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2012-08-15河南省杞县高阳初中林芳琰
☉河南省杞县高阳初中 林芳琰
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看上去精彩纷呈的一堂课,学生、老师都表现得很积极,课堂气氛也热闹非凡,其实这样的课堂未必高效,而有时看似很普通的常规课,却往往透着高效.有人总认为高效课堂是名师的专利,对于普通老师来说,上好常规课,做到有效就已经是很努力的事情了,高效课堂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把功夫花在课前,抓住课堂这块教学的主阵地,落实课后反思,高效课堂也能触手可及.
一、从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做起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功”.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以往备课只是形式上的,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没做到备为教服务.备课中往往只考虑如何“讲清知识”,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怎样学得更好.因此,虽然教师千方百计追求教案的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由于教案缺乏考虑学生,最后往往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教师的独台戏唱的累,学生也听得累,更无从谈起教者乐教,学者乐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都无从谈起,更别说高效了.
笔者认为课前备课并不是简单的将教学资料加以组合,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中应本着遵循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材对象,做到三个“紧扣”.(1)紧扣课标.新课标是我们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在开学初,教师应认真学习、熟练掌握所教年级的具体要求,同时又要了解相邻两个年级课标的要求,做到目标明确.(2)紧扣教材.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编排、知识结构,前后联系,以及编者的意图,教师都必须融会贯通系统详细的掌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教情、学情适当的重组、改编教材.(3)紧扣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理论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高效教学的开展.
二、从提高课堂效率做起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高效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笔者认为高效的数学课堂,其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们对一节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热闹的讨论后,学生能理解明白吗?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吗?这种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比如初中数学中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实际生活背景,像“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应用”等,可以通过适当的生活情境引入、探索交流,但也有很多知识内容,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完全没有必要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不用过久地在外围游弋,直达问题的核心,节约时间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课堂情景,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绝不会轻易棒杀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例如:在执教“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求出n边形内角之和为(n-2)·180°,然而却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他不从顶点出发,而是从任意边上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分成n-2个三角形,教师与他热情对话,鼓励学生说理,找出这样作出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后n边形的内角和多了180°,应去除多余的180°,结果还是180°·(n-2),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使这位学生受到了鼓舞,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探究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采用“微笑、点头、专心听他讲”的教态,微笑代表一种亲密关系,是喜欢学生的具体表现;点头是一种鼓励、肯定,学生看到后对自己充满信心;专心听他讲是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创设出平等宽松的气氛,让师生全方位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
三、从课后落实延续做起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数学课后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结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及时性.即在上完课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那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哪些方面作的比较成功或对今后的教学有帮助、有启发,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数学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是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再评价和经验总结的过程,因此它应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有渗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如陈旧的教学方式,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步骤繁杂的解题过程,难易欠妥的例、习题配置,知识缺陷的作业共性问题等,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败、兴趣的丧失、逆反心理的产生等纪录下来,并对这些原因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的所应吸取的教训,长此下去,良性循环,既分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为教师积累了第一手的教学信息资料,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教学艺术也都得到了有力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课后反思(回头看)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人要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一位教育专家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些都为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每个青年教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一名具备专业特长的教师就要不断地认真作好课后反思,反思自己教学,学习他人经验,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才会逐步提高.
总之,通过上述三个大方面的阐述,笔者认为: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灵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及时的课后反思是高效课堂的有力后盾,只有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思在课后,才能让老师教的顺心,学生学的快乐,这也许就是高效课堂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