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论立报 深度立报 服务立报——增强地方党报权威性的路径选择

2012-08-15文丨张

中国传媒科技 2012年20期
关键词:权威性党报长春

文丨张 吉

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带动了传播技术与手段的飞速发展,如今,中国媒体的传播能力空前发展,而其影响能力却没能与之形成同频共振。传播力大于影响力,究其原因,在于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并没有与读者形成深度共鸣。面对海量,读者经历短暂的新鲜与雀跃欢呼后,却产生了新的疑惑——什么是靠谱的?哪个才是真相?这种新需求为低谷中的传统媒体指明了出路与方向。基于这种认识,地方党报《长春日报》今年年初启动了新一轮改版,将突破口选择在言论、深度、服务,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党报的先天优势

移动互联网让“信息大爆炸”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每个人的面前。在经历短暂的新鲜与雀跃欢呼后,面对海量信息,人们却产生了新的疑惑——什么是靠谱的?哪个才是真相?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权威、真实的声音弥足珍贵。微博等新媒体强调的是传播速度与广泛参与性,权威性与原创性是其短板。

而都市类报纸大多以“趣味”“实用”为主,内容侧重社会新闻以及各种休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都市类报纸的信息源与受众决定了它的定位,它也很难具备为主流人群所公认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由于富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党报大都着眼于主流资讯,既详细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新闻,又登载具有说服力的社论,肩负的责任就是打造权威的主流媒体。

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机关报,党报在传播主流资讯时较大众化媒体或其它新媒体更具政策上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数地方党报都是历史悠久的大报,品牌优势不会轻易消亡;第二,党报的阅读群体相对收入水平、知识水平、社会地位较高,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接受能力,对传统媒体依赖性较强;第三,党报往往是办公室必读报纸,发行量未必最大,但阅读率高于一报一人读的都市类报纸;第四,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能够很好地解读重大政策,有较强的话语权,能够通过党报准确传递党委政府的权威声音。

2 党报姓党,党报是报

“党”字决定了党报的身份定位,地方党报的首要责任始终是宣扬正确的舆论导向、公布重要决策方针、弘扬主旋律。提供精神动力,这是党报的职责所在。权威性是党报的先天优势,也是读者对党报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提高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党报姓党的大原则;第二,在重大事件面前,党报要掷地有声;第三,对于群众的疑惑,党报要及时做好答疑解惑。

“报”字则决定了党报的新闻属性。党报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媒介,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职业操守,这是任何新闻媒体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原则,党报也不能例外。可读性关系党报的兴衰成败。过去,有些党报成了纯粹的领导者的传声筒和会议记录,满版刊发着无关痛痒的工作报道、内容空泛的宣传文章,这样自然无法吸引读者。

3 言论是旗帜、灵魂

面对海量新闻,人们不仅需要知道新闻,更需要解读新闻。党报新闻评论以其权威性、公正性、独创性而彰显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成为纸质媒体在新一轮竞争中能够生存发展并最终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长春日报》历来重视评论,在坚守社论、评论员文章等阵地的同时,还设有时评、群众性言论专栏等,犀利、鲜明、生动的风格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在2012年4月18日新一轮改版中,为了能跟上热点进而引领热点,增强舆论宣传的效果,《长春日报》在新闻评论方面,又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

一是创新“招牌菜”。过去,党报一版评论员文章往往权威有余,灵活不足,时效性不强,给人以刻板的感觉。改版后的《长春日报》大胆创新,在维护权威性的基础上,力求使评论可读、可信、有用。如,长春当前正在对城市交通体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而这势必挑战城市运行格局,给群众日常生活带来影响。城市交通改还是不改?2012年4月19日,刊登在《长春日报》一版的评论员文章《宁要阵痛 不要危机》作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既疏导了抱怨不满,又促进了城建工作,读来酣畅淋漓。

二是精做“大众菜”。改版后开设了“热点评说”专版,它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文笔的犀利、风格的泼辣,更在于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如新开辟的“观点碰碰车”栏目,就是针对同一事件,刊登不同的观点,形成各种思想的交锋与碰撞,营造出一种交流中存有争议的言论环境,从而增强言论的广度与深度,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4 增强深度报道

当前的现实是党报的发行量下降,有人把此归结于党报所报道的硬新闻,提出了“软些,软些,再软些”,试图以社会新闻、趣味新闻来增加党报的可读性。然而,这不仅与党报的性质和所承担的责任不符,也与主流媒体报道主流资讯的要求背道而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正从新闻信息短缺转为信息过剩,仅仅简单传递信息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与新媒体相比这也不是党报的特长。党报不仅要反映新闻事实,更要剖析新闻事实,阐释新闻产生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5 体现民生情怀

报纸与读者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供求关系。读者因需求才看报,报纸只有口味对路,才能赢得读者。地方党报要想进一步提升,应该从读者的所思、所想、所愿着手。

首先,选题要从影响市民生活的角度切入,从读者关注的角度深入,从服务市民的角度升华。“十二五”规划,从中央到地方,无一例外地将“民生”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寻找“民生焦点”,解析“民生热点”,引导“民生难点”,围绕就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分析民生状况,开展新闻报道,这是党报的一种思路与方向。

其次,风格应当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出台政策、发布文件、召开会议,在党报新闻报道中占有很大比重。《长春日报》要闻版提出着力改进领导和会议报道,努力让会议和文件消息跳出“从材料到材料”的程式,把工作“化”作新闻,从会中“拎”出新闻,尽力涉及到鲜活的人物或故事,通过现场气氛的渲染将读者带入新闻现场,少些说教味,多些平民味,以平等方式与读者交流。

此外,包装形式上也应与时俱进,符合大众口味,具有现代感。这是一种与时代的审美品格相同步、与公众的阅读趣味相协调的自觉选择,渗透于版面语言的方方面面。基于这种考虑,《长春日报》选择了大气舒朗、清新淡雅的风格,标题字体为粗宋,字号也略小,加大留白,尽量避免标题套色。这种“弱化”包装,突出文章内容的新版式,一改严肃、局促之感。

诚哉斯言!尽管面对挑战,相信只要党报能锐意改革,充分发挥其政治性、权威性、指导性的优势,多从受众的角度去观察、研究问题,领会党委、政府的决策同受众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党报一定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权威性党报长春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长春附属学校
初夏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印语长春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民主的悖论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