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弱势者营造更广阔的话语空间:谈弱势群体在媒体报道中的弱势地位

2012-08-15刘晓敏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2期
关键词:弱势强势话语权

□ 刘晓敏

(许昌日报社,河南 许昌461000)

自2002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弱势群体”一词后,弱势群体便成为一个特指的概念。这一概念包括儿童、老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等。

弱势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弱势地位的表现

在传媒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传媒受经济利益驱动,在受众定位上自然会青睐那些收入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强势群体,而对收入低的弱势群体则不够重视。这样势必会导致弱势者在传媒中的话语空间越来越狭窄,导致弱势群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弱势地位。其主要表现有三:

有关弱势群体的报道量偏少。不难发现,有关强势群体的报道每天都会充斥各媒体,而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积极向上的正面报道较少。如某地市晚报对农民工夏季无处冲澡、在公共卫生间冲澡扰民一事的报道,引起了市民对农民工的厌烦情绪。对于农民工无处冲澡一事,有关部门应积极帮助农民工找一个不扰民又省钱的冲澡之地,而不是坐视不管;而媒体则应利用舆论公器的力量为无处冲澡的农民工呼吁,提醒有关部门帮农民工解决冲澡难题,而不是谴责和旁观。这则报道无意中突出了农民工不遵循城市公德、冲澡扰民的行为,削弱了农民工为城市建设的贡献。

可见,媒体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应多给弱势群体留些空间,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多从正面报道。对他们的弱点应以容忍的态度少报道一些,以免导致舆论偏差。

新闻用语中的轻视甚至歧视。新闻记者现阶段所处的“中势”社会地位,常常会使相当一部分记者在面对主流社会成功人士时,会不由自主地处于仰视状态,而面对弱势群体时,又会流露出居高临下式的怜悯,缺乏平等姿态。在新闻报道中,一些记者对强势群体的报道慎之又慎,唯恐出一点纰漏。而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则无意中会表现出一种轻视,这从报道中对弱势群体的称谓上便可看出倪端,如“小摊贩”、“盲流”、“打工妹”、“打工仔”等,都是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公开称谓。如此公开称谓,是对弱势群体不重视、对弱势群体报道不慎重的体现。

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媒体定位不当,给弱势群体话语权太少的缘故。在对具有强势话语权的强势群体的报道中,新闻报道如稍有不慎,强势群体就会立即提出异议,甚至会很快将意见反馈至领导层而对媒体不利。而弱势群体有了意见即使四处呼号恐怕也难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正是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弱势更滋长了媒体轻视弱势群体的土壤。

恶意炒作,煽情、猎奇。近年来,有不少关于农民工的煽情、猎奇报道见诸报端。某媒体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报道开头写道:“为尽快拿到工资回家给患肾病的儿子治病,救子心切的赵某,于昨日上午爬上八层楼高的塔吊,上演了一场‘跳楼秀’。”从新闻的背后,笔者看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跳楼秀”。试想:但凡有点自尊的人,若不是走投无路,谁也不会去“上演”什么“跳楼秀”。

可以看出,当弱势者对法律失去信任、不惜以赌性命来维护自身权益时,媒体却用“跳楼秀”一词来“娱乐”受众。这一做法实在不妥,说轻点,伤害了弱势者的情感,说重点,是作为公器的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时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关怀,缺乏对生命最起码的敬畏和尊重。在这里,媒体不但没有为弱势者提供一定的话语空间,反而还强行为弱势者的公众形象抹了黑。

众所周知,弱势群体是最需要被关注、被理解的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关注弱势群体更应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媒体不能只重视经济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应进一步调整价值取向,为弱势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努力改变弱势群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弱势局面。

如何改变弱势群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弱势地位

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在强势话语权的覆盖下,弱势群体的表达空间越来越有限,他们的话语权越来越被边缘化,他们的生存状态也越来越被边缘化至人们的视野之外。弱势群体的需求经多次反映,可能也不会引起媒体的关注,而强势话语权者随便说一句话,就可能登于媒体显要位置。这就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话语效果的显著不同。

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媒体,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标准,开辟相应专栏,加强弱势群体报道,为弱势者争取更多地话语权,使弱势群体这一利益主体能够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媒体还应为弱势群体做好有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信息。

应多角度、多层面地报道,报道角度不能太单一。媒体对弱势群体应该有一个全面综合的观察角度,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把关注他们的焦点总集中在他们的贫困、弱势处境上,应该全方位关注他们的整体生存状态,如他们的坚强、吃苦耐劳以及面对困苦或淡泊或乐观或上进的积极心态等。但事实是,一些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积极一面的报道几乎是一片空白。要解决对弱势群体报道角度单一的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深入到弱势群体中,多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积极的一面进行挖掘和提炼,为他们提供能够发出自己真实声音的媒体空间。

应讲求人格平等,尊重被采访的弱势者。记者在采访弱势群体时,应以“平静”的心态、“平视”的角度对待他们。只有站在与他们相互平等、相互理解与尊重的视角上,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新闻事实,更为敏锐地捕捉到弱势者内心的真正声音,才能把握更为公正、准确、积极的舆论导向。

讲求人格平等,是指记者在采访时不能怀着救世主的心态、居高临下地怜悯弱势者,要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弱势者,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更准确、全面地反映他们的生活处境、人生观、道德观等。尊重被采访者是指记者应关注弱势者的情感、兴趣、价值观念,理解他们的苦衷,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不仅要做到理解和关心他们,更要对他们的传统习俗及现有思维表示尊重。这种尊重和平等意识应由始至终地渗透和体现在整个报道过程中。

总之,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以人文关怀为宗旨,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为弱势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这是媒体改变弱势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弱势地位的根本途径,也是捍卫弱势群体利益,为弱势群体争取更多话语权的有效途径,更是媒体行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猜你喜欢

弱势强势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江冬秀 贤惠也可以很强势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内强外弱共撑美元指数延续强势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机器人强势来袭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强势妈"会给家庭带来怎样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