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2012-08-15黑龙江亢利平

职业技术 2012年9期
关键词:工学中等职业校企

黑龙江 亢利平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纲要》中指出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依据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立足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方向,增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农业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及评估方式等构成要素。在师资、教学、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和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后,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做到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顶岗实习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其实质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提高从业工作能力,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这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

二、黑龙江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黑龙江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办学理念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一)缺少相应的政策法规。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学校自发组织的状态,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工学结合在推行过程中企业认识不到位,消极面对工学结合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在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相应欠缺。

(二)工、学之间相互脱节。具体表现在很多学校没有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岗位能力分析,还没有针对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基本环节、操作内容、具体步骤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校内学习内容和校外实际工作脱节。此外学校和企业缺少必要的合作,在教学上脱节,表现在企业中有些岗位达不到设定的学习要求;教学培训大纲要求在不同的实训点实现程度不一;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不一致;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标准不同等。

(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自身优势不明显。人才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多年来涉农专业招生难,导致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实验基地等方面投入不足,教学设备、实验基地比较薄弱,师资水平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实践能力差。毕业生所具备的实践应用技能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有很大差距。

(四)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工学结合的需要。工学结合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在聘请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等方面做得不够。

(五)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

三、黑龙江省农村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加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

政府要充分发挥参与职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依法治教,加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真正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促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督导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推进学校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内涵建设

加强专业规划建设,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以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人才数量需求、质量要求为背景,以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为依据,设定各专业的建设目标并开展规划和组织实施。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上来。改革教学内容,根据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结合各专业的情况,重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强化技能训练,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

(三)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农村培养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了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体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办出成效的关键。涉农专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更多的是以大田作物、设施园艺和规模化养殖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的领域、内容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综合性和持续性。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按照实际情况准确定位。

(四)促进学校与企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一是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课程。校企双方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专业课程,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二是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立意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学校必须分析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新特点,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

(五)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在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生产经营经验,实施产教研结合,培养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二是通过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使教师掌握农业生产科研新技术,积累教学生产实践经验;三是专业课教师与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推广相结合,把新技术推广的成果和教师的考核成绩结合起来,激发工作热情;四是教师与学生结对帮扶,专业课教师负责指导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建立种养殖基地,确保学生创业成功,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六)建立适应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首先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在实施中,校企双方应该签订相应的合同,根据职责要求完成有关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主要承担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及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任务。企业则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场所和条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的任务。其次是校企双方的管理任务要落到实处。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有关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为毕业生掌握知识技能打好基础。通过这种模式,校企共同承担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七)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对学生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管理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和实习单位,共同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专业实施方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帮助学生总结工学交替学习成果,做好工学交替成绩的评定工作。

猜你喜欢

工学中等职业校企
盐工学人
——宋辉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