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述评
2012-08-15于德龙张悦群
于德龙 张悦群
与近几年一样,今年高考全国各地共有17套语文试卷。其中17道作文题,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分析它,欣赏它,反思它,完善它,对于我国高考语文的研究与正在走向纵深阶段的课改,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一片材料天地
材料作文,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出现,不过当时命题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只提示写作范围与文章体裁。要求考生认真阅读材料,经过细致分析,归纳出中心,且根据这个中心写作文。当时,常有考生读不懂材料,弄不准材料中心,以致走题或偏题。本世纪重新兴起的材料作文与之不同,因而被称为 “后材料作文”。比如在材料中心方面,不为难考生,或暗示中心,或提示中心,有时甚至列出几个明白的观点供考生选择。这种后材料作文,是继本世纪初话题作文登上高考作文舞台之后出现的。一个时期,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三足鼎立,各领风骚。2005年以后,随着话题作文的衰落,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双峰竞秀,平分天下。近几年话题作文淡出江湖,命题作文重履下坡,材料作文独当一面。直至2012年,话题作文踪迹全无,命题作文只有江苏卷一题“忧与爱”,其余16卷全是材料作文。而且“忧与爱”也是材料式命题作文,可以说,今年高考作文领地已变成“材料”一统天下的王国了。
从文字量看,今年17题总字数达3900,远超过前几年的3300多字,这是全都使用材料进行命题的表现。从材料性质与内容看,17题所用的材料(包括江苏卷命题作文的材料)可分为如下八类:1.寓言材料,如全国大纲题“脱掉鞋子挑秧苗”、全国课标题“修船工顺手补小洞”、辽宁题“钢琴家衣着简朴”;2.童话材料,如天津题“小鱼不知道水是什么”;3.新闻材料,如重庆题“保安查冷库救人”、北京题“火车的敬礼”,安徽题“将梯子横放”;4.诗歌材料,如四川题“手握一滴水”、江苏题“慈母手中线”等;5.警句材料,如福建题“人生中的赛跑”;6.论述材料,如山东题“孙中山论成功”、上海题“舍弃的微光”;7.讨论材料,如浙江题“站在路旁的鼓掌人”、湖北题“书信的形式”、江西题“没有与拥有”;8.图画材料,即湖南题“一双手”。为什么要把作文题中的材料分为上述八类呢?因为不同材料有着不同的审题方法。比如寓言材料,主要挖掘其寓意;警句材料,本身就是作文中心;论述材料,需要归纳其论述中心;讨论材料,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
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命题者设置材料作文,不给作文标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理解与把握拟立作文题,这就增加了“拟题”一项的考查。从这个方面来说,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在考查范围上自然要全面一些。
两类命题思维
命题者设置题目的过程就是思维建构的过程,2012年17道作文题的命题思维可分为模仿性思维与再造性思维。
(一)模仿性思维
命题中的模仿性思维是直接模拟与仿照既有命题进行命题的思维方式。命题耗用的思维成本不高,思维成品也相对陈旧,不够新颖。比如全国大纲题、全国课标题、辽宁题,不仅这几年都是材料作文,而且题干与提示都一样。题干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提示为“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再如江苏题,从2006年以来连续7年都是材料式命题作文,其形式都是“材料+命题+要求”。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源,也是创造的基础与条件。作文命题中的模仿性思维不应一概斥之以守旧或保守,无论是有意识模仿还是无意识模仿,只要合乎情理,正确有效,都是可以的。况且高考作文命题,还需要依靠模仿建构命题常模,形成命题规范。
(二)再造性思维
心理学认为,利用并改造既有的内容或办法解决常规性的问题叫做再造性思维。作文命题中的再造性思维,是利用与改进既有命题内容或样式进行命题的思维。换句话说,就是在原有命题基础上的改造与优化。2012年的辽宁题“钢琴家衣着简朴”,就是在2011年湖南题“知名歌唱演员的称呼语”基础上的改造。其提示语“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也是根据当年湖南题 “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改造。2012年湖南题是漫画材料“一双手”,重庆题是诗歌材料“手握住一滴水”。这两题的命题样式分别与2010年全国大纲题漫画材料、安徽题诗歌材料相似。认识这种再造性思维,不仅有利于考试时审题立意,也有利于平时作文复习。
为什么不把它说成“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这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中,那种全无模仿的思维是没有的。或许有人会说,今年与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相反的浙江题“站在路旁的鼓掌人”是创造性思维。其实不然,固然该题“安于平凡”的立意是有新意,然而,其创意只是对2011年江苏题“拒绝平庸”的否定。否定是一个角度反面的表现,相当于“A面”的“B面”。如此否定既有创造色彩,也有模仿特点。所以,不能算作创造性思维,何况2012年浙江题的命题形式与表述方法也没有新的变化。
三种基本题型
从题意显隐的角度看,2012年的17道作文题可以分为三大基本题型,一是隐喻型,二是直白型,三是引申型。
(一)隐喻型命题
隐者,含蓄;喻者,譬喻。命题把真正要表达的概念或判断——本体,隐含在一个形象的概念或判断——譬喻体之中叫做隐喻型命题。如湖南题中的漫画“一双手”,就是一个譬喻体。审题需要揭示这“一双手”的本体。“一双手”的本体是什么?不太容易确定。好在命题者作了提示,有“(伸出)温暖的服务”“(摊开)放飞的想象”“(张大)创造的力量”“(捧起)收获的快乐”四种意义。不过,考生审题仍然需要联系实际,选出一个合适的本体来。2012年这类譬喻加提示的作文题,还有全国大纲题“脱掉鞋子挑秧苗”、天津题“小鱼不知道水是什么”、四川题“手握一滴水”、福建题“人生中的赛跑”等。这些作文题看上去有难度,但在“淡化审题难度”的大趋势下,命题者大都作了一些提示。一般情况下,在寻找与确定本体的审题过程中,实际难度是不大的。
(二)直白型命题
直白型命题与隐喻型命题相反,直接告知考生命题的意图或题意。如江苏题“忧与爱”,实际上已经明确告诉考生题目是有密切联系的两个要素。考生审题不需要寻找其它什么意义,只要弄清“忧”与“爱”两者关系即可。再如广东题“生活的时代”,其含义也很明白。而且,命题者在材料结尾还提醒考生“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考生可以把这句话作为作文的立意。可穿越时空,将自己超越现实条件,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表达出来;还可以结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湖北题“书信的形式”,命题者先直接陈述对两种书信形式的态度,一是用笔写信“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二是“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让考生选择一种写作文。同时又扩展出另一种观点“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供考生选写。这类直白型的作文题,考生一看就懂,没有多大审题障碍。
(三)引申型命题
引申型命题,虽然意思不隐晦,但还需要派生出相关意义才符合题意。比如辽宁题“钢琴家衣着简朴”,材料结尾提示“人,要隐于音乐背后”,意思就比较清楚。人的外表与音乐相比,音乐才是要着力突出的;如果衣着太华美了,就会妨害事情的主要方面——音乐。若就此立意,拘泥于音乐,并不真正符合题意。命题最后一句——“有人想到了人生的不同方面”提醒考生引申开去,启发考生联系工作、事业、生活等方面。要分清主次,不能以次害主。或者是做事要务实,不能浮华、浮躁;不能看表面功夫,要看真功夫。再如安徽题“将梯子横放”,应该由放梯子一事扩展到更多的这类事。又如全国课标题“修船工顺手补小洞”、北京题“火车的敬礼”、重庆题“保安查冷库救人”、山东题“孙中山论成功”也是如此,不能就事论事,应当引申开去。这类引申型命题与直白型命题的不同点就在于引申。这种命题本来涵盖面较小,审题应该由小而大、由近而远的引申。直白型命题本来涵盖面比较大,如福建题“人生中的赛跑”、上海题“舍弃的微光”,审题自然不需要引申。
四大涉猎内容
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考生;题目内容都与高中生学习、生活的认知有密切联系。
(一)生活感知,情感关注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积极地深入生活,正确地认识生活,及时地总结生活体验,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以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高中生在社会生活中或亲历,或目睹,或耳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认知。适逢《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修订,今年高考作文题有相当一部分在生活感知、关注社会方面有明显的体现。安徽题“将梯子横放”,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总结生活与认识生活。全国课标题“修船工顺手补小洞”与重庆题“保安查冷库救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从“小事不小”的生活个案引导考生正确地感爱生活与认识生活。还有一些作文题密切关注考生的情感世界与心理世界,在感受与认知亲人之爱、爱国之情、助人之意、尽职之心、劳作之感等方面,对考生有直接引导与教育作用。如江苏题“忧与爱”体现了感人的母子情感乃至爱国情怀;全国大纲题“脱掉鞋子挑秧苗”既含有对母亲的尊敬,又含有劳动的热爱;北京题“火车的敬礼”既有对尽职的赞扬,又有对劳动的赞颂;浙江题“站在路旁的鼓掌人”则表现出为人喝彩的高尚情怀。
(二)道德建构,审美体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浙江题“站在路边鼓掌的人”之中“安于平凡”的主张,对于考生在当今竞争大潮中保持一颗平凡心,建构良好的心态,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山东题“孙中山论成功”,可以说是典型的爱国教育与挫折教育的好教材。江苏题“忧与爱”引用三段动情的诗文,以强大的感情张力对考生进行爱心教育,乃至“忧国忧民”的道德建构。四川题“手握一滴水”让考生阅读 《手握一滴水》这首诗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手握”是“题眼”,即方法、谨慎和珍惜的意思,而从一滴水看到整个世界,则要把相关概念的比喻意义揭示出来。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审美感受与审美认知。湖南题“一双手”,无论“伸出是温暖的服务”与“摊开是放飞的想象”,或者“张大是创造的力量”与“捧起是收获的快乐”,都是典型的审美想象活动。
(三)人生关注,价值认同
一些高考作文题直接关注中学生的价值取向,注意青年追求的引领,以促进他们建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如福建题“人生中的赛跑”呈现的材料,是冯骥才《思想与心灵的片段》中的一句话,“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首先要求考生弄清楚人生路程的含义,即人生是否丰富、是否有意义;不是在于一个人走了或跑了多少路,而在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其立意有“贵在生命的内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没有休止符”“用心丈量人生之路”“生命的意义与长度无关”“生命既需要宽度,也需要长度”等。无论是哪种立意,都能让考生明确到人生的时间有限,应尽可能发挥自己的能量来实现目标和理想。上海题“舍弃的微光”、江西题“没有与拥有”与广东题“生活的时代”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关注中学生的人生追求与价值认同。
(四)哲理思辨,辩证思维
无论是安徽题“将梯子横放”,还是天津题“小鱼不知道水是什么”,或者是上海题“舍弃的微光”,都包含着复杂的思辨与哲理。要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不仅需要演绎思维、归纳思维、类比思维,而且需要辩证思维。江西题“拥有与没有”,其材料“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具有鲜明的思辨性哲学意蕴,凸显了哲理的对立性、两面性,即珍惜拥有、淡泊宁静与积极进取、不断追求。同时,这也是个理性的命题,要求换一个角度思考生活。考生应该从中找到合适的角度与意义:物质(金钱、权势、名利等)缺乏与精神(善良、诚实、自信等)拥有、珍惜拥有与不断进取、安于现状与志存高远,等等。如此思考,需要系统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辨方式与辩证思维能力。
五点遗憾之处
(一)材料作文泛滥成灾,影响写作考查的个性
今年 “材料”前所未有之多地出现在高考作文题中,是值得反思的。笔者不禁发问,这是考阅读还是考作文?如果考生读不懂材料,不能正确地审题,能顺利地写好作文吗?这种在作文中介入阅读考查,并以此为作文必要前提的做法,歪曲了作文测试的本意,影响了作文测试的个性,遮蔽了作文测试的本质,也降低了语文测试的信度。作文测试应该回归到作文的本位上来,不能把阅读能力作为写作文能力的前提来考查。
(二)11道题限制诗歌,有悖于高中新课程标准
2012年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等11家试卷的作文题,继续限制考生写诗歌。其实不让考生写诗歌,是违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应进行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要进行诗歌创作,由此一些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也编排了诗歌写作训练。比如苏教版必修教材在第1专题(《激活我们的诗情》)与第9专题(《生成诗歌的意象》),先后两次安排了诗歌写作训练。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曾直接呼吁,高考作文应删除“诗歌除外”。这几年也有一些试卷删除了“诗歌除外”,并出现了一些优秀诗作。2012年有6套试卷(全国大纲卷、全国课标卷、湖北卷、广东卷、辽宁卷、四川卷)不限诗歌,这是非常可喜的。可是这11家试卷执意坚持限制诗歌,无疑是违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
(三)个别考题晦涩艰深,害苦了广大考生
材料作文中材料的意旨,含蓄一点也未尝不可,若晦涩艰深,没有必要的提示,使得考生无从下手,害苦了广大考生。如北京题“火车的敬礼”没有暗示中心,更没有提示中心。如果说最后“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是暗示的话,也非常晦涩。考生难以快捷地决断是颂扬“独自巡视”的老叶,还是推崇“久久回响的汽笛”,更弄不清颂扬什么具体内容与推崇什么具体东西。至于“庄重的敬礼”也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试问,考生在1小时左右的时间内要写成800字的作文,已经是够紧张的了,我们为什么非要跟他们绕山头不可?
(四)普遍漠视性灵,忽略少男少女的情愫
长期以来,受“作文即做人”理念的影响,多数高考作文题喜欢图解伦理道德,板着面孔教训考生。高考作文题大都潜隐着一个十分强大的“制约逻辑”,这个“制约逻辑”就是必须把自我放在宏大的“做人”背景中,把“小我”消融到“众我”“大我”中。今年不少作文题也是如此,命题呈现“努力成功”“奋斗人生”“甘为人梯”“适应时代”“热爱祖国”“敬重父母”“热爱劳动”等道德理念,对考生无异于一次次“道德自审”的心灵拷问。命题者带着一种“宏大思维”命题,不关涉作文本身,不关注作文主体的性灵。其实,考生的性灵应是当下少男少女所特有的禀性与灵感,应是个性的、率真的、童稚的、自然的、自由的、灵动的。优秀的作文题仅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还不够,还要引导考生找到一块 “独特的性灵天地”,在那里弘扬自我,任个性之花烂漫、自在地伸展,真切、坦荡地开放。优秀的作文题应像一段“引芯”,把学生“冬眠状态”的文思“唤醒”且“引燃”。学子摊开试卷,面对考题,容易文思炸涌,爆出摇曳多姿、七彩斑斓的“精神虹云”。因此,一道好的作文题,应特别有利于情思的自由展现与精神的真实伸展。这一作文现象,对未来的中学作文教学是一个信号,即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灌输、简单地要求学生“怎么做”,而应引导学生捕捉感悟,学会思考,谙熟表达,养成智慧,形成德性。其实,这样的作文题更能有效地进行“作文与做人”的教育,进而达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语)。
(五)一味追求思辨,想把考生逼成假把式哲学家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尽管涉及内容广泛,但是加大哲理思维的难度是绝不含糊的。全国大纲题“脱掉鞋子挑秧苗”审题意向为“甩掉多余的顾虑”,辽宁题“钢琴家衣着简朴”审题意向为“区分主次,抓住本质”,没有相当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很难正确立意的。而全国课标题“修船工顺手补小洞”更需要多元思考,多角度考虑。至于江西题“没有与拥有”,更是一则典型的哲学命题。一些哲学命题,本来就是值得争论的,是不太容易搞清楚的。如果让一个高中生在短时间内说清楚了,大概我们中国人个个都是哲学家,至少人人都像是哲学家了。江苏题“忧与爱”,考生面对“A和B”关系性作文题,很难打破并列、正反关系,考虑到是前后件关系,甚至还会出现“乐与恨”的胡思乱想(南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在网上就是这样说的)。命题者要求考生像下级对上级那样,对其复杂的指示精神“心领神会”;而他们则拿着标准,坐看谁中我肯綮,合我绳墨,不写出满篇“哲理”的文字不肯罢休。此时,笔者依稀看到作文题后面命题者洋洋自得的脸庞。兴许也有考生的作文能给予安慰,那种言及其义或言不及义的假把式哲理之论,让人一看就觉得作文题出得很好:“啊,又一篇满分作文!”只要细心一看,就会发现思维紊乱,病句百出。近几年,以哲理命题的作文题每年都有,而且愈演愈烈。这对一个个涉世未深,生活经历简单的十八九岁的中学生来说,未免过于沉重。而此类作文题的重复出现,则表现出作文命题是何等空虚,何等苍白。命题者的脸,可以说是今日教育和考试制度的脸。这类作文题大可不必继续下去了,否则影响的与损坏的恐怕不仅仅是语文考试本身。
一个好的题目,会让人产生应答的欲望,生发出无限的思考趣味;一个愚蠢的命题,只会令人感到无聊、乏味,而完成这样的作文更是一种痛苦。好的命题其实是很朴素的,就是要解决一个具体的、明确的甚至简单的问题。理解无障碍,审题无难度,能让考生人人都看得明白、在观点上应该没有主观性与强制性,能使考生直抒己见,畅所欲言。作文命题本位不明,使得学生不想好好读书;观点上的专制主义,使得考生不用思考,也不能思考;命意上的好高骛远,故弄玄虚,使得考生无从下笔;内容上的道德至上,使得考生远离真情实感;表达上的既定图式,使得考生群体失语,无法表达真正的花季言语。智者不言,言者不智。本文实属不智之言,恳请行家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