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短、新、活:现场短新闻要念好四字经
2012-08-15□唐庆
□ 唐 庆
(团结报社,湖南 吉首 416700)
现场短新闻就是记者和通讯员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根据耳闻目睹的事实,写成短、真、新、活的纪实性报道。它真实、生动、具体、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感其情。
那么,怎样才能采写好现场短新闻,充分发挥其吸引读者的优势呢?就这一问题笔者谈谈自己采写的感悟。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深入现场,认真采访,是写好现场短新闻的基础和前提,“脚板底下出新闻”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有时还会有生命危险,对此笔者有较深的感受。近几年来,湖南永顺县城少数个体户坑害消费者的事件多次发生,造成不良影响。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深入现场,顺藤摸瓜。进行追踪采访。在采访中,就遭到少数个体户的围攻和谩骂,他们抢记者的照相机和话筒。一些好心人劝说,鱼讨鱼吃,虾讨虾吃。你们记者还是少管闲事为好。但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我们还是排除了各种干扰,采写了《县城黑心秤何其多》、《工商干部的喜与忧》等现场短新闻,对少数个体户使用的两砣秤、蜂窝秤等丑恶行径曝光,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下马观花,选好细节。采写现场短新闻,不仅要深入现场,还有一个认真采访、精心写作的问题,就采访这个基本环节而言,记者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而应该“下马观花,深入细致”。记者、通讯员深入现场以后,要充分发挥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的功能和作用,善于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观人于细,察事于微。特别要注意看准并抓住那些既形象生动,又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细节,捕捉生动的“现场感”。如,笔者采写的《李部长搬兵》现场短新闻,就有一段这样的描写:“他弯下腰,用手轻轻地打开10多箱农膜,从这头看到那头,从那头看到这头,一户户地检查。然后,他捡了些发霉的谷种,扯了几根瘌瘌的秧苗,放在手心仔细地察看。他不时地摇头,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就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笔者抓住了精彩细节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有血有肉,充满了“现场感”,稿件刊发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不做有心人,没有去现场仔细观察,那么这些细节是很难抓住的。
运用人物语言,烘托现场气氛。现场短新闻要把读者带到现场,如果只是简单的忠于事实本身,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不注意人物语言的归纳、提炼和取舍,那么写出的稿件就成了“流水账”,既不能发挥现场短新闻的优势,也得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例如,笔者写《退车记》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在认领单车的人群中,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蹲着身子,抚摸着一辆丢掉踏板的永久牌载重车,用手指细心地刮着沾在车号码上的黄泥巴,渐渐地使打有钢印的数字露了出来。”“好家伙,就是这个!”这里不仅现场感很强,而且,人物的语言也运用得恰到好处。因为,群众语言是群众情感的流露,是群众心愿的反映。这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农民发自肺腑的言语。既淳朴,又亲切,而且较好地烘托了现场气氛。
人物语言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它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是笔者写好、写活新闻的无穷源泉。《李部长搬兵》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心直口快的顾仁陶打趣地说‘李部长你是吃墨水的人,就帮我们解个难吧’。李部长面带愧色,不好意思地回答说:‘老顾,你放心,我搞不清楚,会有人搞得清楚的’。”几句简单的对话,不仅表现了人物的个性。而且使人们感受到共产党的干部与农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情感,表现了我们党的干部尊重科学技术以及不懂就学,不懂就问,拜科技人员为师,实事求是的好作风。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的干部虚心接受群众批评,乐为农民办实事的精神。
突出主题,短小精焊。采写现场短新闻,无论什么题材,不管是反映成绩、传播信息、报道动态或者批评缺点,都必须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切记不能画蛇添足。提倡写“短文”,决不提倡写“空文”,“长”而“空”不好,“短”,“空”不行。现场短新闻要“短”,更要“实”,要有思想,有人物,有场景,有形象,有很高的含“金”量。要有实实在在的新闻价值,没有新闻价值的现场短新闻,尽管用凝练的文笔,绘声绘色地写作,也犹如空中彩虹,只可观赏,却没有价值。笔者采写的《李部长搬兵》、《退车记》就是遵循上面这些方法写成的。
新闻宣传需要改革,采写现场短新闻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只要我们和群众打成一片,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采集扎实的新闻素材,那么,我们的现场新闻就会反映出时代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