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社区,以“百姓眼”写新闻:浅谈加强社区新闻报道

2012-08-15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7期
关键词:晚报南阳老百姓

□ 王 锐

(南阳晚报,河南 南阳 473000)

“社区新闻”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成文的界定,但近年来国内众多媒体对社区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它与社会新闻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新闻源或新闻现场是在居民小区里,大多是普通人眼皮子底下的日常琐事,或每日生活中新鲜的、不平凡的经历。它是发生在社区里的社会新闻,是社会新闻不断发展、报道领域进一步延伸的体现。从报道内涵上来看,是用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存状态,其报道代表着老百姓的视野和情怀等。

社区新闻就是植根于普通百姓的身边事,报道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笔者认为,社区新闻报道的内容应以贴近百姓为己任。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应该多样化,政策信息、起居服务、购物、娱乐、健康、婚姻、家庭等家长里短,都可以成为报道点,特别是事关老百姓吃穿住用行等家常事更应成为社区新闻关注的话题。

2011年年初,《南阳晚报》重新调整地方新闻版,增加了《南阳街区》版,每一期都是记者对社区居民衣食住行等家常事作为话题进行重点报道。例如,2011年五六月份,又到了瓜果大量上市的季节,市民到哪里买瓜,瓜农应该去哪里卖瓜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为此,《南阳晚报》记者一路打探,以《今夏宛城区新辟13个“季节性”瓜果市场,4个小商品临时市场》为题进行了详细报道,为市民和瓜农提供了生活依据。吃水用电问题至关重要,为此《南阳晚报》开展了记者进社区,设立社区记者站的活动,每个社区居民遇到水电等日常问题,晚报记者就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百姓解忧。

社区新闻的报道内容应更具故事性,社区新闻写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讲述的是社区老百姓的故事,写生活原生态,记录生活流程,以故事引人,以情感动人。新闻报道事实,情感打动读者。写老百姓身上的感人事,让老百姓诉诸情感也是社区新闻的一大卖点。在这个浮躁与功利的时代,人们的眼睛更多地“向上看”,而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很难引起注意。《南阳晚报·南阳街区》开设的“社区热心人”及“身边的雷锋”两个栏目正是从人文出发,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为读者营造一个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两个专栏开办以来,报道了一大批平民形象。如2011年5月4日报道:退休后仍然“闲不住”,多次为社区义务做好事的82岁的慢大爷;照顾85岁的婆婆,还时常帮忙照料邻居家另一位老人的孝顺媳妇田春芳;帮助别人,收获快乐,爱管闲事的七旬老太太赵书珍等。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人物,却有着最真最朴实的责任心和热心肠,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通过记者的笔端娓娓道来,的确令人感动。

综观《南阳晚报·南阳街区》版,社区新闻的内容十分贴近居民生活,社区新闻往往反映的是家长里短,街谈巷议的内容。写法上也更具人情味。运用本地方言的表达方式,生动讲述市民身边的奇闻趣事。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社区新闻呢?实践表明,要想写好社区新闻必须沉下去,深入社区,走到社区居民身边,以百姓视角看问题分析问题。

表面上看,社区的事情小得不能再小,事实上,社区无小事。如何以小见大写出有分量的社区新闻?这就要求记者通过平时细心的观察和了解,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到与众不同,处处留意并且通过总结使它产生被报道的价值。

物业公司对小区的管理历来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业公司争抢地盘,一看不赚钱,往往不顾居民的生活,说撤就撤。这在南阳市区的众多小区里十分普遍。如果发生这种事情,遭殃的只能是老百姓。这时,若是有一名热心人出来主事是多少人的期盼。现实生活中,的确不乏这样的热心人。2011年8月31日,《南阳晚报》社区记者就从基层社区采访了这样一个社区好心人,南阳市区一个小区物业撤离后,小区无人管,73岁的蒋恩赐主动请缨当起了小区的“大管家”。这位老人却刚刚做完大手术,走路还弯着腰,却为小区的事情忙前跑后奔波了一年多。在他的管理下,小区面貌一举扭转,环境质量大大改善。事儿虽小,可是其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却不可估量。

著名作家舒庆春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近的文字”。换句话说,世界上最好的新闻,就是最亲近的新闻。根据新闻接近性原则,新闻兴趣和地理距离之间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最为关注的其实是他眼皮底下的事情,或者说与他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社会新闻延伸的社区新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社区是新闻的原产区,为了追求新闻的鲜活性,记者必须亲自走到居民区中,走到居民家中,零距离地搜集第一手资料。

猜你喜欢

晚报南阳老百姓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微笑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老百姓的话
《圣诞夜》晚报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