的颔联与颈联堪称绝妙的对仗,尾联作为千古绝唱的磅礴气势与凛然正气完美统一,离开老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很难体会到这首诗深邃的思想魅力与高度的艺术魅力。三是要针对学生课堂对话中暴露出的问题着力讲解。比如本节课学生在交流对诗歌的理解这个环节中,学生对首联中的“辛苦遭逢起一经”与“干戈寥落四周星”不理解,诗人究竟因为什么“辛苦”?诗人究竟“遭逢”了什么样的不幸?为什么诗人说自己的辛苦与不幸都是因为熟读儒家经典而起呢?为什么作者又说四年来抗元的烽火只是寥寥落落星星点点?对这一切学生课堂对话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无疑需要教师及时地介入并着力进行讲解。正因为诗人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文化的影响,才有了为国事而历尽千辛万苦,九死而未悔的决心,才在“国势几无挽回之可能”的情况下,毅然起兵勤王,兴兵抗元,尽管抗元的烽火只是寥寥落落星星点点,根本无法挽狂澜于既倒,但仍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正因为诗歌开篇就将诗人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一起,开宗明义,表明诗人要以身殉国,绝不投降的坚定决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才有全诗结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了报效国家早已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高亢而豪迈的爱国之情。
有效课堂究竟应该 “怎么讲”?一是要贴着学生讲。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研究学情,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准教学的起点。学生已知的不讲,学生通过自身查阅资料能够解决的不讲,教师讲必须讲在学生的疑难和困惑之处。回到《过零丁洋》这一课,如有关这首诗的生字新词、有关律诗的基本知识教师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查资料自己预习解决,教师不需要越俎代庖,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对学生无法理解的诗中的一些关键词,如“辛苦”、“起一经”这些教材中没有明确注释,一般资料上也没有细致讲解的,教师则要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二是要贴着文本讲。即教师要精研细读文本,从文本出发,选择恰当的教法。比如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如果单从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讲,这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应该和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异曲同工,表现的只是诗人文天祥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只有把诗人的这种生死观放到全诗写作的大背景下,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领会诗人以身殉国的坚定决心,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只有学生真正读懂读透了诗歌,学生才能真正读出的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三是要紧扣课堂学习目标讲。即为实现一堂课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的目标、重点进行讲解。比如这节课是一堂古诗词阅读鉴赏课,如何通过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对这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就不得不讲。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才能够实实在在得到提升,学生在课堂的收获才是实实在在的。
三、读透教材、积累丰厚是教师讲得准、讲得好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与不讲,讲什么与怎么讲,除了上述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有偏差,教师担心讲得多就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自身在课前备课中,资料搜集不充分,积累不丰厚,对文本研读不透彻,导致教师站在课堂上底气不足,缺乏自信,因为怕讲不准甚至害怕讲错,所以不敢讲。教师在课堂上要敢讲善讲,不仅是教学理念问题,更是教师自身的底气问题。“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必须要有足够丰厚的积淀和课前的精心研读设计。
继续回到《过零丁洋》这一课,听课之后,在和老师交流时,我曾经问执教的教师课前备课时有没有读一读文天祥的《指南录》或《〈指南录〉后序》,问该教师知道不知道诗人的另外两篇重要的诗作《金陵驿》和《正气歌》,结果这位教师都不知道。因为执教教师在备课中没有能够认真读厚教材,读进教材,再读透教材,只是就教材读教材,就教参备教案,对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不能充分的搜集,对教材不能精深地研究。这样,因为教师在走上课堂之前腹中原本就没有满满的“一桶水”,课堂上自然就很难倒给学生满满的 “一碗水”。于是,课堂上出现“讲不清”和“不敢讲”自然就在所难免了。而当教师自身都不能读厚教材,读透教材,自身对文本中的问题都道不清说不明,要想真正让学生读懂读通文本,则绝无可能。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弄清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讲什么与怎么讲,教师自身课前必须反复研读文本,做到把教材先读厚、再读透,做到研读教材要深思,设计教案要精思,教学之后要反思。教师平时的阅读积累和课前对文本的精心研究是课堂实施有效讲解、精辟讲解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一定是学生有收获的课堂。而要让学生真正有收获,有更多的收获,教师必须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真正承担起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的责任,需要讲应该讲的,教师一定要讲得清晰到位,酣畅淋漓,不该讲不需要讲的则绝不旁逸斜出。千万不要因为对新课程理论一知半解,而导致课堂教学该讲不讲,不该讲乱讲,或需要讲,却讲不清楚,讲不透彻,不需要讲,却反复唠叨,絮絮不止,由此导致课堂教学效益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