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看图片唱大风:试析读者分众化趋势下图片报道方式的转变

2012-08-15王会静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7期
关键词:平顶山摄影记者晚报

□ 王会静

(平顶山日报社,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人们常说“一图胜千言”。图片能直观、独立地表达信息,美化版面,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对一张报纸来讲,新闻图片作为版面的窗口,不仅给版面带来通透之感,也是极为重要的新闻品种。一幅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甚至能够成为当天报纸留在读者心中的长久记忆,对树立报纸在读者心中形象、提高美誉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片报道已从单兵种作战为主转变为与其他兵种联合作战,从以往的独立报道转变为“配图”的角色。

配图成为版面的视觉中心这一特点在一些都市报中显得尤为突出。比如,2010年8月30日《洛阳晚报》,当天A叠的9个本地新闻版共发了15张照片,其中2张为单独的图片报道,其余均为配图,13张配图中,又有8张图片是整个版面的视觉中心。

这就是说,“配图”并不意味着附庸,更不意味着可有可无,当然也不意味着摄影报道在整个报道中的分量消减。从编辑语言上讲,配图依然是主图。以2010年7月21日的《钱江晚报》为例,当天的A叠的10个本地新闻版中,有两个版没有用图片,有5张配图是该版的主图。

配图成为主图,成为版面的视觉中心,是报媒在分众化趋势下的战略选择。

笔者以为,配图唱主角,首先是由于报纸在与网络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竞争中,利用自身的新闻资源占有优势,扬长避短,回避信息流量及时效性的竞争,利用权威性创新报道方式,不厌其烦地将新闻做得更细、更深、更实用,做得易读、耐读、悦读。2012年3月22日,《钱江晚报》A叠拿出3个整版配以资料照片及新闻图片,对诸暨枪案牵出的一桩21年前的血案进行详尽的报道,记者对当年目睹血案的8岁男孩,以及作案人、受害夫妇的邻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采访。详尽解读了这一案件相关人的生活状态和案件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将新闻做得很见“底儿”,不给其他媒体留下再报道的余地。

报媒比以往更关注社会热点、本地时政新闻、焦点事件,这种要求是一事一图的新闻照片难以单独承担的。而这种“重度解读”新闻,则是报媒在分众化趋势下的战略选择。

其次,配图一直是图片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上讲,这些配图既有对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时记者抓拍的图片,如各媒体常见的火灾、交通事故等新闻现场照片,也有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热点、民生焦点的细节报道。如,2010年8月30日,《郑州晚报》对第五届豫商大会的报道。当然,配图中还有为“证其文字真实”的补充图片,如百岁老太头上长角、狗生猫等奇闻轶事,某地重大考古发现中出土的物证等。

图表在新闻报道中的突起,成为增强报纸服务性和加大有用信息含量的重要报道形式。

近年来,一些报媒为弥补自己在信息量上的短板,适应读者分众化趋势,在版面语言上大量采用图表手段,重度解析新闻,在增强报纸的服务性上下了很大工夫。

以《平顶山晚报》社区新闻版“社区指路牌”专栏为例,该版2010年改版后,为整合新闻资源,建立社区档案。《平顶山晚报》新闻中心将之前推出“片警故事”和“我的社区我的家”两个专栏过程中取得的资料、从市民政部门获得的社区基本情况、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员手中得到的小区入户调查示意图等资料进行整合,做了绘图、归类等大量前期工作,推出了“社区指路牌”栏目。该栏目每组稿件至少4篇,配以社区详尽的平面图,图文并茂地集中介绍一个社区的“前世今生”。

“社区指路牌”推出后引发市民热议和关注,配发的社区平面图更成为一些通信公司及商家着力搜集的商业资料,一旦专栏因广告安排等问题延后推出,《平顶山晚报》就会接到不少市民特别是一些商家的电话,咨询专栏的刊出日期。

在绘制社区示意地图的过程中,编辑发现警方、社区及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及水电气等企业对社区各楼院称呼不一、同一栋楼有多个叫法的现象。《平顶山晚报》新闻中心及时与社区沟通,寻求解决办法。报道刊发后,平顶山市卫东区针对这一现象,率先对辖区社区楼院门牌及楼号进行了规范,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配图是更好的新闻故事,对摄影记者和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直观地反映新闻事实。少用形容词,尽量用短句和干净简洁的语言叙述新闻事实是多数新闻从业者追求的报道方式。如近年来出现的“微新闻”,用不足200字报道一件事。但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文字描述往往没有新闻图片来得直观、真切,这就是摄影记者跑突发现场的部分意义所在。

提供文字记者所不能描述的信息。一个好的配图不但侧重于视觉冲击力,用特写镜头报道事件的细节,还应该有丰富的信息量。如相关人物的表情,突发事件中目击者的神态,这些细节就像文学创作中的“曲笔”,可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更真实的一面来打动读者的心灵,起到引发人们关注的效果。

《平顶山晚报》一版曾刊发过一篇为弃儿龙龙找家的报道。之后,这篇由文字记者采写并配图的报道在《平顶山晚报》内部的研讨会上引发争议。有摄影记者认为,编辑将龙龙站在市社会福利院门口怯生生地看着镜头的照片处理得过大,配图中无关的东西如社会福利院门口放的煤球炉、暖瓶等物较多,即图片的“噪声”较多。而部分编辑和文字记者却认为,这张图片拍得很成功。原因是,在很多人看来,龙龙在媒体的介入下最终被送入平顶山市社会福利院生活,这是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再多的关爱也不能代替父母之爱。图片报道中的这一“曲笔”增加了新闻的耐读性和张力,使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得到了延伸。

人文关怀。美化版面是对新闻图片基本的要求,一个有冲击力但容易让读者产生恐惧感和不适感的图片,当然不是一个成功的图片。如对遇难者遗体的尊重,对灾难现场的报道等。“让人活得更有尊严”这句话体现在图片报道中,就是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不仅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感受,也要顾及到读者对照片的理解。

配图能更好的丰富新闻故事,这对摄影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要求摄影记者必须放弃以往冲到现场拍了就走,写图片说明时仅仅注明配某某记者文的工作模式,对重大新闻事件能够纵观全局,关注细节;在为人物通讯配图时,能够抓拍住凸显人物个性的瞬间表情;关注民生,色彩赋予自己的新闻作品人文关怀色彩等等。图表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也要求编辑成为绘制示意图的快手,成为利用图表等手段解析新闻的能手。

猜你喜欢

平顶山摄影记者晚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基于低碳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平顶山诗群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圣诞夜》晚报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爆破瞬间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