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细节激活党报时政新闻

2012-08-15方慧玲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新闻人物时政外貌

□ 方慧玲

(信阳日报社,河南 信阳 464000)

时政新闻,是指发生在当地有影响的、涉及全局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的报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各级党报的重头戏。反映党委和政府重大活动的时政新闻,传递着党政等部门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和重大事件的信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本应受到群众的高度关注。但长期以来,时政新闻因报道程式化、空话套话多而饱受诟病,大大削弱了党报在宣传政策、引导舆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读者对时政新闻稿件有意见,不是对时政新闻本身,而是对时政新闻报道没有新闻、可读性差有意见。如各类会议报道,往往写成了谁出席、谁主持、谁讲话,领导指出什么、要求什么、强调什么的“八股文”新闻;领导的调研活动更是如此,常常放不开手脚,不求有新,但求无过,只满足于领导名字职务、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等程序性内容的要求,而忽视了挖掘其中的新闻价值。事实上,群众对一些领导在不同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讲的官话套话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领导讲的话、干的事以及这次活动所传递的信息中哪些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改进和创新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方式很多,用细节激活时政新闻就是其中重要手段之一。所谓“用细节激活党报时政新闻”,即通过细致观察,将传神动人的细节描写巧妙地融入时政新闻中,让过去居高临下的姿态变得亲民,让板着的面孔松开来,让空话套话变成老百姓熟悉的生活语言,使时政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何谓细节?即新闻现场中细小的具体情节。细节虽小,却能起到以小见大、丰富表现力的作用,具有感人的力量,能深刻地揭示和表现主题,反映人物的深度和厚度,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人物的真实性。如领导在会上或各种调研活动中不经意间说出的一些话语,做出的一些感人动作,干出的一些看似细小却意味深长的事情,可能就是领导的真情流露。这些细节更能体现领导的工作作风、工作水平、个性特征。具体说,就是时政新闻在关注主题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人物。在采访中,时政新闻记者一定要注意对细节的捕捉,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新闻事件,紧紧抓住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展现个性的细节。这样可以增强新闻的形象性和真实性,给读者如临其境的现场感,缩短时政新闻与广大读者的距离,增加时政新闻的鲜活度、亲和力和人情味。

记者深入现场之后,受精力、眼力所限,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正如穆青所说:“关键在于紧扣主题,去抓事实本身所固有的有特点的形象、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有立体感的形象。”凡是能反映新闻主题的,记者就应舍得下力气仔细观察,在报道中可以泼墨如云;凡是与主题无关的,可简单概览,甚至“视而不见”。具体说来,观察的内容无外乎新闻人物的外貌神情和语言动作。

观察新闻人物的外貌神情。在报道中表现人物的外貌、神情,是克服新闻人物千人一面的重要手段。只有对人物进行仔细的观察,记者才有可能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外貌、表情描写出来,使人物的思想活动、性格特征准确、鲜明地体现出来。采访中对人物外貌神情的观察应围绕主题,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部分,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江作苏的许多时政新闻报道中都有非常精到的细节描写。如《总书记冒雨到工地》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江泽民总书记踏着泥泞冒雨来到三峡大坝前期工程工地”,“他踏着坑洼,走过一台台机械,一边察看一边一次又一次与劳动者沾满泥和油的手握在一起”,“细雨打湿了他的鬓发,烂泥裹满了他的球鞋,蓝色的风衣也溅上了点点泥浆,总书记全不在意,认真地在工地上往来察看”……这几处细节描写将总书记亲切、平易近人的形象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下子拉近了领导人和读者的距离,整篇报道也显得非常的“亲切”。细节的魅力在这篇报道里充分显示出来,起到了深化、渲染、烘托主题的作用。

观察新闻人物的语言。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最能体现其性格特征。有的记者在抓人物语言方面抓得相当成功。下面是一名时政新闻记者捕捉到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分组讨论的部分精彩发言:

不要我每次活动都发稿件,我下去调研很平常,不用每次都文字图片做那么大,有的去了就去了,不用见报。重大的活动可以出个照片,像我下去调研,跟群众交谈,这有什么新闻性?有什么好报道的?不要老报道我。真有新闻性,你放在第八版都有人看,没新闻性,在头版做一个版都没人看。

可办可不办的事不办,可花可不花的钱不花。

广东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界的狼。

一些地方领导讲GDP总量、财政收入总量等数据如数家珍,清晰明了,但被问到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时,却往往闪烁其词。

上级不要搞官僚主义,下级不要做形式主义。

这些话语不正是媒体所需要的鲜活“猛料”么?如果我们的时政报道多些这样的“猛料”,还愁读者不爱看?

人物的动作描写,往往使新闻报道富有动感,容易把读者“引入”新闻发生的现场。要注意观察人物富有特征的具体行动,通过人物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这比用概念化的语言进行介绍要生动得多,同时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笔者2009年采写的《为了一位身患重症的农民工兄弟》获得了河南省新闻一等奖,文章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普通农民工被省市领导深入农村调研时发现,后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文中一些细节描写很动人,如“正在大家忙着安顿李贵华时,省委副秘书长周春艳提着刚打来的饭菜、带着新买的生活用品,走进了病房。周春艳鼓励李贵华安心治病,积极配合医生,争取早日康复。看到桌上放着医院为李贵华夫妇准备好的厚厚一叠餐票,周春艳十分满意,嘱咐院长要用最好的设备、最优的医护人员,提供最好的治疗”。

当然,时政新闻在细节描写中有几点必须牢记:报道后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的细节不写,有损领导形象的细节、言论不写,有违中央精神的细节不写,领导顺口说说、不负责任的内容、细节不写。■

猜你喜欢

新闻人物时政外貌
时政要闻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时政资讯
时政
时政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