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出『彩』媒体形象扮靓
2012-08-15张素云
□ 张素云
(菏泽日报社,山东 菏泽274008)
近几年来,社会新闻在党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党报增加可读性、亲近性的重要措施。山东省《菏泽日报》对社会新闻一直十分重视,并在报道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且收效明显,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长期以来,各地市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容易居高临下:向社会、向基层传播党委、政府的声音,政务报道、经济报道有声有色。相形之下,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报道则用墨不多,在报道视角、报道方式上仍沿袭传统的报道模式,选题距离百姓生活遥远,写作方式不够灵活,语言生涩呆板,给人以不可亲近甚至面目可憎之感。党报做好社会新闻报道,应当彻底放下架子,放弃“生、硬、冷”的面孔,注重人文关怀,社会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才能大增,报纸的可读性和影响力也会相应增强。
《菏泽日报》在创新社会新闻报道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设置专门的《社会生活》版,集中反映百姓生活,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社会新闻。版面在栏目设置上注重了与百姓的贴近性,让读者们喜闻乐见,感到可亲可爱。《百姓故事》讲述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新闻热线》围绕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调查,发挥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切实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身边的感动》通过对好人好事的报道,倡树社会新风。由于这些稿件来自基层,来自百姓,真实记录了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的动人故事,道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所以,一经刊出便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同时,报纸也通过大量刊发这类体现人文关怀的报道,在社会上树起了良好的亲民爱民形象。
摒弃低俗 追求高雅
在做社会新闻时,为追求“眼球效应”,个别报纸不惜降低身份,刊发一些低俗的稿件,迎合读者心理。党报是主流大报,担当着传播党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积极健康向上先进文化的重任。因此,社会新闻要通俗化,但不能庸俗化,以确保党报形象、报纸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近些年,在山东菏泽农村的一些地方,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子女对家中老人照顾不周,甚至不管不问的现象时有发生。《菏泽日报》作为党报,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一不良现象进行引导和指正。在处理这类报道时,该报没有过多地渲染这种错误行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倡导孝亲敬老社会新风上,结合市老龄委及民政部门在全市遴选一批孝贤好儿子、好媳妇,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从正反对比中给人以警醒,从而认识错误,改正不足。《菏泽日报》在关于贫困群体的报道中,也同样未将报道重点放在揭示他们生活如何贫困上,而是着重报道他们在困境之中如何自立自强、社会各界如何对他们进行救助。这些做法,避免了社会新闻报道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避免了报纸的低俗化,保持了主流媒体的高格调。
力避肤浅 注重深度
目前,各报社都对记者的工作实行量化考核,为完成上稿任务,记者片面追求上稿量,无形中放松了对稿件质量的追求。再加上一些记者敬业精神不强,作风不扎实,不能深入基层进行采访,写出来的稿件浮泛浅显,没有深度。报纸的政务报道、经济报道如此,社会新闻报道也是如此。
在社会新闻的深度挖掘方面,各报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这方面,菏泽日报社较为成功的经验就是对有关社会新闻的一些重要题材、重要事件,精心策划,努力开掘,进行深度报道,把有价值的新闻“吸干榨尽”。
获得2011年度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的有关农民歌唱家朱之文的报道,就是该报抓住重要题材深入报道、深度挖掘的较好例证。42岁的“大衣哥”朱之文是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零工,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对于音乐却有一种狂热的追求。2011年初,朱之文参加山东电视台一档综艺节目的选秀,凭借淳朴的外形及一曲几乎可与杨洪基原唱乱真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开始为外界所知晓。
朱之文来自社会底层,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身揣音乐梦想,二十多年来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他那种不被生活所困的坚守,那种面对别人非议坚持下去的勇气,非常难能可贵。朱之文是新时期有追求的农民代表,其身上集中体现了广大农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分析出这一典型身上所蕴藏的深刻价值内涵,该报于朱之文在济南录制完节目刚刚返回单县后,立即派出记者到其家中,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第二天,一篇全面反映朱之文生活状况与精神追求的报道见诸报端,这位曾活跃于单县乡间的“草根明星”开始被更多的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后来,随着名气的增大,朱之文的演出舞台也越来越广阔,最后成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晚的演出,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对于后来朱之文前进的每一步,该报都及时跟进,追踪报道,较好地见证了这位百姓喜爱的“草根明星”成长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