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舆论监督面临的现状及对策

2012-08-15文丨张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0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工作者

文丨张 莉

改变开放以来,历届政府领导都很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并十分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进步的第四种权力,它与司法监督、政党监督、行政监督相比,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这种观点虽然值得商榷,但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确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共识。

1 新闻舆论监督现状

目前,新闻舆论监督并不乐观,新闻传媒和记者在履行舆论监督这一职业和社会责任时,往往是困难重重,阻力不少,难度相当大,有时还要冒一定的风险。

1.1 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的一些相关部门,很多时候用种种借口和理由来限制和阻挠媒体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比如说,笔者在一次调查有关城镇改造拆迁户反映的情况中,就遇到了这样一种情况,记者到有关部门和乡镇采访,被从这个局推到那个局,那个处又推到人事部门,在推来推去“踢皮球式”的推诿之中,又将记者推到了其它厅局。而这个厅局的这个处又将记者推到那个处,记者跑到那个处,那个处说还是要找这个处,记者又跑到这个处,这个处说应该找人事部门管,记者又来到人事主管部门,人事主管部门说还是由这个处管,记者又返回到这个处,在经过一番艰难的波折后,这个处最终以不利于安定团结、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情况复杂为由而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1.2 传媒在实施舆论监督时要承担种种压力

新闻媒体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党和人民的“耳目”,这具有双重任务和功能,因此,新闻媒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操作有点困难。

目前来看,很多新闻媒体在某一方面都重视于“喉舌”的功能和信息传播,而往往“耳目”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这个是因为,当在发挥“耳目”功能的时候,都需要通过有关部门或做内部参考的形式来进行舆论监督,一般公开出来都很少,如果公开后,会影响到某些单位或部门的形象及领导政绩等,所以在舆论监督报道的过程中会受到干预,这些干预往往是以各种诸如“维护社会稳定”等之类为借口来摆脱记者的采访,也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新闻媒体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目前,我国的党报、党刊或者党台,就必须得为党服务,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单位或部门往往需要在监督的时候有领导或单位的招呼和指令。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监督敷衍了事或者报道不实的现状就很可能出现,如此报道出来人民群众不满意,同时也使媒体的监督受到大大削弱。

1.3 新闻舆论监督类相关法律不健全

新闻舆论监督是传媒的基本功能之一,新闻舆论监督关系到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前,即便党和政府很重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障记者顺利开展采访的法律条规。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是处于大局面的笼统概括,并且存在某些方面的不统一、不一致等很多问题,没有细致的原则,舆论监督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导致新闻工作者进行监督时无从下手,找不到具体的方向来报道。同时,在新闻舆论报道中,有某些领导干部认识不够。再一个,有部分新闻工作者也存在一定的素质问题。

2 新闻舆论监督对策

在现阶段,作为媒体新闻工作者,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自己,在工作采访中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策,才能推动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进一步的规范化、法制化,完善其机制体制,使新闻舆论监督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2.1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及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及其重要,特别是对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和规范采访报道的引导上。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摆正自己的定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采写稿件中,要多角度的采写一些有增强人民群众信心和信任之感的报道。但是,舆论监督推进还需要有关领导机关、领导人的支持和帮助,这样才使报道的新闻规范化、制度化。

2.2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新闻单位要依法履行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更需要法律强有力的保护。当前,我国已有《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一系列大法、基本法和各类法规,但在具体新闻操作中,没有具体的舆论监督的法律及法律规范。

在新闻舆论监督报道中,应当有个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细则,除了目前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外,国家应当尽快立法来规范和管理新时代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这样可以把当前的新闻媒体在报道中遇到的无序而困难的问题给予解决,使其快速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新闻行业轨道。另外,司法部门也应该重视新闻传媒在实施正确舆论监督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根据新闻媒体的实际情况,正确运用有关法律法规,排除干扰,秉公办案。

2.3 同行合力

新闻舆论单位之间相互支持,互相交流,形成强大的合力。如对一些典型的舆论监督事例,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相互交流,协同作战,扩大舆论监督影响力,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监督合力,保障了舆论监督的顺利推进有积极作用。同时,这也有利于一些有较大影响的采访报道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使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妥善合理的解决。

2.4 客观事实

新闻宣传不是“说教”与“判刑”,应该是在忠于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舆论监督新闻报道,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弄清事物本来面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抓住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切中要害,提出建议,特别是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倾向性的问题,要认真、仔细思考,重点分析研究,通过提出见解,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切实实对实际工作和具体问题的解决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只有这样新闻工作才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也才能做得有声有色。

新闻工作中的求异性思维,其实就是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新闻工作者,对自身所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准确把握和恰当应用。

近年来,一些新闻单位或从业人员因舆论监督纠纷而被告上法庭。这就更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实事求是,正确的把握好度,才能保护好自己。对于采访报道的角度,事件的准确度,材料的可靠程度,都需要进行严密思考,客观分析。

3 小 结

总之,舆论监督体现了扶正祛邪、弘扬先进、鞭挞丑恶的精神。新闻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一切从大局来考虑,高瞻远瞩,着眼长远,准确定位报道方向。在具体的新闻舆论监督采访工作中,要善于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要把眼光和注意力放到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上,放到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上。

[1] 章瑞.舆论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3).

[2] 肖胜利.浅析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法制化.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 刘婷婷.浅谈新闻舆论监督的角色定位[J].华章,2009(7).

[4] 张颖,曹江.浅论加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J]. 新闻天地,2011(2).

[5] 李福杰,刘彬.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生活日报,2011(59).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雪中放牧新风景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